《大戴礼记解诂》十三卷,
清王聘珍撰。王聘珍字贞吾,号实斋,江西南城人,为乾嘉嘉时著名学者。平生以教师为业,又曾受阮元之聘,与校左籍。治经学尤精于《
三礼》,著有《周礼学》《仪礼学》和《九经学》等作品。是书乃其平生最精心之作。
《大戴礼记》相传是西汉礼学名家戴德选编,原八十五篇,到西郑玄注戴德从兄之于
戴圣选编的《
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后,《小戴礼记》得广流传。到唐代又被列入“经”,而《大戴礼记》渐不被重视,唐代已多佚失,流传至今者仅三十九篇(或作四十篇)皆属公元前之文献,其中多篇成于战国时。
今传北周
卢辩注最早,唐时也随文多亡佚,存者也“讹变不能卒读。自时厥后,未有专家”(自《叙》)。
清代学者于此书校勘,注释用力也大,王氏研读《大戴礼记》三十多年,至嘉庆十一、二年(1806年、1807年)间终成是书。其整理是书”惟据相承旧本、不复增删改易;其显然讹误者,则注云某当为某;抑或古今
文异,假借相成,依声托类意义可通,则注云某读曰而已”(自《叙》),反对据他书如《
孔子家语》及唐宗类书来增删正文字句,确有异者,则“随文施注”,虽保持持三据本之原貌,却也使舛讹脱衍尽存正文。其对正文注释,或一词一注,或一句一注。“
解诂文字,专依《
尔雅》、《说文》及两汉经师训诂以释字义;于古训之习闻者,不复标出;稍涉隐奥,必载原书;亦复多引经传,证其成义。间有不知而阙,必无杜撰之言。旧说有可采者,则加‘卢注云’以别之。至于
礼典之辨,器数之详,一以先师康成(郑玄)绪论为主,因礼本郑氏专门之学”“(《叙》)。王氏训注多能发蒙解,扫除
阅读障碍。如卷四《曾子立事》篇:“来者不豫,往者不慎”句,卢辩注云:“慎故于物,亲者不犹豫,往者无所慎”。读卢注乃不知所义。
王氏《解诂》则据《
尔雅》训“豫”为“乐”,据《方言》、《
广韵》释“慎”为“忧”晰。又如卷四《曾子事父母》篇:“兄之行若不中道,则养之”句,卢注云:“养犹隐也”,意仍不明,王氏《解诂》说:“养读若‘中心养养’忧念也。”又引《诗·二子乘舟》词明“养”字,文义豁然开郎。但书中也确有谨尊古训穿凿附却反失原旨之解。
王氏《解诂》主要侧重文字训诂,其虽有
斑瑕,在清代及古今通注《大戴礼》全书诸家中,仍为特出之作,与
孔广森《
大戴礼记补注》相匹配,对研读《大戴礼》者,尤为参考价值。有清咸丰元年(1851年)家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年)刻《广雅书局丛书》本。1983年中华书局作为《
十三经清人注疏》之一种出版王文锦校点排印本。
《 大戴礼记》中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 《小戴礼记》以及“
三礼”中对先秦礼仪、民俗甚至于历法、物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夏小正》的保留,为我们研究夏商周时期的气候变迁以及各种物候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客观依据。
同时依据各个篇章的研究,其内容很多与《
小戴礼记》提供补充文献,为我们深入研究先秦礼制尤其是“周礼”、“德治”等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