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学说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及太平洋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由
洋底岩石圈构成外,其它板块均包括部分海洋和大陆地壳。如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东和东南部、印度半岛、大洋洲的大陆、岛屿及邻近的海洋。由于大洋中脊轴部或裂谷带多为各大板块之间的边界,这里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根据
海底扩张学说,地幔岩浆在大洋中脊处上升并固结,生成大洋地壳,较老的地壳被推向两侧,使洋盆面积不断扩张。
据推算,宽达1.5万公里的太平洋仅需1.5亿年左右即可形成。当移动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击时,其前缘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因地幔岩浆的上升作用不仅发生于海洋,也在大陆深处进行,导致大陆发生破裂,形成地沟,处于两侧地壳向外扩张和产生新洋壳的前夕,可视为胚胎型大洋。进而发展,即会产生海水灌入,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这就是洋壳形成的幼年期,
如红海和亚丁湾。新洋壳的不断生成必须伴有老洋壳的破坏与消亡,如地中海则代表大洋发展的终结期,这个在中生代即存在的海盆,由于非洲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曾一度被封闭,成为内陆大沙漠,后因直布罗陀海峡被冲破,大西洋水复灌入地中海,但其面积远小于古地中海。太平洋则因洋盆边缘收缩速率大于海隆的扩张速率,也使其处于整体收缩过程中。
地球表层是由一些板块合并而成.这些板块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在熔融的
地幔岩浆上漂浮运动。所谓
板块构造,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板块是坚如磐石,其内部是稳定的,地壳处于比较宁静之中,而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
地壳运动激烈的地带,经常发生
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六大板块中,
太平洋板块完全由大洋
岩石圈组成,而大西洋由洋中央
海底山脉分开,一半属于
亚欧板块和
非洲板块,一半属于
美洲板块。印度洋,也由人字形的海底山脉分开,使印度洋洋底分别属于非洲板块、
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所以,这些板块是由大洋岩石圈及大陆岩石圈组成,它包含了海洋与大陆。
主要是地幔深处的
热对流作用。地球深部的核心称
地核,它是高温熔融的。它使地核外围的地幔加温,地幔温度很高,靠近地核的岩层也熔化。地幔下部的
导热性不能有效地将地核的热量散发出去,使热量积聚,致使地幔逐渐升高温度,地幔物质成为塑性状态,形成对流形式的运动。地幔的热对流是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
洋中脊)处上升。沿着海底水平运动,到
大洋边缘的
海沟岛弧带,随着水平长距离运动而冷却,而沿
海沟带下沉,又回到高温的地幔层中消失。
由于地幔的对流运动,使得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做水平运动。所以,地幔的热对流是带动
板块运动的
传送带。板块从
大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离的运动。这运动的板块最终总会有相遇的,相遇相互碰撞,当大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而重,就插到大陆板块之下,在碰撞向下插入处就形成大洋边缘的
深海沟。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互相挤压,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形成巨大的山系,如
喜马拉雅山系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而形成的。因此,大洋底部的运动,形成大洋边缘
岛弧海沟复杂的地貌,也构成大陆上巨大的山系,板块构造控制了整个地球的
地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