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丰祐(?-
859年),一作丰祐,
寻阁劝之子,
劝利晟之弟,
南诏第七代国王,
823年至
859年在位。
823年,年仅22岁的
劝利晟去世,
权臣王嵯巅拥立劝丰祐即位。南诏在王嵯巅的主持下,于
830年大举进攻
唐朝成都。
剑南节度使杜元颖毫无准备,南诏军攻入成都外城,掠走百工、子女十多万及大量财宝而去。至
大渡河,不愿去南诏的
唐人跳河自杀的达十分之三。被掠至南诏的
工匠,修建了
崇圣寺三塔的主塔千寻塔。
李德裕担任剑南
节度使后,唐诏之间再立盟约。
859年,劝丰祐去世,其子
世隆即位。
关于南诏丰佑的纪年,云南地方史料诸如《
南诏野史》、《
滇载记》、《
滇云历年传》等都说有先“保和”后“天启”两个年号,这是可信的。《
新唐书·南诏传》和《
资治通鉴》载,丰佑于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即位,“明年改元保和”,这更是可靠的。因为南诏至异牟寻于贞元十年(793年)和唐朝重新和好后,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南诏的每王或死或立,唐廷都派有册立和吊祭使节,一般说记南诏某王于何年去世和即位,都不会有错。但各书均未言丰佑的第一个纪年“保和”何时改元“天启”,仅见上述《南诏野史》的错误记载,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丰佑于唐长庆三年即位,四年改元保和,如太和五年就改元天启的话,那么保和纪年只有七年,即唐长庆四年至太和四年。可是元初郭松年《大理行记》中却有保和九年的记事,此记录是根据他本人亲自到大理游览南诏建筑遍知寺时写的,他明确指出这个寺是保和九年建的,保存很完整,“其殿像壁绘,于今罕见”。郭松年很可能看到寺内石碑之类的文物上有保和九年建寺的记载,所以才敢肯定地记在他的旅行日记中。这么说,丰佑的保和纪年就不只七年了。
又按《
云南通志》卷十三《鹤庆府仙释》条有“赞特崛多,蒙氏保和十六年自西域摩伽陀国来,为蒙氏崇信,于郡东峰顶寺结茅人定,慧通神晋”。说明丰佑的保和纪年使用至少有十六年,即唐文宗开成四年还存在。这比起《
大理行记》中记的保和九年,又多出七年。可见阮元声《南诏野史》中“太和五年,王改元天启”的记载肯定是错误的。
那么,“保和”何时改元“天启”呢?今按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主编的《
云南史料丛刊》中有《白古通浅述》一书,其中记有“乾符四年”年春二月,南诏酋龙丰佑子卒,子法立,又名隆舜。王于天启十七年丙子岁生。此知天启十七年的干支为丙子,此年为唐大中年。由此上溯,又知天启元年为唐文宗开成五年。可见丰佑的第一个纪年“保和”止于开成四年,使用长达十六年,即公元839年至849年,而“天启”则始于开成五年,止于大中十三年丰神亡,即公元840年至859年,长达二十年。关于“保和”改元“天启”的确切年代,《白古通浅述》中还有一条资料可证,“天启甲子五月,改段宗膀为清平官”。前证天启元年为公元839年,那么五年应为843年,此年干支恰逢甲子,说明此书中关于天启纪年的记载都是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