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工业大学(1984~1997),简称太工,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
学校介绍
太原工业大学是1984年4月经上级批准,由太原工学院更改为现名的,坐落在太原市汾河桥西迎泽西大街北侧。它是我国成立较早的高等工科大学之一,其前身是山西大学工学院,而山西大学工学院又是由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发展而来的。
山西大学西学专斋是1902年动用山西教案赔款50万两白银建立的,开始由英国人管理。1906年开设矿学、法律、格致3个专门科,1908年又增设工程科,1910年,西学专斋由山西当局收回自办。辛亥革命后,1912年山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取消西学专斋名称,筹建本科和预科,开办工科,设有土木工程学门,以后又开设机械工程学门,采矿工程学门、电气工程学门。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山西大学校改名为山西大学,学科改为学院,学门改为学系。当时,山西大学工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气工程学系、采矿工程学系和冶金工程学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大学工学院迁往临汾,后一度停办。1939年秋,山西省政府决定山西大学复校,当时山西大学工学院仅设土木工程、机电工程两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山西大学工学院几经辗转,于1946年迁回太原侯家巷原址。解放后经过院系调整,于1953年5月独立设置为太原工学院。
太原工学院建院初期,设4个系、即: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在校学生650人,教师105人(内教授24人,副教授14人。讲师21人,助教46人)。
1954年根据高教部审查通过的统一教学计划,建立了教研组,增添了仪器设备,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教学秩序稳定,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958年,成立了夜校部和函授部。
同年8月,化工系分出独立建院,定名为山西化工学院。这一年学校由市内旧校址全部迁到现在的新校址。
1958年到1961年期间,学校的规模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在校学生增加到3960余人,教师514人。实验室发展到61个。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热潮中,学校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政治运动不断,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参加劳动过多,教学质量下降。1961年9月,学校贯彻执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对“教育大革命”中的缺点、错误进行了纠正,教学秩序趋于正常,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1962年7月,上级决定将山西化工学院和山西水利学院并入工学院。至此,学校又调整为5个系,即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水利工程等系,共15个专业。在校学生3640余人,教师693人。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受了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迅速恢复发展,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4年学校对系科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设有13个系:即机械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电机工程系,热能工程系,环境与市政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系统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应用化学系。水利工程系,数学力学系,管理工程系。共32个专业。设有一个基础部,教学研究室70个,实验室95个,拥有各种仪器设备10000余台(件)。
太原工业大学是山西省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1984年10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行校长负责制。在发展方向上是以能源重化工为重点,创办理、工、管相结合的多科性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积极提供新技术、新成果。
1990年增设有一个学院、14个系、36个专业、7个专科。即材料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电机工程系、自动化系、热能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环境与市政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应用数理力学系、管理工程系等。
学校的固体力学学科为博士授予点I机械制造、机械学、固体力学、液压传动及气动、电机、岩土工程、煤加工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无机化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市政工程、工业自动化、建筑技术材料等14个学科、专业享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固体力学、机械学、机械制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电机、有机化工、结构工程等7个学科、专业为在职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校还设有研究生部、社会科学部、公共外语部、体育教研室,各种学科的教研室70个,实验室95个和拥有现代先进技术的测试中心、计算中心和电教中心。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中外期刊4000余种。
学校的研究机构有:应用力学、齿轮强度、焊接材料、煤炭化工、精细化工、土木建筑科学、离子渗金属及热处理、通用机械、电子信息等9个研究所和催化、电子、激光、齿轮制造、机械设计现代理论和方法等研究室。校建筑设计院是经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建筑设计综合甲级单位”,承担省内外的设计任务,还设有太原工业大学科技开发公司等产业实体。
还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习工厂和印刷厂等附属机构。校园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并继续兴建科学馆、教学楼、教工宿舍等。
学校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科技转让、开发,成立有科技开发公司等产业实体,努力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学校设有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图书情报管理委员会、学报编辑委员会、校史编辑委员会、高教学会等机构。学校出版的《太原工业大学学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出版的《高等工程教育》、《太原工业大学校刊》向国内发行。与有关部门合作出版的《煤炭转化》、《系统辩证学学报》亦公开发行。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学校先后同美国欧伯林大学、南卡罗莱纳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日本信州大学、英国纽卡斯尔理工学院、利物浦大学等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1984年以来,学校先后组建5个代表团20人次赴美、日、英等国及香港地区进行访问交流,有30余人次参加了各国际学术会议。1990年8月,杨桂通校长赴芬兰赫尔辛基参加大学国际联合会第九次大会,我校被接受为世界大学联合会会员,杨桂通校长被选为大学国际联合会副理事。
1980年以来,学校已选派各类留学人员223人次,前往美、英、日、德等13个国家学习,1983年以来,已有83人完成了学业,先后返校,成为教学科研中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
学校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了智力引进,从1980年到1992年,共聘请日、德、英三语种长期外籍教师及专家50余人次,举办各种外语培训班100多期,先后有1500人次参加。1981年到1990年底先后邀请来自10个国家的科技专家70余人次,举办各类专业讲座、讲学70余期,听讲共4000余人。
学校还聘请了科技专家瑞士的马丁·考乐博士,美国的弗瑞曼高级工程师(均为期一年),来校进行合作科研及实验室建设。弗瑞曼和我校教师共同举办了国内第一期计算机图象处理学习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1953年独立建校,到1990年,学校已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25000余人,他们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的骨干,为祖国为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历史沿革
中西大学堂
十九世纪末,在
义和团运动中,山西仇杀天主教主教、教士130余人,教案特别严重。在处理教案问题中,在山西传教的英国耶稣教浸礼会传教士
李提摩太(RichardTimothy)于1901年3月向清廷议和全权大臣
李鸿章与铁帽子王
爱新觉罗·奕劻提议,以山西教案赔款50万两白银用于在太原创办一所近代中西大学堂,选拔全省优秀学子入学,学习近代学问,教导有用之学,开导晋省人知识。对此李鸿章、奕劻立即表示赞同并电告巡抚岑春煊遵办。
1901年10月,
岑春煊派洋务局提调
周之骧赴上海与李提摩太面谈此事并议定了创办中西大学堂合同八条。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
1902年初,李提摩太偕人来太原拟签订正式合同时,方知晋省已办起了
山西大学堂。于是他又建议岑春煊将山西大学堂与他拟创办的中西大学堂归并办理。山西大学堂原来部分改为“中学专斋”,总理为
谷如墉,
总教习为
高燮曾;拟办中西学堂改为 “西学专斋”,总理为
李提摩太,总教习为敦崇礼。
1902年6月7日(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二日)由山西司道及绅士等与李提摩太及拟聘之西学专斋总教习敦崇礼签字,巡抚盖章立案,呈报
光绪皇帝朱批。由此山西大学堂就成为了中西共为一体的一所新式学堂,山西大学堂与稍早开办的
北洋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一起成为中国最早开办的三所近代
国立大学。
1902年6月26日(农历五月二十一日)西学专斋正式开学,巡抚岑春煊和省城重要官绅都出席了开学典礼。为解决校舍不足,巡抚岑春煊专令拔贡院附近皇华馆学台衙门西院作为西学专斋办公、上课和教习宿舍之用。西斋的总管理和学生膳食住宿等一切行政事务由中斋所设提调和舍堂监督统一管理,只教学相对独立。
西学专斋初办时只设有预科,教习多为外籍人,教学内容和方法基本上与英国学校相同。开设的课程一般是近代学科,有英语、数学、文学、法律、物理、化学、采矿、格致、西洋史、世界史、体操、图画等,并开有物理和化学实验课。为解决西斋教材不足的问题,李提摩太等还曾于1902年至1908年在上海开设了山西大学堂高译书院,此为中国第一所大学译书院。翻译出版了各种高等、中等和师范学校教材和名著,为引进和传播西方先进科技知识和学术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经过一定发展,西斋于1906年开办了法律、矿学和格致三个专门科,1908年又开办了工程科。
西斋学生毕业也同中斋学生同时于省城进行统一毕业考试,考试及格,一律称为“
举人”,各专科毕业生,经过进京应试,及格后授予“进士”。此外,省府还拨专款,前后从西斋选派了优秀毕业生50余名赴英国留学,学习铁路、采矿、机械等工程科目,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为我省开发矿产、兴办工业及发展该校工科做出了一定贡献。
1910年,山西大学堂已开办近10年,省出经费50万商银已付清,根据“合同”规定,西学专斋应归还山西自办。是年11月上旬,李提摩太来并办理了有关移交手续,西斋教习也大部分按合同解聘离晋。
山西大学工学院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法令。遵照新的规章,山西大学堂改名为山西大学校,监督改称为校长,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的建制也同时取消。设立了预科和本科,预科分为一、二两部,一部为文法科,二部为理工科,均修业三年,本科分文法工三科。
1918年7月,山西大学校列入国立范围,被称为国立第三大学。直至此时,全国公立(官立)大学仍只有
北京大学、
北洋大学和
山西大学三所,并规定凡是山西大学本科毕业生,以其所学任事三年,或曾任校长及教员满三年者可参加参议员选举。直到1922年重新颁布学制,全国大学才逐步增多。
1931年国立山西大学改名为山西大学,学校工科改建为工学院。抗战期间,曾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
1937年被迫停办。
1939年复校。
太原工学院
1953年,山西大学取消建制,工学院(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个系)独立建校,命名为
太原工学院,是高教部直属高校。
赵宗复担任首任院长。作为高等学府的一校之长,赵宗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深知办好一个学校,教师是第一位的。解放初期,教师奇缺,为了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赵宗复千方百计从全国各地招聘教师。他经过多次周折,聘请来了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范维垣先生任土木系副教授,范先生来校后开出了土木系从来没有开过的超静定结构学、土力学等重要课程。在他的努力下,学校荟萃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太原工业大学
1984年,
太原工学院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1984年至1995年,
杨桂通一直担任太原工业大学校长,他大胆创新、锐意改革。他十分注重学科建设,指出“一所好大学要有领先学科、杰出学者和优良学风。所以办大学要不惜人力、财力、物力全力做好三件事: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风建设。”
对于太原工业大学来说,他认为不能单一学科,要在众多学科交融中培育出高水平的、有自己特色的龙头学科;他大胆地破例为青年学者创造工作生活条件;他从总体上倡导“民主、求实、团结、奋进”的治学精神和优良学风。
在此期间,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由原来的6系1部的单一工科院校变成了一所拥有14个系、4个中心、8个研究所的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业大学。学校的校舍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合理的学术梯队已基本形成,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太原理工大学
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合并
山西矿业学院,更名为太原理工大学,同时步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