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堂
1902年设立的国立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创立于1902年,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由山西巡抚岑春煊和英国人李提摩太共同创办,山西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和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一道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新纪元
诞生背景
中学专斋
1898年的“百日维新”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以后,清王朝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迫于国内外各种压力,于1901年 (光绪二十七年)初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兴办学堂为其教育改革之主要内容。同年,清政府下诏,“除京师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牞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当时山西省太原设有 “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两所书院。“百日维新”期间,“令德堂”曾改为山西省会学堂,进行过一定改革,在此基础上,1902年初,山西巡抚岑春煊即遵朝廷谕旨将令德堂改设为山西大学堂。委派山西候补道姚文栋为首任督办(相当于校长),高燮曾总教习谷如墉为副总教习,以太原文瀛湖南乡试贡院作为临时校址,接收晋阳书院和令德堂学生,正式开学。由此山西大学堂正式成立。
西学专斋
在义和团运动中,山西仇杀天主教主教、教士130余人,教案特别严重。在处理教案问题中,在山西传教的英国耶稣教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RichardTimothy)于1901年3月曾向清廷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奕劻提议,以山西教案赔款50万两白银用于在太原创办一所近代中西大学堂,选拔全省优秀学子入学,学习近代学问。后又于5月29日递交了 《上李傅相办理山西教案章程七条》,其中第三条对此提议作了专门的具体陈述。大意为:共罚白银50万两,每年交5万两,十年为止,设立学堂,教导有用之学,开导晋省人知识。对此李鸿章、奕劻立即表示赞同并电告巡抚岑春煊遵办。10月岑春煊曾派洋务局提调周之骧赴上海与李提摩太面谈此事并议定了创办中西大学堂合同八条。1902年初,李提摩太偕人来太原拟签订正式合同时,方知晋省已办起了山西大学堂。于是他又建议岑春煊将山西大学堂与他拟创办的中西大学堂会并办理。合并后山西大学堂内设两部,一部专教中学,由华人负责;一部专教西学,由李提摩太本人负责。就此建议,岑春煊认为涉及教育主权问题和传教问题,未敢应允。后经多方反复筹商,并交由西大学堂学生进行了民意测验,对有关细节进行了逐条逐字的斟酌,议定了合办山西大学堂的合同23条,于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二日(1902年6月7日)由山西司道及绅士等与李提摩太及拟聘之西学专斋总教习敦崇礼签字,巡抚盖章立案,呈报光绪皇帝朱批。岑春煊所上《试办山西大学堂章程》(包括筹经费、建学舍、选生徒、订课程、议选举、司礼法共六条),光绪帝朱批“选举一条,著管学大臣议奏,余著照所拟办理。”19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堂正式开办并开学上课,各项计划均按“试办章程”中所奏内容办理。
合同生效后,山西大学堂就改制成为两个组成部分,即山西大学堂原来部分改为“中学专斋”,总理为谷如墉(山西神池人,进士出身,曾任户部主事,晋阳书院山长),总教习为高燮曾(湖北人,翰林出身,曾任山西提学使),拟办中西学堂改为 “西学专斋”,总理为李提摩太,总教习为敦崇礼。由此山西大学堂就成为了中西共为一体的一所新式学堂。
教学章程
根据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 《钦定大学堂章程》(称为 “壬寅学制”)和次年又重新颁布实施的 《奏定学堂章程》(称为 “癸卯学制”),高等教育高等学堂(大学预科)、大学堂(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亦称“通儒院”,相当于研究院,大学毕业始许入学)。高等学堂和大学堂学制为三年,大学院学制为五年。山西大学堂的学科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上是依照新学制的规定建立并逐步完善的。
中学专斋的教学
中学专斋初办时,设有高等科和三年制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承袭了令德堂旧制。所上课程分经、史、政、艺四科,谷如墉讲《战国策》,高燮曾讲《近思录》,贾耕(前上党书院山长)讲《禹贡》,田应璜(举人出身)讲《明史》,成连增(翰林出身)讲算术,胡瀛(贡生出身)讲地理,学生不分班次,集中于大堂听课,教习按品职依次列坐正中,学生分坐两侧。考试于每月初八统一举行,成绩优异者按等级发给奖金。
1904年,新任提学使宝熙对山西大学堂进行了整顿。设监督为学校负责人,取消总理,总教习改称教务长,提调改称庶务长,堂舍监督改称斋务长。特别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高等科分为两类,一类以文为主,一类以理为主。旧课程只保留经学一门,其他一律取消,增设了英文、日文、法文俄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图画、音乐和体操等课,教员自编讲义,印发给学生。教员主要有傅岳?,讲西洋史,曾编写《山西大学堂史》上中下三册。张友桐,讲授中国史,对徐继畲著述很有研究,曾编著《山西大学堂史学课程》。任翙銮,讲授地理,曾编著《中外地理课程》。还有杨培根、王垂纯、祁崇仁、吴渭滨、任钟澍等,以及日本籍教员小金龟次郎、刚田等,分别担任各科教学。1905年中斋第一批学生毕业,根据毕业考试成绩,分别授予拔贡优贡和岁贡的 “贡生名义”。1904至1905两年还选派了优秀学生40名留学日本。
西学专斋的教学
西学专斋开办时,由学会刘嘉琛通过向各县分配名额,招收了学生,于1902年6月26日(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开学。巡抚岑春煊和省城重要官绅都出席了开学典礼。为解决校舍不足,巡抚岑春煊专令拔贡院附近皇华馆学台衙门西院作为西学专斋办公、上课和教习宿舍之用。西斋的总管理和学生膳食住宿等一切行政事务由中斋所设提调和舍堂监督统一管理,只教学相对独立。
西学专斋初办时只设有预科,教习多为外籍人,教学内容和方法基本上与英国学校相同。开设的课程一般是近代学科,有英语、数学、文学、法律、物理、化学、采矿、格致、西洋史、世界史、体操、图画等,并开有物理和化学实验课。为解决西斋教材不足的问题,李提摩太等还曾于1902年至1908年在上海开设了山西大学堂高译书院,此为中国第一所大学译书院。翻译出版了各种高等、中等和师范学校教材和名著,为引进和传播西方先进科技知识和学术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经过一定发展,西斋于1906年开办了法律、矿学和格致三个专门科,1908年又开办了工程科。
考试录取
西斋学生毕业也同中斋学生同时于省城进行统一毕业考试,考试及格,一律称为“举人”,各专科毕业生,经过进京应试,及格后授予“进士”。此外,省府还拨专款,前后从西斋选派了优秀毕业生50余名赴英国留学,学习铁路、采矿、机械等工程科目,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为山西省开发矿产、兴办工业及发展该校工科作出了一定贡献。
历史沿革
山西大学堂
1901年3月,英国耶稣教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RichardTimothy)提议,以山西教案赔款50万两白银用于在太原创办一所近代中西大学堂,10月岑春煊派洋务局赴上海与李提摩太面谈此事并议定了创办中西大学堂合同八条。
1902年初,山西巡抚岑春煊遵朝廷谕旨将令德堂改设为山西大学堂,接收晋阳书院和令德堂学生,正式开学。由此山西大学堂正式成立。
1902年初,李提摩太建议岑春煊将山西大学堂与他拟创办的中西大学堂合并办理。合并后山西大学堂内设两部:山西大学堂改为“中学专斋”专教中学,由华人负责;中西大学堂改为“西学专斋”专教西学,由李提摩太本人负责,由此山西大学堂就成为了中西共为一体的一所新式学堂。
当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在省会的大学堂,至少需要设置三科才能成立。1903年下半年,各省都按章程规定改为高等学堂,全国只有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仍保留为大学堂,同年10月,天津中西大学堂改为北洋大学堂,直到辛亥革命时,全国总共也只有以上三所大学堂。
1910年,山西大学堂已开办近10年,省出经费50万商银已付清,根据“合同”规定,西学专斋应归还山西自办。是年11月上旬,李提摩太来并办理了有关移交手续,西斋教习也大部分按合同解聘离晋,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法令。遵照新的规章,山西大学堂改名为山西大学校,监督改称为校长,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的建制也同时取消。设立了预科和本科,预科分为一、二两部,一部为文法科,二部为理工科,均修业三年,本科分文法工三科。由此山西大学校便奠定了以后文理多科的综合性大学的基础。
国立山西大学
1918年7月,山西大学校列入国立范围,被称为国立第三大学。直至此时,全国公立(官立)大学仍只有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和山西大学三所,并规定凡是山西大学本科毕业生,以其所学任事三年,或曾任校长及教员满三年者可参加参议员选举。直到1922年重新颁布学制,全国大学才逐步增多。1929年,山西省在太原国民师范高师部的基础上建立省立教育学院。1937年,学校完全被撤销,合并到山西大学,改名为山西大学教育学院。
山西大学(民国)
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抗战期间,曾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
1937年被迫停办,1939年复校。
1949年春,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1949年6月,法学院法律系并入北京大学。
山西大学(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山西大学设有文、理、工、医、法五个学院,是当时国内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之一。著名进步学者邓初民任校长。
1952— 1953年院系调整,取消山西大学建制,文、理、工、医、法五个学院调整如下:
文、理两院(含中文、历史、外语、教育、数学、化学、生物7个系)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1959年更名为山西大学,1962年,山西体育学院山西艺术学院并入山西大学。1998年,成为山西省重点大学。2005年,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14年2月,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
工学院(含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纺织工程7个系)中冶金工程系参与组建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个系独立建院为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是高教部直属高校,1962年归属山西省。1962年,山西水利学院、山西化工学院并入;1981年,山西煤炭化学工业大学并入;1984年,太原工学院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1997年,山西矿业学院并入,更名为太原理工大学,同时步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并入太原理工大学。
医学院1953年(含医学系)独立建院为山西医学院(今山西医科大学)。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含经济、工商管理、会计3个系),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
师范学院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山西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太原师范学院
1997年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成立在山西大学堂。现为太原市师苑中学校(高中部)
文化传统
1902年山西大学堂成立后,先借文瀛湖南边乡试贡院作为临时校舍,后又以皇华馆学台衙门作为西斋临时校舍。1903年春季,根据《二十三条》第八条规定,大学堂“会请巡抚堪明地段”,以洋元四万之数购得侯家巷民地200余亩,兴建新的校舍。1904年仲秋新校舍主要建筑竣工落成。大门与照壁中间,特建左右对称的两座牌坊,左书“尊广道艺”,右书“登崇俊良”。
“尊广道艺”出自班固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
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秦暴,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
“尊”者,尊敬、尊崇;“广”者,传授、传播也。“道”者,道德、道理、道义;“艺”者,技艺、才艺也。“道”可以理解为人文知识,“艺”则是对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尊广道艺”今义就是尊崇传授人文和科学知识
“登崇俊良”则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名文《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登”者,举荐、推崇;“崇”者,尊崇、尊重也;“俊良”即指才智优秀的人才。“登崇俊良”今义就是推举尊重培养有才识的人才。
校园环境
山西大学自1902年建校一直到1954年暑期为止,校址一直在侯家巷(今太原师范专科学校)。
1902年5月8日正式成立的山西大学堂,最早的临时校址在文瀛湖南的乡试贡院,即今太原文瀛公园内。这就是巡抚岑春煊在《设立晋省大学堂谨拟暂行试办章程》中所说的“拟先借贡院略加修葺,即于四月初一日(阳历5月8日)开办”。6月7日《中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合同》二十三条签订后,岑春煊即将当时太原城内最好的建筑物——皇华馆学台衙门拨给西斋总办李提摩太,作为西斋临时校舍。
1903年春季,根据《二十三条》第八条规定,大学堂“会请巡抚勘明地段”,以洋元四万之数购得侯家巷民地200余亩,由西斋总教习敦崇礼负责动工兴建校舍。春华秋实,经过一年半左右时间的紧张施工,1904年仲秋新校舍主要建筑竣工落成,中西两斋同时迁入。直至1911年辛亥太原起义前,“大学一堂,建筑完备,已无遗憾”。
侯家巷校园是中西建筑结合的整体。两层砖制拱形大门坐北朝南,大门外对面是按中国传统建造的照壁,照壁后东西两侧是典雅的牌坊,一座牌坊上书写“登崇俊良”,另一座牌坊上书写“尊广道艺”。跨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草木花香的花园,接着就是那座有名的大礼堂。据载,大礼堂为山西省第一座无梁无柱的建筑物,由西斋教习瑞典人新常富亲自设计,其宽大程度足可容纳彼此隔离的单个座位300个。1912年9月19日,孙中山北上山西曾在大礼堂做《谋建设须扫除旧思想》的讲演。1937年9月20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在此召开成立大会,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共代表应邀出席,周恩来还在此做了重要讲话。
大礼堂的后面是校图书馆。图书馆房顶中部设有钟塔。馆内既有国内新近出版的最好的教学参考书和西方文学精品丛书,又有李提摩太赠送的大量西文书籍及中英文杂志。就馆藏而言,山西大学堂图书馆的藏书可谓国内上乘。另外,图书馆又是平时教习讲演的场所,每逢讲演时间,据云都有一位鼓手击鼓以招来听讲者。
校园的西北角坐落着一座古朴的大成殿(文庙),殿内设孔子牌位,红砖黄瓦,典型中式。殿前有高台,可容500人同时行跪拜礼。据云,清末每逢初一、十五,全校教习、学生仍要齐集大成殿礼奠至圣先师。校园的东北角则集中了西斋教习宿舍,一律为西式建筑,校长住房也在其中。西斋教习宿舍前部为法律、文学、生理、数学诸科大而明亮的教室以及物理、化学、工程、绘图实验室、阅读室、博物馆、体育馆、会客室等建筑。
校园的东南、西南两角分别是校役的宿舍,大成殿以西的大片中式瓦房,则是中斋教员的宿舍区,再往西也是20排的中式瓦房,这就是两斋学生的宿舍区,每排12间,共计240间。学生宿舍的两端分别设有厨房。
这就是清末山西大学堂的最初风貌。
民国以后,随着招生数量的扩大和工科的发展,1917年修建工科大楼,同时拆掉了大门牌坊和花园,仅留照壁,照壁以南则变为操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成殿逐渐被拆除。1953年院系调整,师范学院和理学院迁往坞城路,后工学院迁至河西新校址,大学堂原校址被太原师范学院占用。“文革”后,太原师范学校他迁,原校址又被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占用(今归太原师范学院)。1998年,太原师专整修校园,又将有名的大礼堂拆除。1917年修建的工科大楼尚存,并被列为山西省省级文物加以保护。
参考资料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97.9.1
学校沿革.山西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3 09:19
目录
概述
诞生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