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堂
八里峡的天然石龛
夫子堂,又名夫子崖,是八里峡的一座天然石龛,高丈许,阔三丈余,传说是孔子西游,路经此地,授徒讲学的地方。清代统治者推崇儒术,于此建塑孔、孟像和七十二贤侍立站像,并勒石记其事。有清以来,全国各地孔庙林立,有关孔子的遗迹备受重视,但能塑出神态各异的七十二贤像者寥寥。黄河三峡万山壑中能有此精美雕塑,就显得更为珍贵。
历史遗迹
夫子堂今已没入水底,但碑记已被异地安置,概貌也被摄影纪录,可谓不幸中的万幸。《夫子堂》故事一则,故事有历史的影子,敷衍成篇,引发读者幽思,亦为夫子堂留影。
黄河三峡中段,是一段险要的峡谷,东西长八公里,人称“八里峡”,又叫“八里胡同”。峡谷幽深,两岸青山直插云天,北岸的山崖上有个大石龛,传说这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人们称之曰“夫子堂”。龛内孔孟塑像中,七十二贤分列左右。清代在这里刻有碑记数通,小浪底大坝落闸蓄水之后,大石龛已深埋水底,碑刻虽被抢救迁置,但孔子讲学眉飞色舞的风采人们却再也看不到了,也许从黄河那滔滔东去的样子,可以想像孔子口若悬河时的情景。
政治主张
孔子当年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带领七十二贤周游列国,子路御车,颜回陪侍,一行人浩浩荡荡,出齐鲁迤逦西来。但老头子时运不佳,各国诸侯有的热情,有的冷淡,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让他们留下来辅国。更可叹的是不时遇到意想不到的灾祸。绝粮于东蔡,七日米面不打牙,几乎饿散了那把老骨头;于匡地被误认为阳虎遭围困,险些儿丢了老命;两个小孩子辩论“日中近”还是“日中远”自己也遭到奚落;平日他认为自己是智者,最看不起“群氓”,农民提出的“鸣声大小与脖子长短”问题竟让他张口结舌……从朝歌入轵道西来,一路孔子沉默不语,他在思索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否确实可行,是否可以真的救颓风恢复尧天舜日。
经过苏国城
车过苏国(今虎岭)城,孔子的眉头略有舒展,想不到人间还有此美景,他简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怀疑,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何必汲汲于宣扬自己的政治呢?“群氓”自有回天之力
日偏西孔子一行来到一所庄前,子路正要催车前进,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跳出来站在路当中:“赶车的,你看看眼前是什么?”原来孩子们在路当中摆了一座城:一圈儿城樯,四边有城门,中间一条十字街道通四门,星星点点的石块排列“街道”两旁,俨然是错落有致的民居……
一路的经验教训使子路收敛了往日的暴躁:“啊?一座城!不过——请你闪开让我们通过。”
小孩子不依不饶:“既然是城,请你赶车进城,可不要撞坏了我的城墙和屋房,——不愿进城请绕道。”一群小孩子也跟着嘻嘻哈哈看热闹。
两小儿争论
孔子一边给子路摆手示意不要说话,一边急匆匆跳下车来,向小孩子施礼道:“敝人孔丘,有急事赴晋国,打扰雅玩,请给个方便让我们师徒通过。”
小孩子拍手大笑:“你是当今的圣人,你不是说‘当仁不让’么?怎么能要我‘让’起来了?”
孔子满面通红:“是是是,小哥儿说得对。孔丘愿闻大名!”
这时走过来一位老者,喝住了小孩子:“退下!不得对孔夫子无理!老夫姓项,这是顽孙项橐。孔先生,你要到哪里去?”
敝人意欲入晋,说晋候施仁政,安邦治国平天下。”孔子说。
“失敬,失敬!但晋国韩赵魏智四大姓龙争虎斗,势同水火,恐不容先生置喙。天色不早,前面三十里才有宿处,不如权在山村宿一晚,明日再行如何?”
孔子略一踌躇,就谢过老者,在山村住了下来。夜晚和老者、项橐几乎谈了一宿。项橐年龄虽小,有时也插上几句,很有见地,得到了孔子的频频赞赏。第二天孔子决计不入晋,拜别老者和项往回走。这个地方后来人们就叫它“圣拨头”,乃圣人拨车回头处的简称,后来音讹为“圣堡头”,今改名为“英岩”。
结论
《三字经》中有“昔仲尼,师项橐”的记载,孔子赞赏项是实,但拜为师尊的恐怕的只能是项橐的爷爷。
大概是出于“英雄不走回头路”的考虑吧,孔子回车没走轵道,偏南沿黄河东行。车到八里峡,师徒们就在那大石龛里歇足。饭前孔子登山望黄河,联系起大半生的风风雨雨,发出了长长的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回到大石龛里,孔子让随行弟子席地而坐,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训话:“……我们总认为上智下愚,实际大智大勇却在民间。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需要研习,更需要到生活中去考察一下为什么雄鸡脖长鸣声大,青蛙脖短鸣声却也大……樊须,你过来,你曾问过稼穑,我背后说你是小人,看起来你是对的。以后我们要不尚空谈,各尽所能作点实际事,才不会使日月、生命像滔滔河水,不知不觉地消逝……”孔子一行在大石龛里一连住了六七天,每天早上、上午、下午、夜里四次讲学,三顿饭后或登山或临水观赏风景、陶冶情操,我国儒学后来更注重观实,面对人生,务实而不语怪、力、乱、神,不能不说这六七天是它转变的契机。
曲阜杏坛规模宏大,小小的黄河三峡夫子堂却闪耀着它特具的耀眼的历史光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1 12:15
目录
概述
历史遗迹
政治主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