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为
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
卡尔·奥尔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创建,是一种音乐教学技法。
教学法介绍
“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
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
卡尔·奥尔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
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
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
主体性、
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
奥尔夫的音乐
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理念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
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
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
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
引导者、
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 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国音乐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单纯地教唱歌 —— 教材也 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后来有了少量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一点器乐技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教师呢,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果”,严厉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由于在音乐方面人的
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对此,奥尔夫的
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原则
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
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性”的
奥尔夫乐器(注),是一组很容易掌握的
打击乐器。同时,他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
音乐能力的训练。应该指出,这种
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
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育思想
奥尔夫不满于当时的音乐创作,受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
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产生了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具有原始风格、富于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的想法。随后,他又设计“
奥尔夫乐器”和“元素性音乐教育体系”,对其
教学法的 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A节奏、旋律练习,包括: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
B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包括:反应训练;体操练习;动作训练;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即兴练习。
A 一切从儿童出发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首要原则;
B 通过亲身实践,
主动学习音乐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又一个基本原则;
C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第三个基本原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归结点。
教学特点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及
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同时强调创造精神的塑造,在课堂上,孩子用蛙鸣筒摩仿秋夜的蛙声,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用语言与拍打肢体来演绎节奏,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
交响乐就在孩子们中诞生了。奥尔夫音乐给孩子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
集体表演中给了孩子
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华夏爱婴还让家长参与课程,父母与孩子一道学习、表演,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
补充内容
卡尔.奥尔夫的前言
(致于每一部《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某国)》的片头)
我们对原本性的音乐所进行的许多种各不相同的尝试,半个世纪以来,基本上并未过时。
原本性的东西永远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
在一切工作中,但凡赶时髦所做的和所能做的,都必然会衰落。
一切摩登的东西都通过时间,而必然无条件地变成不摩登而原本性的东西,都会由于它的没有时间性。在全世界上一切人中间得到理解。
因此,我为了记录一种理念所写下的和《学校音乐教材》走向世界的不是它,而是那个理念本身。
1978年7月 卡尔?奥尔夫
1924 舞蹈家军特(Dororee Gunthen)与奥尔夫在
慕尼黑创建“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
1925 舞蹈家列克斯(
main Lex)进入军特学校
1926 音乐家凯特曼(Gwnild Keetman)(日后成为奥尔夫的助手《学校音乐教材的合编者》)进入军特学校
1928
乐器制造家梅恩特勒(Kan Maendler)为军特学校制造第一架
木琴1930 军特学校的舞蹈队首次演出,并在国内外举行多次演出
1931 奥尔夫与凯特曼合著(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原本性的音乐练习)首次出版
1932 奥尔夫与德国音乐教育家普雷斯纳(Eberhard Preussner)及德国音乐教育第二次改革的领导者凯斯腾贝格(Leo Kestenberg)首次相遇
1936 奥尔夫与凯特曼为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林匹亚运动节的“奥林匹亚青年”节庆演出创作及表演
1945 军特学校被轰炸
1948 开始在幕尼黑的“拜耶广播电台”播放儿童音乐节目,由儿童自己演奏演唱,由凯特曼指导
1949 在凯特曼指导下,在
奥地利托尔茨堡的
莫扎特音乐院举办儿童音乐班
1950 开始出版(为儿童的音乐)
1953 在扎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院举办国际高等音乐院校
校长会议上,举行学校音乐教材的表演,首次与国外建立联系。在莫扎特音乐院举办“学校音乐教材学习班”
1954 (为儿童的音乐)(第五卷)全部出版,“学校音乐教材的电影”第一部摄成
1956—57 (为儿童的音乐)首次
灌制唱片(Columbia—E1ectr01a)
1956—58 在拜耶电视台播放“学校音乐教材”的系列(凯特曼与奥尔夫的女儿主持)
1958 在国外(
比利时、
瑞士、
意大利)举办
讲习班(凯特曼)
1961 在莫扎特音乐院建立奥尔夫学校音乐
教材教学中心,在萨尔茨堡近郊弗龙堡(Frohnburg)举办第一届国际暑期班
1962 在萨尔茨堡建立“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促进协会”奥尔夫学院教材首次在国外(加拿大
多伦多)举办讲习班,奥尔夫与凯特曼均出席并讲演。日本国家
广播电视协会(
NHK)邀请奥尔夫与凯特曼赴日本四国进行讲演及示范。在慕尼黑建立“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促进协会”德国分会,开始出版(奥尔夫学院年刊)。奥尔夫学院新校舍落成。
1963 在莫扎特音乐院举行“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在学校中”的工作会议,开始灌制(学校音乐教材)的十张
慢转唱片(诗的音乐)(musicd poetica),1979年全部完成。奥尔夫学院开学。
1970 奥尔夫学院扩建完工
1973 在奥尔夫学院建立“
音乐治疗与社会教育部”,由凯勒(Withelm keller)领导
1975 在奥尔夫学院开始举办五年一届的“
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
1981 奥尔夫音乐教育首次引进进中国大陆
1982 奥尔夫逝世
1990 凯特曼逝世
2000.11.7-12 由奥尔夫基金会与美国奥尔夫学会合办“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在美国洛
切斯特(Rochester)举行。会议标题为“反省过去,展望将来”,“终生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届“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先后在劳兰Orivesi,德国的Traurn walchen与Minchen以及美国的Rochester分别举行,内容均不相同,以后者规模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