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山,是三亚最性感的标志性山峰。因为像女人的乳房,被当地人称为奶头山,由此得名。
名字来由
奶头山在海南省三亚市区朝西望去,也能从连绵山脉和白云之间看到这座突起的山峰,形状极像女人的乳房;当时以为这仅属个人意淫,没想到还真有这么一个山名,即刻让人浮想联翩: 1、女性的私密部位,曾经被雪藏;随着风气开化,开始半遮半掩;2、女人最性感部位,最能撩逗人的本能冲动,体现
人体曲线之美;3、女人的哺乳器官,流出的乳汁,可以让幼小生命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奶头山毫不含糊成为三亚的标志性山峰;而山脚下的
育才镇,可谓三亚最性感区域。在青山簇拥、
云雾缭绕中,育才镇曾经藏在深山,如今半遮半掩;辖区内的绵延山系,更具有
母性胸怀;从中流淌出来的
宁远河,正源源不断为
一方山水输送乳汁和养分。
原住民
苗乡、黎村
育才镇的苗族安置村——扎盆新村,它是纯苗族村庄,也是那会村委会所在地。 虽然苗族以前也是居住在
茅草屋中,但自从他们由大隆水库库区迁来此地安置,茅草屋已很难见到。扎盆新村处在高地上,房屋独立成栋,排列成行,掩映在绿树花香之中;那受村其它村组的房屋也大多是这式样,混凝土构架,外敷浅黄涂料,均为
平层,占地百来方,各带有院落,户户通公路;在深山里,这种简单的
安置房算是理想居所了。
还有一个建在斜坡上的黎族村——马亮村。透过
酸豆树和
椰子树,我们看到的马亮村依山就势,以中心大道为轴线,崇尚对称统一,两排平房沿坡道延伸。对比扎盆新村的色彩简单,这黎村在色彩上融入了醒目的民族元素:赭红的棱角和窗沿,
飘檐和
墙裙均用同一色系布置
黎锦图案,
米黄色外墙的空白处,点缀着黎族的图腾符号;朝向公路的一侧,适当绘制有山水画和生活图景。房前屋后的院落里,种植着
槟榔树及其它灌木,加上黎村外沿那高大的酸豆树和椰子树,让整个村落显得悠然宁静。
民族风
在扎盆新村,我们有幸观赏到了那受苗族始创的特色舞蹈三元舞,以及苗家女子的
蜡染刺绣工艺。
那受三元舞是海南
苗族舞蹈的原始形态,创建于苗族进驻崖州的明代;是海南苗族地区保留得最完整的祭祀性舞蹈;舞蹈最初只为纪念先祖安全渡海,后来演变成祈祷神灵和祖先保佑、祈求风调雨润、驱邪赐福等内容,在苗族舞蹈中具有独特地位。
在
领舞男子的腰间别着一面别致的
长鼓,鼓身为蓝皮铁皮,有棱有角,两头以兽皮蒙面,能叩击出沉厚的声音;据说这面鼓有一两百年历史了,跟先人到来的时间差不了多少。一面长鼓,一面
铜锣,就是三元舞的所有伴奏乐器,舞者伴着这
打击乐节拍婆娑起舞。锣鼓声中,十来个舞者在空旷的场地上跳起来,男女各
站一排,时而穿插;节奏徐缓,以摆袖和转圈为主。三元舞由
文派三元舞和武派三元舞两部分组成,共五段舞蹈。文派舞有灶王舞和神农舞两段,武派舞有
上元舞、中元舞、下元舞三段,每段舞蹈都有独特的意义和跳法;五段三元舞构成一个内容连贯、意义完整的舞蹈体系。在齐整的舞蹈节律中,我们仿佛回到他们图腾崇拜的
远古时代。
三元舞展开的同时,还有几个苗家女子现场演示蜡染和刺绣工艺。其中一人操作的是
蜡染技艺,旁边一个破瓷碗正在加热蜂蜡,她取出
蜡刀醮上
蜡水,在
白布上精心点染绘制图纹。这种蜡染完成之后,将放进
染缸里浸染,染好的布料捞出放入盆中,倒入温水使蜂蜡溶化,
再经漂洗,蜡染布料便显出青底白纹的图案来,鲜明而美丽。其他妇女展示的是刺绣,她们的刺绣不用起样,在黑色布料上直接绣出各种图案;若在大面积布料上刺绣,则先把布料分成若干对称的方格或棱形,然后再展开工作。
文化溯源
海南黎苗族
有记载的
黎族先民到海南生活的,则是先秦了。当时,黎族属于岭南
百越民族中
骆越人的一支,大约五千年到两千多年前,陆续乘舟楫渡海而来,散落在
海南岛各处;后来还有南洋诸岛的少数人群来到,融入黎族中。在西汉,他们被称为“骆越”、东汉称为“里”、“蛮”,隋唐称为“俚”、“僚”等;“黎”之称呼称始于唐末,到宋代固定下来,沿用至今。考究黎族语言,跟骆越人的其它分支——壮傣等民族都有近亲关系,这在三亚大量的黎音地名中能得到考证,如以“那”、“抱”、“打”、“南”等字开头的地名,不光海南其它地方俯拾皆是,也在广西、云南、
越南、
老挝、
泰国、
缅甸等地屡见不鲜。
秦汉之际,直接从
壮族分支出来的临高人也进入海南岛,然后就是汉族、
苗族、
回族等各民族的陆续到来。其中的苗族,从史料记载来看,并非主动迁徙,而是被强征而来。
明
嘉靖十六(1537)年,海南岛的乐东黎人起人,地方官“奏调目兵八万,台汉达官兵士僮敢死士十数万征之。”苗人仅占目兵一部分,连同迁来的家属共计万余人,就分布于这
崖州一带;
万历十一(1613)年,崖州罗话、抱罗二峒发生起义,地方官“剿平罗活、抱由二峒,建乐定营,调广西苗兵(山于瑶)防守,号为药
弩手,后营汛废,子孙散居山谷,落籍为民”;清代《
崖州志》记载:“又有一种曰苗黎,凡数百家”。清代
道光《
琼州府志》记载:“
儋州又有苗黎……盖前明时,剿平罗活峒黎叛,建乐安城,调广西苗兵防守,号为弩手,后迁于此,即其苗裔也”。后来,还有相当数量的
两广和湖南
少数民族辗转迁徙至海南,融入到他们中,被统称为苗人。
苗人从崖州一带扩散,因族群势力单薄,只能在汉族和黎族的汪洋大海中见缝插针,落入深山密林,居住在
五指山、
黎母岭、
雅加大岭三大山脉的湿润、
半湿润地区,即
乐东、
白沙、
陵水、
万宁、
昌江、儋州、
定安等山区……苗族人们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的迁徏生活,以刀耕火种经济为主要特色,与外界缺乏接触,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苗族先民遗传下来的韧性,让他们在
穷山恶岭中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创造了独特的
民族文化,丰富了海岛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