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黎族自治县
海南省直辖自治县
陵水黎族自治县,海南省直辖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土地总面积1128平方千米。北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相连,西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北与万宁市交界,西南部与三亚市毗邻,东南濒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下辖9个镇、2个乡,此外有2个国营农场和省属吊罗山林业局。县人民政府驻椰林镇。2023年,陵水县人口常住人口38.23万人。
历史沿革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陵水”一称来源于建县时附近的陵楠河(今港坡河)。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陵水境域为象郡外徼。
汉代,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平南越之后在海南岛上设珠崖、儋耳两郡,领十六县,陵水境域属珠崖郡山南县。初元三年(前46年),罢珠崖郡,以珠崖、颜卢之名并为珠卢县,隶属合浦郡。东汉建初元年(76年),废珠卢县置珠崖郡,仍属合浦。
代,大业六年(610年),设陵水县,隶属临振郡
代,武德五年(622年),海南置崖、儋、振三州,陵水隶属振州。龙朔二年(662年),海南增置万安州,改属万安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海南属南汉,陵水仍属万安州。
代,北宋熙宁元年(1073年),陵水县降为镇并入万安县。元丰三年(1080年),复置陵水县,隶属万安军。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撤销万安军,隶琼州。绍兴十三年(1143年),复置万安军,还属万安军。
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琼州路安抚司,陵水县隶属湖广中书行省琼州路安抚司辖地。至元初,县治所从陵水峒博吉李村迁至南山头(今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城东头村)。皇庆元年(1312年),县治所迁再次迁至龙头村海边,后迁至港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隶属广西中书行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万安军。
代,洪武元年(1368年),改万安军为万州,陵水县隶属万州。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升为琼州府,隶万州,属琼州府辖地。
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升崖州为直隶州,降万州为万县,不管辖县,陵水县隶属崖州直隶州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陵水县隶琼崖绥靖处。
民国二年(1913年),隶琼崖镇守府。民国三年(1914年),属琼崖道。
民国十年(1921年)始,先后隶属琼崖善后处、琼崖特别行政区、琼崖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第九行政督察委员公署、海南特别行政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创建琼崖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陵水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陵水县民主政府成立,隶属琼崖临时民主政府东区行政公署;10月,隶属琼崖临时民主政府边海行政公署;12月,又归琼崖临时民主政府东区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改为陵水县人民政府。
1950年4月,陵水县全境宣告解放,隶属海南军政委员会管辖。
1951年4月,陵水县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管辖。
1954年1月起,陵水县划归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辖。
1955年7月,陵水县人民政府改称陵水县人民委员会,归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辖。
1958年12月,陵水、崖县、保亭和万宁县的兴隆农场及附近农村合并为大县,称崖县
1959年10月,崖县(原属陵水县)管辖的分界岭(牛岭)以北地区(即兴隆、南桥、牛漏等地,含兴隆公社、兴隆华侨农场、南桥公社、南林农场、东和农场)划归万宁县(今为万宁市)。
1961年6月,从崖县分出,恢复陵水县建置,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辖,县政府驻陵城镇。
1962年,陵水县隶属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68年5月,成立陵水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撤销陵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陵水县人民政府。
1987年12月,成立陵水黎族自治县,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和海南建省筹备组管辖。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陵水黎族自治县隶属海南省。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北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相连,西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北与万宁市交界,西南部与三亚市毗邻,东南濒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地理坐标介于北纬18°22'—18°47',东经109°45'—110°08'之间。县域南北长40千米,东西宽32千米,总面积约1128平方千米。
气候
陵水黎族自治县,属热带岛屿性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燥。光照充足,全年无霜,四季常青。
陵水黎族自治县,常年平均气温在24.7℃左右。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为19.8℃,7月平均最高气温30℃,历年最高气温为37℃,历年最低气温为5.6℃,常年积温平均值为9050.1℃,月平均气温≤12℃的天数甚少。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的丘陵、平原地区气温相对比较高;西部、西北部、北部山区气温较为凉爽。陵城地区春季的摄氏温度在20℃左右,吊罗山、大里、群英、田仔地区的摄氏温度在18℃左右。春季的气温曲线波动在19℃~21℃左右,夏天气温大幅度回升,气温在25℃~27℃,秋季气温到达高点,气温在30℃左右(其中7月份为气温的最高点气温在29℃~31℃),冬季气温开始下降,气温值在18℃~12℃左右。
陵水黎族自治县,年平均日照实测时数为2479.3小时。7月份日照时数为253.3小时,2月份日照时数为158.5小时。年日照时数为4417.4小时。9月份至次年的“春分”日照时数≤12小时,年平均蒸发量为1919.0毫米。最多为2212.0毫米,最少为1680.0毫米。一年四季当中,以5月份蒸发量最大,2月份蒸发最小。
陵水黎族自治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以南。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2500毫米,但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从地域上分,降水量北多南少,北部山区为2400毫米,南部沿海仅为1400毫米,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递减。从时间上看,有丰、歉年和旱、雨季之分,北部山区,丰水年为3400毫米,歉水年为1300毫米;南部沿海丰水年为1547.8毫米,歉水年仅为1011.3毫米。全年旱雨季节分明,每年11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为旱季,5至10月为雨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85%以上。陵水境内最大降水量为1958年8月10日的4719毫米;1970年是降雨量较多的一年,为9352.5毫米,月雨量最大的为1978年9月的8241毫米;1989年,全年3次大台风连接,该年的降水量为1120.5毫米;2000年,降水量为5127毫米。
地质
陵水黎族自治县,根据地层发育、沉积建造、岩相及生物组合等构造运动特征,海南岛可划分海口、五指山、三亚三个地层分区。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三亚地层分区内,浅层地质结构简单,土母岩,母质花岗岩占86.2%,砂页岩占0.5%,河流冲积物占2.3%,浅海沉积物占6.7%,滨海沉积物占4.3%。北部山地的成土母岩为云母岩和石英正长岩;西部丘陵母岩为石英斑岩和花岗岩闪长岩;中部为混合岩;东南部沿海平原为浅海沉积物和混合岩;砂页岩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文建岭、南湾半岛和北部的香水湾带。
陵水黎族自治县,地层基质由古老的砂页岩衰质岩系、中生代浆岩、沿海第四系松散层以及河流冲积地层构成。全县土壤有砖红壤、赤红壤、黄壤、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沙土和水稻土等7个土类,14个亚类,29个土属。
陵水黎族自治县西部、北部地处海南岛保亭、琼中花岗岩山地外围,下古生代主要构造方向为东北方向,沿此方向大幅度沉降,沉积了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加里东运动中晚期,发生褶皱,并伴生大规模的酸性岩浆侵入,由于交替作用而形成混合岩系,下古生代其他地层仅在边缘出现。由于地壳上升,加剧剥蚀作用的不断变化运动过程,上履岩层剥蚀净尽,使花岗岩体进入地貌发育阶段,形成山岭、丘陵、台地。
另外,新生代的构造运动,以间歇上升和断裂谷地和多级的剥食面,堆积面层状地形。在剥蚀面上,坡度平缓,风化层较厚,土质均良好。东部、南部及东南部沿海平原属海南岛地穹列拗陷部分,其基层为古老的变质岩系。自中生代末及新生代以来,有着不同的构造作用。滨海平原沿海岸带伸展,其基底的变质岩系及中生代第二期的构造作用,经长期的浸蚀剥蚀作用,多变平台、故陀烈群,加里东运动期混合花岗岩形成了残丘台地,一般在100~150米左右,如县城的南门岭、大溪岭、长水岭、九所岭等。第四世纪后,地壳处于上升过程,平原的地层大部分被新生代地层所覆盖,构成沿海堆积平原和河流冲积阶地平原。尤其以早更新世和全新世堆积物为主,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地层极少分布,早更新世的湛江组发布、为滨海相似砂泥质沿积和海湾岬角堆积,全新世滨海相堆积物大片分布,下部为砂砾、砂、粘土、上部为游泥土质粘土,它构成4~5米的海积平原,还有砂堤、泻湖,是大约近2000~2500年之久的地质产物。
陵水黎族自治县,自早白垩世至早第三世纪,由于地壳构造的活动,地壳上升伴随着断裂作用,陵水境地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山地、丘陵;到第三世纪晚期,地壳下降产生海浸,陵水境地曾一度沦为泻湖海面,造成上新世的滨海至浅海沉积,其组织构质主要为碎嵴岩、泥质岩。水平层理发育,变成斜层理。第三世纪末期至更新世,地壳重新上升,使上新世的海积上升丽成为陆地,此时陵水境地发育成为海阶地,其滨海沉积物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棕黄色至棕红色的砂层,以石英砂为主,磨圆变次棱至次圆形;下部分变暗红色砂砾层,砂砾成分以石英石为主,含铁结核。晚更新世构造活动强烈。地壳继续上升,沿海属滨海沉积,堆积了“老红砂”,形成大片的滨海平原与第二级海成阶地。堆积物的下部为灰白色砂层,上部为棕红色细砂层,由下至上颜色逐渐过渡,砂的成分以石英为主,在地貌发育关系上,它低于中更新世的海成阶地,其上被全新世的风成砂和贝壳砂所覆盖。全新世期间地壳继续上升过程中,滨海沉积厚达10米~20米,最厚达30米~40米。
地形地貌
陵水黎族自治县,地貌主要由山地、山岭、丘陵、台地、平原五部分组成。陵水黎族自治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组成。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境内最高点吊罗山三角峰,海拔1499.8米。
陵水黎族自治县,西北部有大吊罗、三角山和香蕉岭、小吊罗等山脉;在陵水市与万宁县东北部交界之间的牛岭,属吊罗山脉一段,西北部有东南走向的七指岭山脉。
陵水黎族自治县北部为山地。最高峰为吊罗山山脉三角山,海拔1499.8米,坡度为25~35度,个别山头达60度,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9座。海拔800米以上的有吊罗山、大吊罗山和三角山、香蕉岭、吊罗岭,面积155.2平方公里;海拔500米的有牛岭、蒙水岭、乌鸦岭、常树岭、廖次岭、甜茨岭、尖壁岭、喃喜岭和雨伞顶、崖献岭,面积44平方公里。
陵水黎族自治县,主要山岭有吊罗山、白茅岭、九所岭、牛岭、东高岭、大溪岭、五岭、南门岭等。
吊罗山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西北部,地处陵水黎族自治县与琼中县、保亭县及万宁县接壤之间。总面积232.6平方公里。最高峰为三角山,海拔1499.8米,坡度为25~35度;白茅岭在隆广镇与军田乡接壤之间,因山上生长较多的白茅草而得名,东西走向,三峰对峙,其中两峰为猴峻墉、猴坤岭,最高点为白茅岭,海拔461米;九所岭在长城乡、军田乡与隆广镇之间,以附近九所村得名,山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5.2公里,最高点海拔428米,东北峰高244米,称万丛岭;牛岭在陵水市与万宁县东北部交界之间,史称牛头岭,东西走向。海拔424米;东高岭在椰林乡与黎安镇之间,因山峰比西峰的长水岭高,故得名东高岭,东西走向,高321米;大溪岭在陵水黎族自治县东北部,史称大河岭,因地处陵水大河畔得名,后随陵水河的别称大溪河而改称为大溪岭。岭体走向自北向南,最高点海拔291米;五岭在英州镇内,因山体五峰崛起,宛如五个岭,故名五岭。山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长1.5公里,最高峰海拔164米;南门岭在陵城镇境内南面,旧称笔架山,因山体形似笔架而得其名,因地处旧县城的南门,故又称南门岭。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700米,中间宽约250米,最高点海拔为86米。
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丘陵地区分布于西部,包括群英乡、祖关镇、田仔乡的全部,军田乡、本号镇、英州镇、文罗镇、隆广镇的一部分,海拔250米~500米丘陵地有大敢岭、猴子岭、九所岭、白茅岭、东高岭、长水岭、大溪岭、南湾岭、牛尾岭,面积153.8平方公里;海拔在100米~250米的丘陵地还有大湾岭、神塘岭、大艾岭、公田岭、迈造岭、万州岭、五岭、总面积89.6平方公里。
陵水黎族自治县,东北部西南走向的吊罗山脉与西北部东南走向的七指岭山脉呈“八”字形相交于县域西北部,将东部浅海沉积平原团团包围,形成海南岛著名的“陵水盆地”。盆地内部零星分布着两大山脉及余脉延伸形成的孤丘和台地。从沿海至北部山区,地类依次表现为沿海林地(带)、平原耕地、丘陵园地(橡胶)和低山林地的地类分布规律。
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的“陵水盆地”,盆地内部零星分布着两大山脉及余脉延伸形成的弧丘和台地,台地面积371.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3.16%。
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河流下游与沿海地区均为平原地带,面积181.5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6.21%。海积平原139.6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17.6平方公里,未定性沙丘24.4平方公里。此外,还有河谷阶地87.3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8%,泻湖36.9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
水文
陵水黎族自治县大小河流共有127条,主要河流有陵水河、英州河、板来河和港坡河。陵水河总长77.01km,陵水县境内长37.64km,流域面积1096km2,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陵水黎族自治县,总落差1059m;英州河总长29.33km,流域面积130.8km2;板来河全长16.2km,流域面积80.1km2;港坡河全长14.6km,流域面积51.9km2,总落差550m。
陵水黎族自治县濒临南海,海岸线全长118.57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6.09%,自然岸线长度约为83.48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约为70.4%,管辖海域面积1898.9平方公里。其中水深10米以内的浅海面积81万亩;水深30米以内的沿海面积57万亩;水深30~80米以内的近海面积约36万亩;潮间带面积17万亩,其余海域水深均在80米以上。
陵水黎族自治县有小妹水库、走装水库、黎跃水库、小南平水库四个水库。小妹水库是陵水黎族自治县较大的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50000亩。蓄水正常水位142.3米,相应库容4507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142.8米,相应库容4700万立方米;走装水库死水位30.5米,相应库容2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50.4米,相应库容1730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52.1米,相应库容2060万立方米,坝顶高程54.42米;黎跃水库死水位129米,相应库容4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51.7米,相应库容2670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152.35米,相应库容2870万立方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1000亩。
土壤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土壤基本上划分为四个土类(14个亚类,28个土属),一是花岗岩山地黄壤,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心土为黄棕色砂壤粘壤,底土坚实呈块状结构;二是花岗岩砖红壤性红壤,该土质有机质含量高,心土呈灰黑色,有团粒结构,保水保肥性能好;三是花岗岩砖红壤,土层深厚、肥沃,逞块状结构;四是滨海沙土,土壤为沙土和沙壤土,地表多无覆盖物,保水保肥能力差,PH值在5.5~7.5之间。
花岗岩山地黄壤是属于潮湿的亚热带森林气候的土种,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750米以上的山地,土壤刮面层次明显,表层由于含腐植质呈灰棕色,沉积层均呈不同程度的黄色或棕黄色,土层厚薄不一,均在1米左右,具体分布在吊罗山、本号等地区;花岗岩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450~750米的山地,该土壤是黄壤和红壤的过渡性土类,土壤PH值5.53,土层较厚,一般在2米~3米以上,母质为花岗岩残积物,植被多为绿阔叶林。具体分布在祖关、田仔、群英等地区;花岗岩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45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该土壤属于热带地区性土壤,其气候特点是湿度高,年平均气温24℃~24.6℃,日照较为充足,该土壤风化层深厚,PH值5.6,植被多为常绿叶林,具体分布在隆广、文罗镇和提蒙乡等地区;滨海沙土,该土区属于滨海平原,地形开阔平坦,成土母质为浅海沉积物,具体分布在东南沿海黎安、新村、长城、三才、椰林、军田、英州等乡镇。陵水黎族自治县北部和东北部山区,西南部高丘地区,主要属砖红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东南部与南部的滨海台地沙质土和低丘;平原棕色沙壤土地区,土壤有机质少,瘦瘠、干燥,植被稀疏,都是潴育型的犁底层以下的土层,淋溶沉积明显,铁锰结构及斑纹显著。滨海水稻土盐渍性强,山区山坑田,受冷泉水影响,长期积水氧化不良,处于还原状态,土体烂泥,土壤地力较差。
自然灾害
陵水黎族自治县台风季节一般在7~9月份发生,最早时间可在6月份开始,最迟的在10月底左右结束。台风对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破坏是巨大的。
据清朝的史料记载,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农历五月十五日飓风(台风)大作,全县水浸,粮食失收,造成百姓屋倒瓦烂三成;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闰五月初二飓风(台风)大作,浸灭五谷;雍正十三年(1735年)大熟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夜飓风(台风)五谷不收;乾隆四年(1739年)农历六月飓风(台风)大作;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农历九月飓风(台风)大作,大雨倾盆损害庄稼。
民国九年(1920年)四月,台风大作,房屋被吹倒,大树连根拔起,人畜均有伤亡,农作物损失严重。
20世纪50~80年代,台风在陵水县登陆的次数不多,一年仅在1~2次,风力在8~10级之间,2000年仅有1次台风登陆,风力9级,未造成人畜伤亡,影响不大。
陵水黎族自治县,1月至4月和11月、12月为少雨季节。在这中间经常出现旱情灾害,疾病流行,危及农作物和群众的生命财产。
据历史资料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陵水全境发生大旱,农作物枯死殆尽,河沟干涸断流。旱灾造成黎民百姓大饥荒,百姓纷纷出逃。民国四年(1915年),全境大旱,农民无法耕种,致使背井离乡逃荒。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全境有十个月之久不下雨(从前年的十月至当年的八月),种下的农作物干旱枯死,遍地荒芜,粮食失收,农民饥荒。1977年,全县大旱,土地干涸,河沟断流,受灾面积10万多亩,损失粮食近400多万斤。至2000年,陵水全境发生不同程度旱灾近30多次。其中全县最严重干旱的年份是1969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7年和1985年,其干旱时间达230天以上。
陵水黎族自治县,5~10月是陵水地区降雨频繁的季节,多洪涝灾害。大多发生在陵水河及英州河下游的椰林乡的坡留、桃源、陵城、华东、里村一带和英州镇。全县易洪涝面积有15000亩,严重受涝面积9175亩。
解放后,陵水洪涝严重的年份有:1958年8月份,1964年、1973年、1978年、1979年9月份,1980年、1985年的10月份。1958年近50年一遇的暴雨,全县受灾面积达15000亩,仅陵城镇的淹没损失价值高达97000元。20世纪60~80年代末共有8次大水泛滥成灾,造成人畜伤亡,粮食失收,受灾农田面积高达30多万亩。特别是1989年问,陵水县境连续3次受台风袭击,台风夹带暴雨,全县大部分农田受涝,陵水河下游村庄被洪水浸没,人畜均有伤亡,粮食损失较为严重。90年代至2000年间,虽也发生过大雨,但疏导系统较好,全县未造成灾情。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陵水黎族自治县地表水主要有江河水、水库、塘堰水和雨水。县境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2.16亿立方米,2010年,年径流总量13.16亿立方米(未包括邻市县流入的径流量6.91亿立方米),丰水年(P=10%)的年径流量19.87亿立方米,枯水年(P=90%)的年径流总量7.32亿立方米。平均年水量每平方千米120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13.16亿立方米。全县每人平均拥有水量5576立方米。水力资源可蕴藏量为5.167万千瓦。其中,陵水河4910千瓦,南喜水3178千瓦,黎跃水库210千瓦,金聪河3500千瓦,英州河289千瓦,港坡河84千瓦。
陵水黎族自治县中部丘陵盆地井深5米出水,沿海平原井深2米出水,北部山区井深6米出水。地下含水层处于7~10米,勘查数据表明,浅层地下水总量2.92亿立方米,占径流量的22%。在沿海一带及低坑地,不少地下水流出地面,适宜于农业生产的灌溉。2001~2010年,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开发建设规模的扩大,全县各地均有地下水明显下降的迹象,坡地较为明显,地下水明显下降2~3米,沿海地区下降1~2米。
土地资源
2021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为110695.86公顷,其中耕地19988.54公顷,种植园用地32938.18公顷,林地36682.76公顷,草地125.7公顷,湿地2177.82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1104.47公顷,工矿用地347.32公顷,住宅用地6954.72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565.96公顷,特殊用地1269.1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051.6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318.49公顷,其他土地171.11公顷。
矿产资源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矿藏资源较为丰富,有金属矿藏和非金属矿藏两大类。金属矿藏有钦、锆英石、独居石、金红石、硫铁矿、金矿等;非金属矿藏有瓷土、花岗岩等类。
钛铁砂矿:陵水黎族自治县钛铁砂矿总储蓄量为1200万吨,易开采的滨海砂矿占总储蓄量的15%,主要分布在光坡镇、椰林镇、黎安镇、新村镇、英州镇等地。可选性较差的残坡积砂矿占85%,主要分布在隆广镇、文罗镇等丘陵、山区一带。钛铁砂矿中主要伴生矿有锆英石、独居石、锡石和石英石等。
硫铁矿:陵水黎族自治县硫铁矿主要分布在英州、文罗、隆广一带。贮藏在上泥盆统及上三迭统碎屑岩中,矿体似层状,透镜状。矿石以黄铁矿、磁黄铁为主,品位硫为10.2%—42%,铜为0.12%—0.83%,属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储量估计150多万吨。
金矿:陵水黎族自治县金矿一般分布在群英乡、英州镇一带,品位低,不易开采。截至2010年,储藏量300万吨。
水晶矿:陵水黎族自治县水晶矿分布在光坡镇、椰林镇一带。品位较低,开采效率不高。储藏量为200多万吨。
瓷土:陵水黎族自治县瓷土分布在提蒙乡、本号镇一带。据预测,储藏量为160多万吨至200万吨之间。
花岗岩:陵水黎族自治县花岗岩主要分布在隆广镇、文罗镇、本号镇和群英乡一带,开采价值较高,可制石条、石砖、碎石等,截至2010年,估测该区域储藏量为145多万吨。
黏质沙:陵水黎族自治县黏质沙土主要分布在椰林镇、光坡镇、英州镇和提蒙乡、新村镇一带。该土质黏性较强,窑烧可制陶器、砖片等,计有储藏量150多万吨。
海洋资源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海鱼贝类有:马鲛鱼(黑鱼)、金枪鱼、圆舵鲣、扁舵鲣(竹棍)、鲔鱼(白卜)、西刀、兰圆参鱼(竹景)、鲐鱼(花身、长腰)、油(吹鱼)、脂鱼排(单仔)、脂眼凹(豁VI)、黑鳍叶参(黄尾)、小公鱼、大甲参(铁甲)、乌鲳、中国鲳(白鲳)、刺鲳、印鳍鲳(义尾鲳)、中华青鳞鱼、飞鱼、大黄鱼(域鱼)、黄绒排鲤(红线)、马六甲排鲤、真鲷黄鲷、长刺鲷(立鱼)、金色小沙丁(温志)、印度白姑鱼、断斑石鲈、刺鱼(硬头浪)、五刺艮鲈、鳅、北梭鱼、胡椒鲷、颚针鱼、颌针鱼、鳓鱼,黑纹杂(土甘)、杜氏(油甘)、鲨鱼、绒纹单角、黄鳍马面。班鱼蔡、鲤鱼、海鳗、海鲶、四指马、五指马鲅、刺头梅章鱼、黄鲫、七丝鲅鱼、刺鱼(排古)、鲻鱼、遮目鱼、梭鱼。大眼鲷、马拉巴裸(白鱼)、高体若(腩鲳)、珍鲵鱼、红鳍笛鲷(红鱼)、金钱鱼、梨头鳐、多鳞鳝、牙鲆(地鱼)、舌鳎(龙舌)、石斑、蛇鲻(九棍)、海龙、海马、海鳝。缘布氏筋鱼(山瑞)、长刺艮鲈(换米)、五棘艮鲈(艮米)、胡椒鲷(拍铁)、红尤、鳜鱼、中华乌塘、黄幼鱼(威鱼)、海鲤、鳗鲡弹涂鱼。龙虾、班节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短钩对虾、布氏新对虾(尖头虾)、毛虾。青蟹、梭子蟹、雷公蟹、花蟹、琵琶蟹。鸡腿螺、红螺、夜光螺、青螺、鲍螺、文蛤、混蚶、缢蛏、马氏贝、白蝶贝、黑蝶贝、扇贝、笠贝、枕贝、宝贝、牡蛎、蛤仔。鱿鱼、墨鱼(乌贼)、章鱼、海蛰。海蚯蚓(土龙)海参、海星、海胆、海豚鲸、珊瑚。
陵水黎族自治县淡水鱼贝类有:青鱼、草鱼(鲩)、鲢鱼(腩鱼)、鳊鱼、河鲤、镜鲤、鲫鱼、鲮鱼、鲶鱼、胡子鲶、鲂鱼、红鳍、短尾、赤目鳟、花鳗、白鳗(中华鳗)、黄鳝、鳜鱼(桂花鱼)、鲻鱼、遮目鱼、乌鱼(生鱼)、马口鱼、桃花鱼、泥鳅、船钉鱼、斗鱼、皮鱼、攀鲈鱼、黄鱼、段虎鱼、黄幼鱼、弹涂鱼、食蚊鱼、刺鲫鱼、塘虱鱼。青虾(沼虾)、河蟹、田螺、钉螺、河蚌。
生物资源
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主要树种有:青皮林、红绸、黑绸、油丹、毛丹、母生、青皮、坡垒、橄榄、花犁、竹;还有含羞草科、苏木科、桃金娘科、柿科、茶科、胡椒科等乔木近800多种;灌木材主要树种有枫香、厚皮树、黄牛木等;人工林的主要树种有小叶桉、窿缘树、木麻黄、台湾相思、荔枝、龙眼、菠萝蜜、椰子树、苦楝树等。此外,还有野生林木,主要有竹叶松、马营、加卜,经桐、乌桐、胭脂、石梓、八角、绿楠、红毛约、樟(柳槁)、铁梭、油楠、竹柏、香春、赤营、朱花木(大山尼)、红锥、阳香、黄樟(香槁)、叶樟(香楠)、湖脉永樟(棒楠)、桢楠(厚壳桂)、大木姜、新木姜、幌伞枫、黄桐、海南草豆树、草婆、乌墨、山竹仔、多种桂木、多种榕树、多种蒲桃、多种厚壳桂、大花节伦桃(山枇杷)、白茶树,阿芳、琼崖柯、竹叶桐、红车、阴香、苦楝、麻栋、榄仁、露树、厚皮树、木棉等。
果树油料类有:椰子、荔枝、龙眼、菠萝蜜树、杨桃、柚、柠檬、石榴、芒果、黄梅、芭蕉、菠萝、海南海棠、竹柏、香茅、油棕、藿香等。
药材类有:海南巴豆、海南龙血树、沉香、半枫荷、血封喉等;有些均属经济药材,如槟榔、益智、巴戟、藿香等。
陵水黎族自治县鸟类有:海南山鹧鸪、原鸡、老鹰、栗(红猫头鹰)、鹭(白鹭)、海南鹩哥(八哥)、金丝燕、绿翅鸭(小水鸭)、珠颈斑鸠、褐翅鸦鹃、翠鸟(钓鱼精)、戴胜(鸡冠鸟)、鹦哥、大嘴乌鸦、麻雀、家燕等。
陵水黎族自治县兽类有:海南坡鹿、水鹿、猕猴、穿山甲(鳞鲤)、海南兔、果子狸、赤鹿(黄獠)、野猪(山猪)、豪猪{扫尾豪猪)、赤腹松鼠(红胸松鼠)
陵水黎族自治县爬行两栖类动物有:蟒蛇(南蛇)、银环蛇(簸箕甲蛇)、眼镜蛇、竹叶青蛇、盲蛇(铁线蛇)、火蛇、水蛇、藤蛇、灰蛇、七寸蛇、三线闭蛇龟(金钱龟)、海龟、玳瑁(十三鳞)、黄喉水鱼草龟、墨眶蟾蜍、黑斑蛙(青蛙、田鸡)、斑退树蛙(土蛤)、海蛙等。
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常见的昆虫有:蜜蜂、蝴蝶、蜻蜓、蜈蚣、地鳖、蚱蜢、沙鳖、蚂蝗、螳螂、蟋蟀、知了、蜘蛛、蚋、天牛、蚯蚓、守宫、蚕、苍蝇、蚊子、蚂蚁、蛾虫、甲虫、蛀虫、蝗虫、臭虫、禾黄、毒娘等。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后,陵水划为6个乡,在比较靠近汉人居住地的黎族聚居区,已编入都图,分为二都。
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陵水设6乡9图,辖黎寨38个弓。
民国十七年(1928年),陵水县辖东、西、南、中和上北、下北6个区,36个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原属陵水的五弓、六弓、七弓3个乡和乌牙峒、岭门、白石图划归保亭县,原陵水县的南流、十万峒划归白沙县。
1949年,陵水县辖3个区,13个乡。
1950年8月,陵水县辖6乡1镇。
1958年1月,撤区并乡,全县设13个乡和陵城镇。
1961年6月,恢复陵水县建制,全县设14个公社和陵城镇。
1962年,增设提蒙公社。
1981年5月,增设大里公社和乐利公社。
1982年,全县辖18个公社,112个大队,1256个生产队,560个自然村。
1983年8月,公社改为区,大队改为乡。乐利公社并入本号区,全县共设14个区和陵城镇、新村镇,94个乡,562个生产队。
1987年1月,撤区公所,设置乡、镇。
1994年底,全县共设10个镇,7个乡,114个管理区。
2002年9月,陵水县将原17个乡镇撤销合并为11个乡镇。其中:撤销陵城镇、椰林乡,合并设立椰林镇;撤军田乡、田仔乡,并入英州镇;撤销长城乡,并入新村镇;撤销祖关镇、大里乡,并入本号镇。至年末末,全县共有乡镇机构11个,其中9个镇、2个民族乡,管辖国营南平农场、国营岭门农场、海南省吊罗山林业局。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陵水黎族自治县下辖9个镇、2个乡,此外还有南平、岭门2个国营农场和省属吊罗山林业局,共有116个行政村、585个自然村、1160个村民小组。县人民政府驻椰林镇。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1950年陵水黎族自治县总人口已达100918人。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为110528人,与1950年相比,3年间人口增长9.53%。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为157439人,比1953年增长42.44%。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246425人,比1964年增长56.52%。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284495人,比1982年增长15.45%。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323357人,比1990年增长13.66%。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陵水黎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372511人。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人口出生率8.18‰,死亡率6.82‰,自然增长率1.36‰。常住人口37.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67万人;农村人口21.08万人;城镇化率44.16%。
截至2023年末,陵水黎族自治县户籍人口38.62万人,常住人口38.2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65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15.14万人,农村常住居民23.47万人。
2023年,陵水县人口出生率8.69‰,死亡率6.58‰,自然增长率2.11‰。常住人口38.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27万人;农村人口20.96万人;城镇化率45.17%。
民族构成
陵水黎族自治县是汉、黎、苗等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县份。主要是由汉族、黎族组成。解放后,壮族等少数民族是从外地迁徙陵水县落户的民族。黎族大约有18.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66%,苗族有三个村庄,约980人。黎族主要聚居在提蒙、本号、群英、文罗、隆广、英州等6个乡镇。苗族聚居在本号镇白水岭苗村、什巴苗村和提蒙乡小喃平苗村。
地方语言
陵水黎族自治县汉语方言主要有海南话(属汉语闽南方言万陵片陵水小片)、疍家话(粤语)、客家话(艾语)。海南话是陵水县境内的主要语言。讲海南话的人口占汉族人口的92%。汉族人讲海南话,而境内的黎、苗族人民也能用海南话与汉民交流。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居住陵水境内的黎族在着方言之间存在异同。其中主要是讲黎语和汉语(海南方言)。
苗族语言主要是海南苗语。黎族方言有哈方言、杞方言和赛方言。 赛方言主要分布英州镇田仔、母爸、廖次,隆广镇丹录、红旗、新光、五一,群英乡,本号镇白毛、祖关、白石、亚上、亚欠、什巴等地;杞方言分布在本号黎跃、芭蕉、什坡、小妹;英州高土,隆广墓山等地。哈方言分布在在英州镇北沟、五合、古楼、红鞋、万安、岗山、新坡、军田,本号镇长埇、白毛、呠号、军昌、军普、乐利、田心、新兴、中央,隆广镇万岭、石关、广新、新坡、万星,文罗镇五星、文新、文英坡村,光坡镇章宪、坡尾、妙景,提蒙乡老长、沟尾、远景等地;岭门居从事农业生产的村庄也均为哈发言,黎万作业区为杞方言。
宗教信仰
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两大宗教。其中佛教有3个合法佛教场所,分别是三昧寺、庆善庵、双榕寺,3个佛教场所都有住持掌管。三昧寺现有出家僧人3人;庆善庵现有出家僧人18名;双榕寺现有出家僧人有8人。基督教在县内共有9个基督教委托管理点,11个家庭聚会点,2个“以会带点”管理点。
经济
综述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1.73亿元,同比下降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84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32.92亿元,同比下降6.6%;第三产业增加值131.97亿元,同比下降0.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8.9:14.2:56.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402元,同比下降1.3%。
2023年,陵水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53.73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27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4.19亿元,同比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145.27亿元,同比增长10.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9.3:13.5:57.2。
2023年,陵水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789元,同比增长6.6%。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69元,同比增长1.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80元,同比下降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1元,同比增长4.9%。
2023年,陵水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01元,同比增长6.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15元,同比增长6.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94元,同比增长7.8%。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641753万元,同比下降3.2%(含跨区)。其中非房项目完成投资1036265万元,同比增长11.9%(含跨区),占投资比重为63.12%;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605488万元,同比下降21.3%,占投资比重为36.88%;销售面积40.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销售额1158570万元,同比下降1.2%。
2023年,陵水县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870106万元,同比增长13.9%。其中非房项目完成投资1120017万元,同比增长8.1%;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750089万元,同比增长23.9%。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财政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05544万元,同比减少546001万元,同比下降57.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095万元,同比减少155806万元,同比下降43.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8937万元,同比下降7.5%,其中民生支出759025万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89.4%,民生支出占比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财政各项支出中,教育支出126355万元,同比增长10.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426万元,同比下降4%;卫生健康支出99909万元,同比增长48.1%;农林水支出120729万元,同比下降12.5%;住房保障支出107090万元,同比增长12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9475万元,同比增长47.7%;节能环保支出54528万元,同比下降17.6%;交通运输支出18421万元,同比下降2.6%。
2023年,陵水县财政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70169万元,同比增加100448万元,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36268万元,同比增加68996万元,增长25.8%。
2023年,陵水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1336万元,同比下降17.4%;其中民生支出594175万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72%,民生支出占比较2023年的89.4%减少了4.68个百分点。财政各项支出中,教育支出148157万元,同比增长17.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3426万元,同比增长17.63%;卫生健康支出69394万元,同比下降30.54%;农林水支出131294万元,同比增长8.75%;住房保障支出16686万元,同比下降84.42%;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1831万元,同比增长24.87%;节能环保支出31711万元,同比下降41.84%;交通运输支出18314万元,同比下降0.58%。
第一产业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粮食作物以水稻、番薯、玉米、小麦、豆类为主;蔬菜主要品种有圣女果、白菜、萝卜、菠菜、等,通常在反季节生产种植;水果主要品种有香蕉、芒果、荔枝、木瓜、龙眼、槟榔;畜牧业主要有猪、牛、羊、鸡、鸭等;渔业主要养殖有养殖金鲳鱼、军曹鱼等。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热带经济作物有橡胶、椰子、槟榔、腰果、胡椒等。特色经济产业有金丝燕燕窝等。林业种植主要种类包括苏铁、杪椤、海南粗榧(红壳松)、坡垒、子京、青皮、金毛狗、海南龙血、红树林、花梨等3500多种。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990710万元,同比增长3.65%(按可比口径,下同)。分行业看,种植业完成产值554813万元,同比下降0.07%;林业完成产值41078万元,同比增长19.58%;畜牧业完成产值69351万元,同比增长19.58%;渔业完成产值261283万元,同比增长5.66%;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64185万元,同比增长6.85%。
2023年,陵水县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1060569万元,同比增长3.1%。分行业看,种植业完成产值564486万元,同比增长1.9%;林业完成产值46334万元,同比增长1%;畜牧业完成产值69480万元,同比增长12.1%;渔业完成产值300570万元,同比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79699万元,同比增长3%。
第二产业
陵水黎族自治县工业涵盖化工、机械、造船、建材、纺织、缝纫、家具日用品、食品等领域。生产包括肥皂、原盐、洗涤剂、石油、渔船绞网机、渔船、红砖、瓦片、石砖、麻布、服装、家具等产品。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工业增加值45383万元,同比下降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261万元,同比下降11.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9122万元,同比增长2.8%。
2023年,陵水县工业增加值完成48676万元,同比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739万元,同比增长16.4%;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完成18936万元,同比增长2.3%。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83848万元,同比下降6.7%。
2023年,陵水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93214万元,同比增长1.8%。
第三产业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房地产项目房屋施工面积358.9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4%;销售面积40.9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销售额1158570万元,同比下降1.2%。
2024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安排了95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544亿元,其中包括多个与房地产相关的项目,如陵水互联网直播小镇、陵水长高国际生态旅游区等。
2023年,陵水县房地产项目房屋施工面积349.9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销售面积53.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4%;销售额1487187万元,同比增长28.4%。
陵水黎族自治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分界洲岛、4A级景区南湾猴岛和清水湾等。推动旅游与海洋、教育、森林、农业、体育、文化、地产和医疗等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打造了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热带水果采摘基地、海洋主题公园等新业态产品。获得“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最美中国目的地城市”、“中国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等荣誉。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51.46万人次,同比下降24.9%;其中接待过夜游客人数354.76万人次,同比下降16.6%。旅游总收入59.29亿元,同比下降22.8%。
2023年,陵水县接待国内外游客961.28万人次,同比增长47.6%;其中接待过夜游客人数537.46万人次,同比增长51.5%。旅游总收入92.21亿元,同比增长55.5%。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实现增加值13672万元,同比下降12.5%。
2023年,陵水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4940万元,同比增长31.7%。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4.08亿元,同比下降0.7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10.58亿元,同比下降0.01%。
2023年,陵水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1.74亿元,同比增长16.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00.82亿元,同比下降4.6%。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原保险保费收入26105万元,同比增长16%。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6077万元,同比增长37.4%;寿险收入6374万元,同比下降3.7%;意外险收入1269万元,同比下降9.9%;健康险收入2385万元,同比下降13.9%。
2023年,陵水县原保险保费收入20039万元,同比下降23.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0898万元,同比下降32.2%;寿险收入5944万元,同比下降6.7%;意外险收入1044万元,同比下降17.7%;健康险收入2153万元,同比下降9.7%。
2023年,陵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4257万元,同比增长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额307028万元,同比增长7.9%,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额87229万元,同比增长10.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完成额90489万元,同比增长13.7%,商品零售完成额303768万元,同比增长6.9%。
交通运输
综述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交通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路交通方式并举的“三足鼎立”局面。境内有G223海榆东线、G98环岛高速公路自东北向西南从穿境而过,东北至海口196千米;西南至三亚市60千米;沿G361陵昌线西至五指山市91千米。海南东环高速铁路过境并设陵水站,分布有新村港、水口港、港门港、港坡港等港口。
公路
陵水黎族自治县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要通道,贯通全县、辐射各镇、连接周边市县的公路交通网络。截至2020年底,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642.15千米,公路网密度145.58千米/百平方千米。
陵水黎族自治县公路中,按公路行政等级划分,境内有国道3条(含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6.32千米,省道3条,通车里程51.30千米,县道11条,通车里程95.75千米,乡道通车里程267.69千米,村道通车里程1101.09千米。省道及以上公路里程177.62千米,占全县通车里程的10.82%;省道以下公路里程1464.53千米,占89.18%。按公路技术等级划分,境内有高速公路47千米,无一级公路,二级公路84.86千米,三级公路19.95千米,四级公路1475.67千米,等外公路14.66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仅8.03%。
铁路
2010年,海南东环高速铁路建成,从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通过,并设有陵水站,结束了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没有铁路的历史。截至2020年,每天有多个班次的动车停靠陵水站。
航运
陵水黎族自治县东南沿海分布着新村港水口港、港门港、港坡港等港口。新村港为国家一级渔港,是海南省重点渔港之一,港内设有1个旅游码头,4个吨位级码头,全港可容纳500艘60吨位以上渔船停泊。港内还设有一个旅游码头。
公共交通
截至2021年2月,陵水黎族自治县有公交线路42条,全县585个自然村全面通车,城乡公交线路2千米内通车率达100%。2017年6月,陵水黎族自治县正式引进共享单车,并将其作为便捷的城市职能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首批在投入500辆职能共享单车,以动车站、海韵广场、文化广场、中心农贸市场等12个摩拜单车停放点作为先期试点。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普通高中招生2086人,同比下降3.74%;高中在校学生58727人,同比增长2%。普通初中招生5565人,同比下降3.67%;初中在校学生16279人,同比增长5.8%;初中毛入学率100.75%。普通小学招生5541人,同比下降9.49%;小学在校学生36222人,同比下降1.37%;小学净入学率102%。全年秋季教育扶贫(移民)学生达62人。公办幼儿园33所,幼儿园在园人数8584人,占比58%,同比增长1%。
2023年,陵水县普通高中招生2401人,同比增长15.1%,高中在校学生6610人,同比增长9.7%;普通初中招生5597人,同比增长0.58%,初中在校学生16671人,同比增长2.4%;普通小学招生5489人,同比下降0.94%,小学在校学生35909人,同比下降1.37%;全年共有551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我县就读;公办幼儿园32所,民办幼儿园43所,在园幼儿园总人数为13655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102%。
本科院校: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的实施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的学校)
医疗卫生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9个。其中县级公立医院4个,卫生机构3个,乡镇卫生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个,计生服务中心1个,村卫生室90个,民营医疗机构101个。陵水县共有医院病床196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544人,其中执业医师899人(含执业助理医师161人),注册护士1456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89人。
2023年,陵水县各级医疗机构共226家,其中二级公立医院4家、公共卫生机构2家、乡镇卫生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家,卫生室89家;社会办医疗机构116家,其中二级专科医院2家,一级综合医院2家,门诊部17家,诊所94家,体检机构1家。开放床位1968张,其中县级医院床位940张、乡镇卫生院床位568张、社会办医院床位460张。我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6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76人(全科医师110人),护士1174人,药师112人,技师167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32人。
文化事业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含社会民营团体)9个;文化总馆1个,分馆11个;公共图书馆总馆1个,分馆12个;博物馆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2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33%。开展文艺下乡、琼剧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共90场次。
2023年,陵水县现有文化总馆1个,分馆11个;公共图书馆总馆1个,分馆12个;博物馆1个;疍家博物馆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4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54%。
2023年,陵水县开展“春风村雨”文化惠民活动共85场次,约10.2万人次。
体育事业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共1053名,体育类协会社会团体30家;体育场地面积为266.93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7.1.平方米;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为44.2%。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国家级8项,省级9项和县级7项。
2023年,陵水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共1087名,体育类协会社会团体30家;体育场地面积为266.78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7.07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为46.1%。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国家级8项,省级10项,县级14项。
社会保障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746人,完成省下达任务5000人的115%,同比下降35.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629人,完成省下达任务6800人的156.3%,同比下降3.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8%,控制在4%以内。全县参加工伤保险42897人,同比增长4%;在建项目139个,新开工项目131个,共计270个,参保率100%;工伤保险费征缴1049.27万元,同比下降36.17%(受疫情影响,建筑业参保缴费减少。建筑业参保缴费收入612.26万元,比2021年同期的1027.68万元减少了415.42万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124人,发放待遇1232.45万元,同比增长47.81%;基金累计结余286.94万元。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44万人,同比增长8.96%;参加工伤保险4.29万人,同比增长4%;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5.35万人,同比增长1.55%;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0.47万人,同比下降4.37%(参保在职人员降幅的原因为系统升级合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不能重复参保,在职人员只能二选一,因此参保人数降幅)。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在职64432人,同比增长8.96%;职工养老保险费征缴60265.65万元,同比增长9.75%。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8022人,同比增长2.5%;养老金发放72604万元,同比增长0.86%;基金期末滚存结余41357.90万元。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3516人,职工医保费征缴26526万元;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153132人次,发放待遇18446万元;基金累计结余5415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04744人,居民医保费征缴收入10336万元;享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677702人次,发放待遇24784万元;基金累计结余3830万元。医疗救助226447人次,救助金额1214.27万元。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拨付新冠疫苗接种费用215.67万元至各接种医疗机构。离退休人员18022人,发放养老金72604万元;完成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17566人的调待工作,月人均增加125.3元,调整后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约为3495.83元,同比增长3.72%。失业保险为2222家企业减负712.61万元,工伤保险为2164家企业减负180.49万元;共计减负893.10万元。共有79家企业10336人次申报缓缴社保费2867万元。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平均278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共发放金额13038.21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33人,同比下降7.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710人,同比增长1.4%;城乡特困供养人数1387人,同比下降7.2%。省下达陵水县安居房建设任务2026套,实际开工建设3303套,已超额完成建设任务;2022年陵水县自筹垦区危房改造70套,实际完成开工70套,已竣工入住70套,完成发放补助款105万;2022年省下达陵水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30户,实际改造66户。
2022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共计下达衔接资金2722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衔接资金10233万元,省级财政专项衔接资金6996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0000万元。2022年专项衔接资金支出共计24940.32万元,支出进度91.59%,其中,中央专项衔接资金支出8441.65万元,支出进度82.49%;省级衔接资金支出6834.63万元,支出进度97.69%;县级配套资金支出9664.04万元,支出进度96.64%。衔接资金结余2288.68万元。
2023年,陵水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165人,完成省下达任务5000人的103.3%,同比下降10.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236人,完成省下达任务6700人的167.7%,同比增长5.71%。
2023年,陵水县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在职6.83万人,同比增长6.0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6.08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医保5.73万人,城乡居民医保30.3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33万人,同比增长1.05%。
2023年,陵水县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52986.03万元,同比增长22.12%,发放养老待遇47824.21万元,同比增长6.67%;机关养老保险费征缴19591.03万元,同比增长16.07%,发放养老待遇31774.21万元,同比增长14.42%;基金期末滚存结余39325.76万元,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17062.69万元,机关养老保险22263.07万元。
2023年,陵水县参加工伤保险43346人,同比增长1.05%;在建项目134个,新开工项目135个,共计269个,参保率100%;工伤保险费征缴收入298.68万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146人,发放待遇362.85万元;基金期末滚存结余204.18万元。
2023年,陵水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7333人,职工医保费征缴29790.63万元;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41893人,发放待遇20385.87万元;基金累计结余4353.5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03546人,居民医保费征缴收入11575.95万元;享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166521人,发放待遇26919.76万元;基金累计结余10333.35万元。
2023年,陵水县农村低收入人口住院4447人次,医疗费用5165.22万元,经过三重制度保障报销3393.86万元。慢性病特殊门诊6329人次,医疗费用893.5万元,医保报销849.37万元。二是积极落实医疗救助工作,实现政策和经办管理统一,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方便群众办理医疗报销。2023年陵水县医疗救助12292人次,救助金额661.4万元。
2023年,陵水县离退休人员18458人,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88358万元;完成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调待工作,调整后月人均养老金水平为3484.92元,同比增长3.71%。
2023年,陵水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平均295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共发放金额1.452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标准、待遇水平实现全省统一。
2023年,陵水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8人,同比下降2.4%;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287人,同比增长8.6%;城乡特困供养人数1777人,同比增长19.5%。
2023年,陵水县完成筹集安居房240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5户,超额完成改造任务。
2023年,陵水县共计下达衔接资金27584万元(中央资金10631万元,省级资金6953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0000万元)。支出共计27570.65万元,支出进度99.95%(中央资金支出10626.70万元,支出进度99.96%;省级资金支出6952.88万元,支出进度99.99%;县级配套资金支出9991.07万元,支出进度99.91%),结余13.35万元。
安全生产
2023年,陵水县发生一般程序道路交通事故132起,同比增长18.92%;29人死亡,同比增长38.1%;170人受伤,同比增长16.44%;财产损失27.43万元,同比增长157.58%。
2023年,陵水县共发生2起生产安全事故,并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7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约245万元。
人文
综述
陵水黎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唐扈三代为南交之地,秦为象郡外缴,汉为詹耳郡地。
饮食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黎族的粮食以稻米为主,次为玉米、番薯、木薯等,有大米饭、山栏米饭、竹筒饭、番茄饭、南瓜饭、黄姜饭、玉米饭、山薯饭、山果饭、糯米粽和糯米饼。有用冷开水或肉汤把刚煮熟的干饭冲调成稀饭的习俗。常吃的菜有雷公根、南瓜、木瓜、葫瓜、白菜、野菜、扁豆酱、雷公笋、鱼茶、肉茶、喃哆、山茶、鱼、虾、田螺、蛤类等。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特色美食包括陵水酸粉、文罗鸭、光坡鸡、黑山羊、沙虫干、疍家气鼓鱼粥、琵琶蟹、马鲛鱼、椰香牛、酒糟空心菜酸等等。
2016,再中国国际饭店大会暨第三届丝绸之路美食节上,中国饭店协会向陵水县授予“中国酸粉美食之乡”称号
习俗
服饰:陵水黎族自治县赛方言女子传统服饰的主要特征是在右边腋下开襟,老年妇女穿黑色筒裙。盛装筒裙制工精细、图案复杂、色彩齐全,以黑色棉线为底线,杂以红、黄、蓝、绿等各色棉线手工编织而成,主体颜色为红色。图案整体上是横排连绵,随各色线的编织位置不同而形成各种花纹,以“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为主,用横的细线纹隔开各排花纹。头巾黑色,没有任何花纹图案,缠在头上,在脑后打一个结,形成长短不一的垂带。女子盛装时,头插有吊链的银头钗,胸前挂多层月牙形银链牌,戴耳环和手镯。男子传统服装为黑色粗布料制成,上衣长袖开胸,无领无扣,胸前仅用一对小绳代替纽扣,下穿长不过膝的吊裙;头发结髻置于前额,不插发梳,一般到冬天才用黑色或深蓝布巾缠在头上。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哈方言妇女服饰式样多,衣衫和筒裙都很宽大,上衣为低领对襟,长袖,筒裙长及小腿中部或下部,花纹图案相当复杂。服饰分为平时便装、婚礼盛装和丧服。平时便装的头巾、上衣和筒裙以黑色为主,仅裙尾和头巾尾部两端有精美多样的图案,婚礼盛装颜色鲜艳夺目,上衣和筒裙各部分的花纹图案丰富多彩。盛装时,妇女戴头簪,胸饰为两个圆形银链牌,胸饰上挂有很多铃挡和状如小鱼、小虾的小小铅片。男子的传统服装是腰布和上衣。上衣开胸对襟,无领无纽扣,沿领口镶一条窄窄的蓝布包边,有的上衣有袖,但一般较短,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袖,上衣下摆常垂下8—12厘米的流苏,作为装饰。腰布又称丁字裤或犊鼻库,用两块木棉布或粗麻布缝合而成一整条,围在腰上,两端缝接麻绳做腰带,该布由后到前夹在两腿之间。
陵水黎族自治县杞方言妇女的筒裙一般较短,遮到膝盖即止,色彩十分鲜艳,图案纹样相当丰富,以人形纹为主、动物纹为辅,也有植物纹。上衣为黑色或深蓝色,多为对襟圆领,或长袖无领无纽,两条衣襟上各有一排圆形银牌以作装饰,衣前有袋花,衣后有腰花,花纹图案精美,衣的后脊中间有作为族系标志的长柱形花纹图案,袖与肩的缝合处有一圈白布,两袖口也有一圈白布。头巾为黑色或织绣有花纹图案。男子的传统发式是把头发结髻于额前,常缠蓝色大头巾,也有红色或蓝红两色的头巾。杞方言男子的服装有腰布和上衣组成。上衣对襟开胸,无领无纽,仅用一条小绳子把两条对襟在胸前系拢,有的无袖,有的筒袖平口,但袖子一般较短,后衣摆常留一圈流苏以做装饰。腰布一般长至膝盖,整体条下装由前后两条布组成,用绳子系住。至2010年,陵水黎族自治县三大黎族方言的男子传统服饰早已消失。
住房:清代以前,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黎族几乎是同血缘家族聚居一村,清末民初以后个别村庄有其他血缘的人入住。黎族村落周围种有刺竹,还有叶脊和叶沿都长有短刺的露兜草,长得密不透风,把村子圈围起来,以保护村庄。如今,刺竹围墙早已废除。黎族传统住宅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其中船形屋分为高脚式和落地式两种。高脚船形屋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纵向式,一般依坡而建,把若干木桩插入地面,支撑起上面的住屋地板,底层高度一般距离地面1—1.8米不等。落地式船形屋以天然地面为地板,纵向式,两侧筑起矮矮的檐墙,门依然开在山墙的一侧,一般不设窗户,茅草覆顶。金字形屋可分为半金字形与全金字形两种。半金字形屋的屋盖是两坡下水的金字顶,檐墙升高为1米左右,在檐墙处伸出的屋檐特别弯垂,屋脊是中间高前后低,呈“弓”形;全金字形屋与半金字形屋不同之处在于房屋不太高,墙壁不习惯开窗。至2004年,黎族的茅草屋已全部改造为砖瓦建筑,部分富裕户还盖起新式楼房。
饮食: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黎族的粮食以稻米为主,次为玉米、番薯、木薯等,有大米饭、山栏米饭、竹筒饭、番茄饭、南瓜饭、黄姜饭、玉米饭、山薯饭、山果饭、糯米粽和糯米饼。有用冷开水或肉汤把刚煮熟的干饭冲调成稀饭的习俗。常吃的菜有雷公根、南瓜、木瓜、葫瓜、白菜、野菜、扁豆酱、雷公笋、鱼茶、肉茶、喃哆、山茶、鱼、虾、田螺、蛤类等。
生产:陵水黎族自治县黎族各方言之间传统生产方式大同小异,主要有:合亩制、砍山栏、水田耕种、钻木取火、狩猎、竹藤编织、织锦、织渔网、制陶、酿酒,居住于海边的人经常在近海捕捞,居住于内陆的人在河流小溪里捕捉淡水鱼虾螺蚌等。
节日: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黎族的传统节日与黎族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展现了黎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受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除仿效汉族人欢度元旦、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节庆外,黎族的节日有春节、元宵、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早坡节、牛节、虫节、鸡节、猪节和鼠节等,其中春节、三月三最为隆重,有些节日已经从生活中淡出,尚存的节日则大多深受汉族传统文化影响而淡化。
服饰: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苗族男子上衣有两种:一种是有民族特点的对胸开襟有领短衣,成年男子上衣一般长60厘米,宽45厘米,袖长50厘米;袖子通常分为两节,衣领上套着蓝色条边,前胸的左幅通常要加缝一条宽6厘米、长39厘米的布条;纽扣共5枚,为黑色圆骨纽扣,纽扣头上往往点缀一圆圆的小铜纽;胸前有3个或4个口袋;袖口、衣褀内加缝宽约2厘米的蓝色布条衣垫,肩内部有加厚的蓝色布条作为托肩。另一种是无领无襟之立衣,此种上衣襟向右开,只有上中下3格纽扣,多为圆铜纽或圆布纽。男子下装为直筒开叉长裤,颜色多是黑、蓝色。
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苗族妇女上装为垂至膝盖上部的长衣,中年妇女的上衣一般长100厘米,宽40厘米,袖长35厘米,对胸开襟或偏右长襟,无领,肩部有一层蓝布垫衣,颈下仅有一纽,领口、袖口多用五彩色线绣上简单的几何图案,以粉红彩线封口,最外层另有一条小白色布边,胸襟、袖口、衣褀等处常用红布绕边;着衣时,扣上纽扣后,再在上衣外用一系红色绣花垂缨的漂亮腰带系紧上衣。传统下装一般为蜡染的横幅裙子,蓝底白花,长及膝盖,穿着时把裙子绕腰一周多,在腰的右侧重叠裙头,再用腰带扎紧。苗族女子的上衣和下裙搭配起来后,很好地遮住了身体自脖子到膝盖的部位,小腿缠上蓝布绑带。
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苗族妇女的头饰很有特点:少女及成熟姑娘戴的尖顶帽花纹高雅、形制大方、色彩缤纷、寓意丰富。尖顶帽的花纹越是漂亮、精致,就越能说明姑娘的聪明伶俐。另一种是已婚或老年妇女戴的尖顶帽,花纹图案淡雅、大方、精致,帽子底下还垫有一小块边长约30厘米的方形头巾,头巾多为黑色,绣有多种漂亮的彩色花纹,戴帽时,先戴头巾,把方形头巾的一角垂于额前,再戴尖顶帽,最后将已扎好的长尺许的红缨带套进尖顶帽里,红缨带尾垂于脑后。2000年后,部分苗族老年妇女平时穿民族服装,其他人穿市场上买来的衬衫、T恤衫、西装、夹克、长裤、短裤等成衣,成年女子一般留有一套民族服装,以备节日、婚丧等特殊日子穿戴。
住房:20世纪50年代以前,陵水黎族自治县的苗族群众散居于深山老林之中,过着迁徙生活,没有固定的村寨,传统的建筑形式特点不够明显,主要是竹木结构的金字形茅草屋、船形茅草屋及谷仓。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苗族同胞建起新式砖瓦房。
生产:陵水黎族自治县的苗族传统生产方式主要以“刀耕火种”山地烧垦农业为主,以采集、狩猎和手工业为辅,水田耕作极少,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苗族的“刀耕火种”在陵水县也称为“砍山栏”,山栏种植一年后便抛荒,土地肥沃的可耕作两年。传统生产工具多为木质,如木臼、手捻刀、尖棍等。苗族的生产忌日不多,一年之中只在水稻耕种和收割时要选“好日子”。选“好日子”由道公主持,苗族在生产上选“好日子”,主要是为了在下次耕种或收割时避开“逢三”“逢元”等不吉日子。
婚恋:陵水黎族自治县的苗族的婚姻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民族特点。苗族人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主张同姓同祖不能通婚,同村不同姓不同祖可以结婚。其婚姻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男婚女嫁;二是“入赘”;三是“做郎换”,即男子定期入赘,入赘的期限一般是3—4年,有的长达8年,期满后男子携妻子儿女回到自己的父母家定居生活;四是“做娘换”,即结婚后女方到男方家居住3—4年时间,期满同丈夫一起回到女方家中定居。
陵水黎族自治县苗族的婚姻过程较为复杂,主要有婚前恋歌、提亲、订亲、迎亲、合背、拜堂和送亲等。苗族的婚礼仪式大致上需三天才能完成。第一天,新郎在伴郎、乐队、挑夫的伴随下,穿着本民族服饰,踏上接新娘的路。太阳下山,新郎方能进村,否则视为不吉利。进村时鸣粉枪三响,以通知女方,新郎已进村,这时,女方家亦鸣枪做回应,同时放鞭炮迎接新郎。新郎来到女方家,用过晚饭后就举行拜堂仪式。全村姑娘向新郎糊泥以考验新郎。当天晚上新郎和新娘不能同房。第二天,新郎携带自己的妻子回父母家,举行第二次婚礼仪式。第三天,新娘、新郎一起到娘家入赘,开始他们的夫妻生活。苗族婚恋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咬手定情,这是苗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拧捏现象也是苗族婚姻的一种习俗,当男方到女方家迎接新娘时,女方村里的青年女子拧捏伴郎,被拧捏者不生气、不记仇,且脸带笑容。男方在迎亲的路上要渡过重重的拦路关,媒公、伴郎等人要不停地与拦路的姑娘、妇女对歌,不停地将带来的钱、烟等礼物放入拦路的箩筐里,才得以过关放行。
节日:陵水黎族自治县苗族的节日有春节(旧年)、正月十五(年仔)、“三月三”、端午节、禾仔(六月初六)、禾仔斋(六月初七)、七月半、新禾节、中秋节、下元节和冬至等节日。
风景名胜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旅游资源兼具阳光、海水、沙滩、雨林、空气等五大自然元素,并汇集蓝色滨海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及红色历史、民族风情、民俗特色等人文旅游于一体。
截至2023年6月,陵水黎族自治县有海南省椰级乡村旅游点11个。
地方特产
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有特色黄灯笼辣椒,辣味浓烈;陵水酸粉,富有特色,酸甜爽口闻名海南。另外,琵琶蟹、鸡腿螺、石斑鱼、陵水椰子、槟榔、西瓜、青椒、莲雾、火龙果、菠萝蜜、龙眼、荔枝等热带水果,均以味美口爽闻名海南省内外。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还有森林野菜如吊罗山的雷公笋、野苋菜、树花菜,以及新村疍家渔排的鱼粥等等。
据2023年6月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查询系统网站显示,陵水黎族自治县有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2项。
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有新村疍家渔排、陵水酸粉黄灯笼辣椒鸡腿螺沙虫爆米纸田艾糍粑、本号镇三色饭、陵水热粉雷公笋琵琶蟹三点蟹马鮫鱼野苋菜大宁萝卜干文罗鹅黎家竹筒饭龙胆石斑鱼异枝麒麟菜军曹鱼龙虾等特色美食。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