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克仁
明初中书省参议
孔克仁,字义夫,附籍曹县,是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元末任宁陵县教谕,龙凤二年(1356年)任韩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都事,陞郎中。龙凤八年(1362年)为朱元璋讲《春秋左氏传》龙凤九年(1363年)始设立浙东提刑按察司,陞浙东按察使,后因为失职被捕,又任博士,常与朱元璋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洪武二年(1369年)教导明太祖诸皇子及功臣子弟,又出为江州知州,官至中书省参议,坐事而死。
人物生平
孔克仁,以理学名儒,任宁陵县教谕
龙凤二年(1356年)七月一日,韩宋设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孔克仁为都事。
龙凤八年(1362年)八月,朱元璋召宋濂以及孔克仁讲《春秋左氏传
龙凤九年(1363年),始设立浙东提刑按察司,陞孔克仁为浙东按察使
后来河内道按察司宋思颜,浙东按察使孔克仁、按察佥事王璹等人因为失职被捕。
龙凤十年(1364年)正月五日,朱元璋坐在白虎殿与孔克仁论天下形势说:「自从蒙元运祚衰退,连年战争,加上饥荒、瘟疫,十室九空,天厌于上,人困于下,中原豪杰智均力齐,互相仇敌,必将有变,欲并而一之势猝未能。我希望让两淮江南诸郡归附之民,各自在近城耕种,练则为兵,耕则为农,兵农兼资,进可以取,退可以守,再于两淮之间馈运可通之处,储粮等候时机。兵食既足,观时而动,以谋取中原,爱卿以为怎么样?」孔克仁回答说:「积累粮食,训练兵卒,待时而动,这是良计啊。」
四月一日,朱元璋退朝,与孔克仁论前代成败,对孔克仁说:「秦政暴虐,宠任奸臣,故而天下叛秦;汉高祖起自布衣,能以宽大驾驭着群雄,于是成为天下之主。当时天下局势不同,蒙元的纲纪与号令已废弛,故而群雄所在蜂拥而起,但都不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难以成功的原因。」因而感叹很久。又说:「天下用兵,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然而有兵而无纪律的是河北,稍有纪律但兵不振奋的是河南,道路不通、粮饷不继的是关中。江南则唯有我和张士诚而已。张士诚多奸谋且好用间谍,而治军却尤无纪律。我凭借数十万之众,修明军政,任用将帅,伺机而动,其势有不足平的?」孔克仁点头说:「主上神武,一定能一统天下。」
四月二日,中书省臣进宗庙祭享月朔荐新礼仪,朱元璋至白虎殿,览礼仪毕,退自殿西步至戟门,东步至戟门东,忽然悲怆流涕对宋濂、孔克仁说:「我昔日遭世艰苦,饥寒交迫,当时二亲还都在,我欲养而力不足,如今仰赖祖宗保佑,化家为国,而二亲已来不及养了,追思至此,痛何可言!」于是命并录父母忌日岁时享祀以为常。
五月十三日,朱元璋退朝,到白虎殿阅读《汉书》,宋濂和孔克仁侍奉其旁。朱元璋对二人说:「汉朝的治国之道,不能如夏、商、周三代纯粹的原因何在?」孔克仁说:「因为杂用了王道与霸道。」朱元璋说:「是谁的错误呢?」孔克仁说:「责任在于汉高祖。」朱元璋说:「汉高祖是创业之君,面临的是秦朝焚书坑儒,干戈战争之后的局势,民众憔悴以待复苏,当然不讲究礼乐之事。汉文帝令主,正是修定礼乐,恢复三代旧制的时候,但是顾虑重重而无暇他顾,致使汉朝帝业终于如此。即便是汉文帝这种贤君,亦不作为。那么由谁来作呢?帝王之道,贵在不违时势。有时势而不作,那么谁来作?有时势而不作,与无时势而有作,都是过错。夏、商、周三代之王是有时势而能为,汉文帝实有时势而不为,周世宗则是没时势而为。」
龙凤十一年(1365年)四月十二日,朱元璋对孔克仁说:「汉高祖能从平民成为万乘之主,是因为什么?」孔克仁问答说:「由于知人善任。」朱元璋说:「如先生所说,汉高祖只是如此吗?」孔克仁回答说:「是的。」朱元璋说:「周室衰落,天下分裂,秦能统一天下而不能守住天下,陈涉起事,豪杰蜂起,项羽虚伪诡诈在南面称王,不施仁义,而且自负功成名就汉高祖知道他的强大,忍着耻辱对他恭顺;知道他的残暴,而表现自己的宽仁,最终打败了他。到了项羽死在东城,天下传檄而定,故而不劳苦就成就了帝王之业。譬如一群狗追逐兔子,汉高祖是张网设陷阱而坐着捉到兔子的人。方今天下用兵的豪杰不止一人,都是劲敌。我守卫在江左,任用贤人,抚恤民众,伺机而动,如果仅仅依靠武力与豪杰角斗,则很难快速平定天下。」
龙凤十二年(1366年)四月十二日,朱元璋对侍臣孔克仁等人说:「壬辰之乱(1352年),生民涂炭。中原诸将,如孛罗帖木儿拥重兵,侵犯蒙元大都(今北京),乱伦干纪,已全部灭亡。扩廓帖木儿挟持蒙元太子动兵,是身为儿子对抗父亲,而且急于报私仇,无同仇敌忾的志气,糜烂其治下的民众,终究无所成就。李思齐张思道辈平庸,不足称道,然而窃据一方,百姓深受其害。其他如张士诚对外假借蒙元的名号,内在还是有反心,反复无常,首鼠两端。明玉珍父子占据川蜀称帝,喜于自用而无远谋。纵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都不能有所成就。中原纷扰,谁能拯救?我考察天时,审视人事,有可平定天下的时势。如今军西出襄樊,东西跨越淮泗,首尾相应,攻敌必胜,大事可成。伐敌制胜,贵在先有谋划,谋定而动,敌无不克。然而中原虽是不难定,但民众与物资都已凋零丧乱,千里都是废墟,定中原后,生息尚艰难,还要劳心思虑收拾局面。
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五日,明太祖命博士孔克仁等教授诸子经书,功臣的子弟也一起学习。明太祖谕之曰:「人有精金,必求良冶而范之;有羙玉,必求良工而琢之。至于子弟有美质,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邪?盖师所以模范学者,使之成器,因其材力,各俾造就。朕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功臣子弟将有职任之寄,教之之道,当以正心为本,心正则万事皆理矣。苟导之不以其正,为众欲所攻,其害不可胜言。卿等宜辅以实学,毋徒効文士记诵辞章而已。」
五月十三日,明太祖召孔克仁等赐坐,说:「昨日到锺山(今紫金山),令侍御仆从先往,当中有一小僮仆,亦前取,我记了其姓名,今日召过来给儿子们看说:『此小僮仆与你们年龄相仿,已能奔走服役,你们不可恃着年幼怠惰不学,应当朝夕勤励才行啊。』朕的意思是惟恐他们身居富贵,沉溺逸乐而已。」孔克仁回答说「陛下这席话即是《无逸》的告诫啊。」
不久后,出知江州,入为参议(正三品),坐事而死。
家族亲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6 19:2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