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邹本
春秋邾子之国,至孟子时改日邹矣。国近
鲁,后为鲁所并。又言邾为楚所并,非鲁也。今
邹县是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
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
子思,治儒术之道,通《
五经》,尤长于《
诗》、《
书》。周衰之末,
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
隳废。异端并起,若
杨朱、
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
闵悼尧舜、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
湮微,
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
红紫乱朱。于是则慕
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
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
苍姬之讫录,值炎齐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
雍熙之和,退不能信
三代之馀风,耻
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
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
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
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
隆平,颂
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
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孔子自
卫反鲁,然后乐正,《
雅》、《
颂》各得其所,乃删《诗》定《书》,系《
周易》,作《
春秋》。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
论语》。《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
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答以
俎豆;
梁惠王问利国,孟子对以仁义。宋桓魁欲害孔子,孔子称「天生德于予」;鲁臧仓毁鬲孟子,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
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
孝经》、《孟子》、《
尔雅》皆置
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
讫今诸经通义,得引《孟子》以明事,谓之博文。孟子长于
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其言曰:「说《词》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为得之矣。」斯言殆欲使后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于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文多乖翼不同。孟子以来五百馀(余)载,传之者亦已众多。余生西京,世寻
丕祚,有自来矣,少蒙
义方,训涉典文,
知命之际,婴戚于天,
构屯离蹇,诡姓遁身,经营八纮之内,十有馀(余)年,心剿形
瘵,何勤如焉!尝
息肩弛担于济、岱之间,或有温故知新,雅德君子,矜我
劬瘁,眷我
皓首,
访论稽古,慰以大道。余困吝之中,精神
遐漂,靡所济集,聊欲仔志于翰墨,得以乱思遗老。惟六籍之学,先觉之士,释而辩之者既已详矣。儒家惟有《孟子》,
闳远微妙,縕奥难见,宜在条理之科。于是乃述已所闻,证以经传,为之章句,具载本文,章别其指,分为上下,凡十四卷。究而言之,不敢以当达者;施于
新学,可以
寤疑辩惑;愚亦未能审于是非,后之明者,见其
违阙,
傥改而正诸,不亦宜乎。(《孟子》赵《注》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