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保生(1943——2009)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笔名肖然。1943年1月生于中国河北保定市。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央民族乐团民族管弦乐队吹管乐声部长,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北京乐器协会会员。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八届民盟北京市委代表,当选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享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宁氏自幼酷爱
民族音乐,博采众长,自学成才。1958入中国地质文工团,1964年——2001年就职于
中央民族乐团。在他50年的音乐艺术生涯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他的演奏音色优美、技巧娴熟、表现力强,能适应各种风格的演奏特点,并且把握准确,尤以演奏干净利索而著称笛界。
宁保生在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硕果累累:1976年,创作出享誉中国笛坛的《
春到湘江》。1978年,在《乐器》杂志上发表了《再论巴乌的改革》一文,在传统巴乌的基础上,利用改变其开孔律的方法,使传统巴乌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音程,而且不需要改变吹法。这一改革扩大了音域,方便了演奏,丰富了表现力。1992年,对中国已失传数百年的边棱吹管乐器古篪进行研究,在摸清开管和闭管不同的泛音序列、不同的发声规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尾翘孔的定位问题,终于研制出“新篪”。这项研究成果在保持了“古篪”的管体两端均封闭的特殊结构下,增设了音孔,改变了律制,把古篪演奏两手心均向内的独特执持方法改变成便于演奏的手心向下的执持方法。新篪无论是音域的广度(音域可跨四个八度)、音色的变化、转调的性能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这都是古篪无法比拟的。1993年,新篪被中国年鉴乐器辑记录在册,国家八五重点书目《中国乐器 》也专文介绍并记录在档。
宁保生对笛子演奏的基础理论也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许多技术领域如用气、用舌、运指、组合等方面更新了观念,改变了提法,使之更加理论化、科学化。他著有多篇论文《关于笛子演奏的气流分裂问题》《论笛子演奏中不同声曲的不同位置》《论笛子演奏中舌头的基本运动形态及其应用》等。特别是1995年,应
人民音乐出版社之邀专门撰写了《宁保生笛子曲集》一书,其中以20几个专题对笛子演奏的理论和技法做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其中含笛子曲8首、箫曲2首、巴乌曲1首、新篪曲1首。这些理论的研究成果对笛子演奏的实践与规范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并在其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证实。2001年,宁保生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对原来的作品重新审视、修改、增删,使之成为精品,同时创作出新作品若干;2005年,在南京组建成立“和静飞竹”中国式的边棱吹管乐组合,并创编了《
茉莉花》《
康定情歌》《
九九艳阳天》三首笛子四重奏曲,现已录制出版。2007年,利用阳燧镜的光学原理发明了燧箫,燧箫的音色可与传统洞箫媲美,但其音量大大优于传统洞箫,音域可达两个八度零一个四度。
宁保生先生曾多次出访英、美、日本、法、德、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并曾多次在国内、英国及台湾地区进行讲学,均受到一致好评。
创作风格
宁保生的乐曲创作题材广泛,祖国大地,东西南北都有涉足,既有反映水乡丰收的美景,也有描绘辽阔草原的画卷;既有取材古老南音的遗风,也有来自天山的笛音;既有中原大地的豪迈,也有西南竹林的风情。在演奏形式上多种多样,有独奏、有重奏,并为民族边棱吹管乐重奏组的组建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作品创作涉及乐器种类多样,有笛子、巴乌、葫芦丝、洞箫、燧箫、新篪、唢呐、二胡、柳琴等,并有多首声乐作品。是中国民乐界不可多得的奇才。在其众多的音乐佳作之中,笛子独奏曲《
春到湘江》可谓最具代表性,这首乐曲创作于1976年,湖南民歌风味十足,被列为中国竹笛十大名曲之一,并成为20世纪最经典的笛子独奏曲之一和中国笛子界演奏最多的乐曲之一。
荣誉成就
1989年,《草原抒情》在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改革题材文艺调演中荣获作曲创作奖;
1990年,《草原抒情》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文学艺术创作萨日纳二等奖;
1992年,被聘请为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系器乐专业长期教授;
1993年,新篪获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同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在专利技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1995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发明奖;1996年7月26日被正式授权,专利号:93102200.2;
1993年,《柯尔克孜民歌变奏曲》荣获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创作奖、辅导二等奖;
2003年,北京地区青少年(业余)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园丁奖;
2007年,北京第四届少儿民族乐器独奏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7年年10月3日,燧箫获得国家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为 ZL2006201321;
2007年,荣获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金帆艺术团
特殊贡献奖;
2004年——2008年连续五年被北京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聘为北京高等学校招收艺术特长生艺术等级统一测试评委;
多次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作品目录
笛子独奏曲:《
春到湘江》《节日》《柯尔克孜民歌变奏》《乡恋》《雅韵》《草原抒情》《水乡丰收人欢唱》《南音抒怀》《情系三晋》《
茉莉花变奏曲》
笛子二重奏:《童谣》
洞箫独奏曲:《竹林月夜》
燧箫独奏曲:《那就是我》
唢呐独奏曲:《芙蓉国里尽朝晖》《中州韵》
葫芦丝曲:《情深谊长》
巴乌、葫芦丝同奏曲:《三根竹子一般高》
二胡独奏曲:《古城幽思》
柳琴独奏曲:《古城抒怀》(以上两首已由新加坡、香港录成CD片发行)
声乐作品:以笔名肖然发表了数十首作品,其中与张立昆先生合创的作品《高山顶上修条河》荣获文化部创作二等奖
小故事
1987年,贾湖遗址发掘代表
张居中和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主任
萧兴华找上了中央民族乐团民族管弦乐队笛子部,让这些吹笛专家帮忙鉴定一件出土文物,编号M282:20的七孔骨管。
这件文物和它同类的20多件文物,就是后来被确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吹管乐器——
贾湖骨笛。当时考古学家挖掘出它们时,虽然觉得这种有5~8洞的中空鹤骨管子很像是笛子,但由于这管子和现代笛子长得不一样,怎么也吹不起来。如果不能吹出声,它就不能算件乐器,只能当是工艺品,其文物价值得大打折扣。
众笛子专家一个接一个试吹,很长时间却也出不了声。正在
张居中和
萧兴华慢慢失望之时,宁保生接过了管子。斜着一拿,用舌头一挡一吹,居然响了!再一吹,一个完美的6声音阶就在宁保生的吹奏下响起了!
果然是件乐器!
宁保生这一吹,不仅彻底证明了
贾湖骨笛的无上价值,而且一下子将中国音阶西来说击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