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地讲,所谓
中国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
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
民族文化和
民族精神的
音乐。而广义上,民族
音乐是泛指
中国音乐家所创作的音乐和具有中国五声色彩的音乐。
基本概念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
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
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
历史价值。
民族音乐分为:
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音乐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乐之一。根据考古发掘和史书记载,我们的祖先大约在7000年前就已经能用禽骨和陶土制作出
骨笛和
陶埙这样的
吹奏乐器。到
伏羲时代,已经能发明
丝弦乐器、
古琴和瑟,
黄帝时代已有笙簧创制和音律理论出现。这些发现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已经具备了对音乐相当的
创造能力和
审美能力。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使得汉民族音乐日臻成熟,形成了以五声调式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内容丰富,理论完备,特色鲜明的音乐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的音乐文化之中,还被传播到世界的很多
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
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四域音乐(指黄河流域、
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和
珠江流域等地区)以及
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
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从
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对我国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近代,随着清朝末年“
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中国与西方等国家的音乐交流不断加深,大量西方音乐开始传入我国,如西方音乐中的
交响乐、
歌剧、舞剧,以及
乐律中的大小调,乐器中的钢琴、
小提琴,演唱方法中的美声唱法等。这些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加快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改革的步伐。
基本特点
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
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
六声调式和
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音乐一般都是由
五声音阶写成的,如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器乐曲.《
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过去经常有人把唱歌不准的人称为“
五音不全”,这里说的“五音”就是指五声调式中的这五个音。
其次,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
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
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
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如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的
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种乐器的独奏曲目。合奏音乐一般用在宫廷典礼、
宗教仪式、迎神赛会等大型场合,这与讲求和声效果的
西方音乐是有较大区别的。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
六代乐舞》、唐朝的
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
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
古代的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从
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
另外,中国的
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通常把这种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音乐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演唱方法叫做”
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强调声音的明亮与甜美,语言生动与感情质朴,强调行腔的圆润和咬字吐字的清晰,讲求气息的运用,并以
真声演唱为主。近年来,我国声乐工作者在继承我国
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吸收
美声唱法的特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生命力更强。
汉族的戏曲唱法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是很具特色的演唱方法。
中国戏曲种类很多,不同的戏曲有不同的演唱方法,戏曲唱法以京剧的唱法最有
代表性。在京剧中,演唱方法又叫唱腔。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各有各的唱腔,其唱法复杂多变,真
假声并用,方法考究,是世界上特色鲜明的演唱方法。现代民族唱法中的很多精华都来自中国的戏剧唱腔。
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尽管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区、体裁、品种、流派而各具特色,但它们都共同地蕴藏着以上特征,并且体现在音乐形态的各个方面。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表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1、线条
中国民族音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
思维方式,中国民族音乐以表现曲调为主,属
单音音乐体系,特别留意发挥旋律
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其旋律直接生成于诗、词、曲
声韵的音响色彩,孕育于丰富的各地声调、
腔调、声腔及方言音韵,多彩优婉,会通于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线条,通过
乐音的线性表情显现,在音乐中常运用音量的控制,乐句的伸缩、
乐段的转换、音色的变化等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与意境。它体现在线条上的美化处理中,一是对单音的处理;二是旋律进行时的装饰。
2、和谐
中国音乐千百年
来根基于民族的土壤,始终保持着天地之性情以及自然地域特点之神性。这是一种伦理型的、非逻辑性的。因此多运用变奏、启承转合、再现等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缓神陈叙、忍耐。和谐美也就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特征之一。
3、意境
千百年来,
中国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等
音乐形式,其表现为对意境的追求。作为一件完成了的艺术品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境界,一般意境表现在虚和实、讲究传神和悟两个方面。虚与实是指作品中音响实体与所塑造的形象以及技术上所形成的虚与实。音乐要通过个人的技术、修养,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现意境,这就体现出虚与实。只有
虚实结合,动静相依,变在其中音乐才具有魅力。
中国民族音乐也非常注重
音乐艺术的传神作用。一场戏中在音乐的伴随下,常常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各种场景,但这种传神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悟”。
中国民族音乐的
文化传播中主要是靠“口传心授”,这种传统的
传播方式也成为民族音乐中追求意境美的
客观条件。在民族音乐中,无论是创作、演唱、演奏、还是欣赏,在经过“悟道”而对本质的把握后,才能达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
历史沿革
中国音乐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夏、商、
西周到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是中国音乐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是钟鼓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是商周音乐。
周朝是
中国历史上一个音乐高度发达的时期。周朝的历代君王都对音乐予以高度重视,把“音乐”和“礼教”同时看作是治理国家、教化国民的两大法宝,实行“礼乐治国”。这一点从当时
孔子的一些言论中就可以得到论证。孔子认为,音乐是完善人身修养的重要手段,人生修养应该“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在统治者对音乐的高度重视下,音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
雅乐。这种雅乐是由钟鼓乐队和歌舞表演共同完成的音乐,场面宏大,十分奢华。我们从《
诗经》和《楚辞九歌》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民间音乐的发展与繁荣状况。从商周到
秦汉,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
全面发展的阶段,为中国音乐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音乐(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这是中国音乐的成熟期。中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发生显著变化,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新乐风。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音乐是
隋唐时期的歌舞大曲。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唐朝音乐最有代表性,唐朝最有代表性的音乐是歌舞大曲。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
外来文化,为音乐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到
唐玄宗时期,音乐的发展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期。
第三个时期是从宋元到明清时期的音乐(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这是中国音乐的整理期。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是中国戏曲和
中国曲艺的发展。在中国戏曲中,又以京剧最有代表性。因此京剧又被尊称为“国戏”,外国人则把它称为“
中国歌剧“。这一时期由于商业的盛兴,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开始萌芽,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呈现出世俗性和
社会性的特点。除戏曲和曲艺之外,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主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尤为迅速,如
诸宫调、号子、山歌、
信天游、花儿、鼓吹、吹打、弦索等各种民间音乐形式不断产生发展;音乐理论也不断完善和丰富,如明朝音乐家
朱载育发明的
十二平均律,就成为了世界现代音乐理论的奠基石。这些都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个时期是清朝末年以后的时期(19世纪末期以后),这是中国音乐的新生期。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汇冲撞,中国音乐艺术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崭新一页。
萧有梅、
李叔同、
沈心工等一批通古晓今、学贯中西的新型音乐家成为
新音乐运动的
助产士。在抗战救国的狂飙之中,成千上万首极具
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脱颖而出;除歌曲创作获得汪洋大海般的收获之外,交响乐、
大合唱、歌剧等诸多领域均呈现出历史性的进展,其中由
冼星海创作的《
黄河大合唱》、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抗战时期的代表作品。
文化交流
中国民族音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从古代起,我国的民族音乐即传播到日本等周边国家,直接影响了当地音乐文化艺术的产生、发展。近代,我国民族音乐远播欧洲、美国、
澳大利亚等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音乐。
民族音乐成为国家的象征、友谊的桥梁、增进相互了解的
共同语言。中国民族音乐为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打开了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民族音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优秀的民族音乐是
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它反映着
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组成
中华民族的
56个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而且各有特色,绚丽多彩,百花齐放。优秀的民族音乐可以使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
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民族自尊心,增强
民族自豪感;可以给人以真和善的启迪、美的陶冶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民族音乐团体,民族
音乐界涌现了一大批像
彭修文这样的指挥家、作曲家和
刘明源(
板胡)、
刘德海(
琵琶)、
闵惠芬(二胡)等杰出的器乐演奏家。他们和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一起,为振兴民族音乐、发展民族音乐、丰富民族音乐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发掘、整理与加工提高,一批民族
民间音乐作品放射出夺目的艺术光彩,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
经典作品。例如《高山流水》《
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
百鸟朝凤》等等。我国民族音乐创作在借鉴西方音乐、丰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可贵而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成功。我们民族音
乐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既有大量的、广泛而深入的民间音乐的采集,又有不少具有较高
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对海内外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族乐器的技术革新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扩大了表现范畴和音域,丰富了音质、音色。演奏技法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和进步,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乐队的表现能力。国家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领域中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鼓励创作出了一批时代性、艺术性、
民族性俱佳的作品:大型舞蹈史诗《
东方红》、电影
音乐作品《刘三姐》、歌剧《洪湖赤卫队》、
钢琴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音乐的发展更为迅速,音乐教育机构、音乐团体象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中国人在国际音乐大赛中频频获奖,音乐人才辈出。音乐创作更加繁荣,音乐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民歌、
管弦乐、
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剧、流行音乐以及各种新潮音乐蓬勃发展,大大丰富了民族音乐宝库,丰富了人民群众的
文化生活。
总之,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们不仅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青少年一代的民族
音乐素养,通过学习使其系统地认识我国多民族的民间音乐体裁,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中的
基本理论与知识,熟悉各种风格的民间音乐的代表性曲目。从感性到理性较全面地掌握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经典。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其特有的
社会功能与
审美价值,通过对其学习与欣赏,使学生更加热爱我国深厚的
传统音乐文化,以增强
民族自强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