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琦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宋心琦(1928年8月7日—2024年6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原籍江西奉新。清华大学化学系复系后首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人物履历
宋心琦,化学教育家与光化学家。长期从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与教育研究,教学涉及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多门学科。教学不拘一格,重视科研对教学的反馈作用。重视对研究生的培养,注意贯彻学术民主、循循善诱和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著作与成果颇丰。为人豪放,淡泊名利,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晚年致力于科普写作和中学化学教育改革事业。
1928年8月7日 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现已改为市)。
1946年-1951年 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51年-1952年 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生肄业。
1952年-1979年 清华大学化学教研组任助教、讲师。
1979年-1985年 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任副教授、教授。
1985年-1995年 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5年至- 《化学通报》副主编(-1994年),《感光科学与光化学》副主编,《大学化学》副主编。
1991年至- 北京化学会理事长。
1995年至-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第廿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生平介绍
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1951年毕业后留校为研究生,导师为冯新德教授。
1952年院系调整时,服从国家需要留清华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任教,任教研组科学秘书及实验室主任。此后,他长期从事普通化学及无机化学教学工作。
1956年任讲师,1978年任副教授,同年应DAAD邀请赴德国Tübingen大学理论化学及物理化学研究所短期进修,并参与部分光化学研究工作。
1979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物理化学教研组主任,主持恢复理科化学专业的多项工作。1983年宋心琦晋升为教授,任化学系与化学工程系副系主任,负责筹备化学系重建工作。
1985年参加清华大学理科赴美考察近三个月,访问了多所美国知名学府,注意深入了解及比较中美两国在教学及教育思想、招生、培养计划等方面的特点,有关情况和分析在化学通报上有专文发表。
198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正式复系,并同时成立了由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化学系与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组成的理学院。宋心琦担任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管理学院研究基金的工作,为原基础课教师由单一教学向以教学为主同时进行科学研究的转变提供了支持和鼓励。
1991年宋心琦被批准为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同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其研究工作以光化学为基础,选题则涉及生命、材料和环保等领域。1995年宋心琦退休后仍担任博士生论文指导工作,直至1997年共培养硕士生近40人,博士生11人。
2024年6月7日17时32分,中国共产党党员、清华大学化学系退休教授宋心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辞世,享年9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宋心琦的学术活动除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自1978年后陆续参加了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会,并于1987年经唐有祺教授推荐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后期工作,担任化学卷全书的终审通读工作。嗣后还参与了后来出版的《简易百科全书》、《青少年百科全书》和《数据名词库》的编委工作。1981年以后他共发表专著及译著12种并为16本专著或译著进行了审读工作。
1985年起在唐有祺和胡亚东的提议下,宋心琦担任中国化学会的副秘书长工作。1991年协助徐光宪张德和成功地组织了第四届亚洲化学大会(北京),1993年协助梁晓天组织了第34届IUPAC学术大会,并担任大会秘书长工作,为此被ABI收入第五版“世界杰出领袖人物”一书(1995年)中。并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廿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和物理化学委员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及光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与该会第廿五届理事长。于1990年起担任北京化学会理事长。
宋心琦从事化学教育工作40余年,除讲授过多门课程外,还积极进行化学教育与教学研究。他积数年之功,撰写了题为“21世纪化学之展望”的专题报告。他除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工作外,还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与组织下,参加了北京高中实验教材中化学教材主编工作,全力推动中学化学实验的改革工作,制订了实验内容、指导思想和课堂组织的一系列改革方案并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与试验。他曾担任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和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工作。
宋心琦于1995年退休之后仍致力于科研工作与教育事业,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外,同时受聘于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河北大学青岛大学郑州大学任兼职教授,并受中国化学会委托主编《走近化学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等工作。1995年-1997年他曾三次以高级研究员身份应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工艺学系之邀,赴港从事分子光谱学化学信息学的合作研究,均有成果发表。宋心琦精通英、法、日、俄四国文字,皆有译著面世。
学术成就
激光诱导荧光技术
1979年同年起宋心琦带领的清华大学化学系招收硕士研究生,开设光化学原理课程并从事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在分析化学及生物体系中应用的研究。其中有关增感染料组合判据及小牛胸腺DNA与菲啶溴红配合物的寿命及热变性过程研究较有特色。
后又应用ns-荧光光谱技术于Eu(Ⅲ)配合物分子结构的研究,利用Eu(Ⅲ)作为探针配合离子,研究了内层及外层配合体的排列规律,并开展了对Eu 萃取过程中萃取相组成的优化工作。
多道光纤传感技术应用
1991年后,宋心琦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有关CCD在多道光纤传感技术中的应用,酞菁光敏化氧化生物分子的动力学研究以及螺吡喃、螺嗯嗪等光致变色体系的动力学和调控规律的研究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受Lehn关于分子识别概念的启发,宋心琦提出了分子调控的概念。前者指作用双方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一种识别,因而可以根据已知的有关空间匹配、电性匹配及能量最低原则对体系进行设计,这一思想在超分子体系中受体的设计及分子器件的组织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宋心琦及其研究小组根据分子激发态的衰变途径及能量耗散比率受到反应条件影响这一事实,提出化学反应中多个反应通道的并存实际上提供了一种通过反应条件的调控以改变产物组成和比率的可能性。这一思想在1995年以后发表的多篇论文中不断得到深化。他完成新技术发明3项,并完成了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由实验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转化。
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终审
1987年宋心琦经唐有祺教授推荐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后期工作,担任化学卷全书的终审通读工作。嗣后便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结下了不解之缘,参与了后来出版的《简易百科全书》、《青少年百科全书》和《数据名词库》的编委工作。
曾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论文二等奖
所著《论自学能力的培养》及《论化学教学中的少而精原则》曾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论文二等奖,所著《普通化学面临的挑战和我们的对策》一文对国内外大一化学教材做了分析对比,对改革普化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了讨论。这些论著对80年代国内的普通化学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主要论著
1、刘文渊,张复实,宋心琦等:菁染料溶剂效应的光谱研究。物理化学学报,1985,1(1):7
2、宋心琦:美国大学化学教育考察随感。化学通报,1986,(11):54
3、张复实,曹红,宋心琦等:有机萃取相中Eu(Ⅲ)的配位层结构。清华大学学报,1987,27(6):41
4、唐应武,叶玲,宋心琦等:溴化银晶体光谱敏化光电流的研究和染料增感性能的判据。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87,(3):7
人才培养
宋心琦教授致力于中国化学科学传播、普及和基础教育工作。他1987年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编审,并主编《走近化学丛书》。他曾长期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参加国家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并担任北京出版社《初中化学》与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教材的主编。
他是改革开放以后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教师之一,也是清华大学化学系复系后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大批化学化工领域的学界栋梁和兴业英才。
人物评价
宋心琦教授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在激光诱导荧光、化学发光体系及机理、多道光纤传感技术、酞菁光敏氧化反应、光致变色体系、有机电致发光体系、纳米TiO2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氧化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清华大学化学系评)
参考资料
科学与中国.中国科普博览.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09:4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