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均衡
经济学术语
宏观经济均衡是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状态的专业词汇。泛指在宏观经济学范畴中,对整体经济的指标平衡度的代称或状态。
状态简介
宏观经济均衡是指这么一种状态:经济中的各个行为主体都通过市场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人能够从这种状态的改变中获得更多的好处,此时所有的主体都没有改变行为的动机,经济达到一种稳定、平衡的状态
宏观经济均衡是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在总量与结构之间的基本平衡。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
宏观经济均衡指的是总体经济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关系体现在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上,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相互作用,各个变量在其他变量的影响下发生变动,反过来,这种变动又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当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平衡、彼此不再变化时,总体经济就达到了均衡状态。
一国的宏观经济均衡包括两个方面: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内部均衡主要是指一国国内经济出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局面。外部均衡主要是指一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果一国同时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经济就处于宏观经济的全面均衡状态,即最适宜的发展状态。追求宏观经济的均衡是各国的发展目标。
微观经济学中,如果某种商品供给需求相等,则供求关系就达到了均衡,此时该商品的价格和产量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此类似,当国民经济中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就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此时的总体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称为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产出水平。
宏观经济均衡就是达到:意愿总需求等于意愿总供给GDP水平。在均衡时,意愿的消费(C),政府支出(G),投资(I)和净出口(X)的总量正好等于在当前价格水平企业所愿意出售的总量。
研究宏观经济均衡需要考察的变量有总供给、总需求、总产出、总支出和总收入等。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一类的,属于理论概念;总产出、总支出和总收入是另一类的,属于统计概念。其中,总产出和总收入是总供给的度量指标,总支出是总需求的度量指标。
我们知道,GDP也可以通过收入法得到。总产出是由各种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出的价值必然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支付给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形成他们的收入,把所有人的收入加总起来就是国民经济中的总收入。总收入必然与总产出相等,总收入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度量总供给的统计指标。当我们说总收入或者总产出时,就需要明白,它们代表的是总供给的意思。
总需求.就是国民经济中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之和,有效需求指既有需求的愿望,也有相应的支付能力。总支出是度量总需求的统计指标,总支出对应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包括家庭的消费C、企业的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家庭和政府需要购买产品和劳务,企业需要进行投资,这些都构成国民经济内部的需求,加上来自国外的需求构成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总需求可以用总支出这个统计指标来度量。
(1)短期宏观经济均衡
短期宏观经济均衡发生在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处,在该点处,实际GDP需求量等于实际GDP的供给量。如果实际GDP低于均衡GDP,企业增加产量并提高价格;而如果实际GDP高于均衡GDP,企业减少产量并降低价格。
(2)长期宏观均衡。
长期宏观经济均衡发生在实际GDP等于潜在GDP的位置上。长期均衡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
均衡状态
短期宏观经济均衡可能出现三种状态:
1、充分就业均衡,当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产量恰好处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时,我们称这时的宏观经济均衡为充分就业均衡。这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这是宏观经济的理想状态。
2、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失业均衡),这就是宏观经济均衡时决定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内生产总值,从而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
3、通货膨胀均衡,这就是宏观经济均衡时决定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产出超过了潜在GDP的水平,推动了价格的上升。
以上分析说明,宏观经济均衡很难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出现了经济的短期波动和商业周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20:24
目录
概述
状态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