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战争
宗教原因引发的战争
宗教战争是指宗教原因引发的战争,常见于宗教社会,既发于不同宗教之间,亦发于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
背景
宗教战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极为复杂,通常是在宗教与社会政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是宗教因素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宗教战争反映了不同社会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的对立,本质上“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0页)。它以虔诚、狂热的宗教信仰为思想基础,以精神因素激起信徒强烈的复仇心理,使战争表现得异常激烈和残酷。在古代,宗教战争以欧洲阿拉伯国家为甚。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已不单纯是意识形态,而且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中强大的政治力量。教会把哲学、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都置于神学控制之下,有权直接调动军队来镇压和屠杀异端分子。宗教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基督教徒。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宗教与政治是合为一体的。伊斯兰教从7世纪初创立起,就奠定了政教合一体制的基础。宗教领袖就是政治领袖,宗教成为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阶级的和民族的政治斗争也往往都是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进行,由此产生一系列宗教战争。7世纪前期,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进行了多次宗教战争,以后又在“伊斯兰”的旗帜下,对其他地区进行征服和扩张;8世纪中叶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也由此迅速传播开来。从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西方基督教徒对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前后绵延近200年,死亡数百万人,给东方和西欧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在西欧社会内部,基督教与其他教派的斗争自10世纪末起愈演愈烈,爆发了多次战争。13世纪初,教皇亲自组织“十字军”到法国南部镇压阿尔比派,战争持续了4年,阿尔比派惨遭屠杀。15世纪上半叶,德意志皇帝罗马教皇组织“十字军”对胡斯派革命军进行了5次讨伐。16世纪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爆发了法国宗教战争,代表资产阶级愿望的卡尔文新教派与基督教旧教派进行了30多年的战争,结果双方妥协,新教在法国获得一定地位。以后发生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德意志国内的新旧教纷争在战争初期占有突出地位,后则演变成全欧洲的国际性战争。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进步,宗教对政治的影响不断削弱,战争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外衣。但由于宗教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仍将长期存在,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有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战争依然带有宗教色彩。20世纪后半期,在伊斯兰教相对集中的地区,如海湾地区巴尔干地区等,宗教矛盾和冲突呈上升趋势,爆发了一些带有宗教特色的政治事件和战争。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宗教矛盾就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宗教因素对战争的影响仍将继续存在。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8 12:2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