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忆沪上旧游二首》是著名外交家、当代诗词大家
厉声教创作的一首词作,是其《
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一文的诗化版本,但其慷慨激昂之情,沉郁顿挫之风,又大异其趣,别有洞天。
作品原文
定风波·忆沪上旧游二首
其一
小筑西摩是旧居,阔别惊已六十余。燕子归来人暗换,回顾。春风一面复何如。
倭寇佯威夸铁骑,无惧,沪军喋血献微躯。杨柳不知埋骨地,须记,故将直笔写遗珠。
其二
曲罢干戈起霸图,暴行当道费踌躇。莫笑书生平寇志,君看。冲冠一怒世间无。
妻子长别扃陋室,争忍,父兄云散遣门徒。雨打落花天有命,无悔,汗青留与后人书。
作者原注:这二首所记述的抗战时期沪上往事,详见拙作《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
作品注释
①小筑:本意指规模小而比较雅致的住宅,多筑于幽静之处。如唐代
杜甫《
畏人》诗:“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此处指作者上海故居。据张军《一代宗师厉麟似鲜为人知的历史:钟情国学的西学泰斗》等,“厉麟似的上海故居在今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23号。厉麟似1937年迁居于此时,这里还属于英美租界,又名公共租界……”。
③倭寇:本意为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此处指侵华日军。
④沪军:此处指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的
淞沪会战中英勇抗击日军的中国军队。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
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8年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80余万人,据统计死伤30万人。淞沪会战标志着中日之间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侵华日军因遭到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彻底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⑤喋血:本指踏血而行,形容血流遍地,杀人很多。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新喋血阏与。”此处用以形容淞沪会战的惨烈和中国军队死伤惨重的情状。
⑥直笔:历史编纂术语,与曲笔相反,本意指史官据事直书,无所避忌。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云:“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唐代史学家
刘知几《史通·曲笔》云:“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此处指直接、真实地叙述历史的本来面貌。
⑦遗珠:本意指遗失的珍珠。语出《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后多用来比喻弃置未用的美好事物或贤德之才,如宋代
俞文豹《吹剑录》:“古今诗人,间见层出,极有佳句,无人收拾,尽成遗珠”,明代
李东阳《再赠三首用前韵》之二:“荆山有抱玉,沧海有遗珠”等。此处双关,既指作者亲历的从淞沪会战至上海
孤岛时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亦指曾坚持在上海沦陷后以
非暴力不合作方式默默与日寇抗争而又不为人知的作者父亲
厉麟似,见作者《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一文。
⑧曲罢:本意指乐曲演奏完毕,如唐代
白居易《
琵琶行》:“妆成每被秋娘妒,曲罢常教善才伏”句。此处指老上海歌舞升平的繁荣与和平景象被(日军侵华战争)打破。
⑨干戈:干为防具,戈为武器,均为古代兵器,后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指战争。此处指日寇侵华战争。
⑩霸图:本意指称霸的雄图,如唐代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之“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句。此处指日寇疯狂侵略中国,妄图占我河山的野心。
⑪暴行:本意指残暴凶恶的行为。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此处同本义,指侵华日军烧杀掳掠的战争暴行。
⑫当道:本意指挡路。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 子斩之。”后指执政,掌权(多指恶人),如汉代
荀悦《汉纪·平帝纪》:“宝问其次,文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宝默然不应。”此处指上海沦陷后被日寇统治的现实情况。
⑬踌躇:本意指犹豫不决地踱来踱去。语出
宋玉《
九辩》:“蹇淹留而踌躇。”后引申为犹豫,如《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晋鄙接符在手,心下踌躇……”等。此处指不盲目行动而是通过反复思考制定抗敌斗争的有效策略。
⑭书生:读书人。此处指以作者父亲为代表的上海沦陷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们。
⑮平寇:本意为铲平匪寇,如《
三国演义》第二回:“刘虞平寇有功,封太尉”。此处指打败侵华日军,将其逐出中国。
⑯冲冠:本意是头发上指,把帽子冲起,形容极为愤怒。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后世常用于形容不惧赴死的烈士,如唐代
骆宾王《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句等。此处指爱国志士们对日军侵略暴行的愤怒和视死如归的抗敌决心。
⑰妻子:妻和子,即妻子和儿女。晋代
陶渊明《
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⑱扃:本义为从外面关门的门闩,引申为上闩,关门。《汉书·外戚传》“应门闭兮禁闼扃。”
⑲云散:本意是像天空的云那样四处散开,比喻曾经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各个地方,如明代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关外残兵瓦解云散者不下数万……”句。
⑳汗青: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后以“汗青”指著述完成。又借指史册,现多用此义。语出宋代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处指记录历史事实。
作品赏析
作者这两阙词,可以说是其《
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一文的诗化版本,但其慷慨激昂之情,沉郁顿挫之风,又大异其趣,别有洞天。文章以当时还是幼儿的作者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上海被日军占领后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又通过作者父亲不屈不挠的抗日经历,披露了老上海爱国知识分子们的抗日斗争往事。推荐在读完文章之后读词作,不仅有助于了解创作背景,明白作者用意,更利于深入品味词作中的精妙之处。
第一阙首句从作者寻访上海故居写起。“小筑”二字,精炼却内涵丰富,除了对建筑物规模的描写,还因其往往指幽静之处的精美居所,令人瞬间对当年上海英美租界西式建筑林立,风光旖旎的优雅气派产生无限遐想。对比后面日本侵略者发动战争造成的疮痍凄凉,令人扼腕。下句“阔别”、“六十余”几个字点出作者离沪已久,时间跨度之大竟有六十多年,以此对比下文中对往事鲜明的记忆,足见战争对作者造成的创伤之深,历半个多世纪仍难忘怀。这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深意的开头,让画面穿越时空,令今天的读者更容易理解老一辈人对侵略者刻骨的国仇家恨。
“燕子归来人暗换”句,本用旧典,
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年年归巢的燕子,是乡愁的信使,是历代文人们思及故里时永恒的寄托。作者在此活用典故,一语双关,思旧之外,又以故居归燕的视角来审视作者自身,岁月无情,父亲已逝不能来了,换成是儿子,独自故地重游,只怕连燕子也要感慨“人暗换”了!
接上句,作者用“回顾”二字,拉开了记忆的闸门,如同下一幕的序曲,令短短的词作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摇曳生姿。“春风”句,是作者对父亲的美好回忆,亦流露出斯人已杳,生者无可奈何的伤感。据王炳毅《让钱学森毕生难忘的南京“高考”之旅》一文,
钱学森曾在回忆作者父亲
厉麟似时称:“先生对我为人治学也多有帮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用来形容厉先生再贴切不过。”由此可见,作者用令人如坐春风的比喻刻画父亲的形象,十分贴切。该句同时一语双关,因前文的“燕子归来”已暗示作者重游的时间,此处,又似因春风拂面而思及先父,巧妙地向读者正式交待了时间节点,下文更有“杨柳”句与之呼应,不再赘述。
“倭寇佯威夸铁骑”句,将前句淡淡的哀愁刹那间转为浓重的暗色,如序曲之后的急管繁弦,迅速令人如身临其境,仿佛听得到侵华日军践踏上海的铁骑声声,看得到他们杀人如麻,耀武扬威的得意洋洋。而其中的“佯”字却表明,侵略者是不得人心的,必将被保家卫国的正义力量打败,正所谓“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也。作者令沉重之中有此一点希望的亮色,用心良苦。而“沪军喋血献微躯”句,则是对淞沪会战中中国军人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历史的真实回顾。作者在《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一文中曾细考“八百壮士”之传说,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杨柳不知埋骨地”句,虚实结合。杨柳是春天、生命和离别的象征,是历代诗歌中重要的意象,此处既是实写生者不知逝者葬身何处,表现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难以愈合的创伤;又是虚写,以春日新发的杨柳比喻后人,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有可能会忘却先人的牺牲。
“故将直笔写遗珠”句,结合“杨柳”句,点明了作者创作《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一文的初衷,即作者之所以要忠实记录亲历的抗战历史,是为了使后人勿忘国耻。此句作为结尾,既干脆利落,又令人不禁对“遗珠”产生好奇,回味无穷。
第二阙词与第一阙自然衔接。首句“曲罢干戈起霸图”的“曲罢”二字,与第一阙的“小筑”二字遥相呼应,令人痛恨日寇破坏和平、煮鹤焚琴。
“暴行当道费踌躇”句,结合创作背景,应联系对比上一阙中的“沪军喋血献微躯”句阅读。因作者父亲厉麟似先生是当时中国文化界“非暴力不合作”抗争运动的推动者,其宗旨之一即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避免过度牺牲导致的实力受损,以图最终的胜利。由此,便可理解为何要“踌躇”,因为要反复思考出一条手无寸铁的知识界、文化界人士适合走的抗日救亡之路。
“莫笑”与“冲冠”二句,结合前文不难理解,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是对以厉麟似为代表的老上海爱国知识分子们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重要作用的总结,也是借蔺相如、荆轲等曾冲冠一怒的历史典故,来比喻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们不畏强暴、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节操。
中间用“君看”二字,似电影手法,将不同画面联结,更与读者有了交流,唤起共鸣。
“妻子”、“父兄”二句,概括了侵略者的暴行令作者一家妻离子散、父兄分别的惨状,也折射出抗战期间中国民众的苦难。二句之间的“争忍”,作者只用两个字,就真实刻画出爱国者的无奈与不舍:他们在侠骨之外,亦有柔情,眼见家人落难受苦,怎不断肠,但国难未靖,只能暂且放下儿女情长。由此,进一步勾勒出不顾个人安危和家族受难,仍然继续冒着生命危险在沦陷区坚持抗日救亡的爱国志士们的形象。
“雨打落花天有命”句,这句暗含典故。据《梁书·儒林传·范缜传》载,
范缜认为“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即人的命运具有偶然性,不受佛教的所谓因果报应左右。据记载,日本伪政府曾多次对厉麟似等抗日名士许以高位,重金相请,均被坚决拒绝。此处借落花典故表明爱国者们安于天命,不羡富贵的清高气节。此句既写出了爱国者们具有舍生取义的觉悟,又写出了其将个人命运置之度外的洒脱,同时以“天有命”表明他们对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信心。
“汗青留与后人书”句,看似留白,以待后世评判,实则是对爱国者们最高的评价,对照文天祥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此句看似用典,又是突破:比起希望自己的事迹能够名垂青史的绝笔,那种并不在乎自己是否能留名后世,只求所作所为无愧于天地的淡泊境界,似乎更高一筹。同时,此句也是写实,是以厉麟似为代表的广大老一辈知识分子一生为国为民默默辛劳,无论做出何等重大贡献都不计回报的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如此方为真国士,如此方有我中华之崛起。“留与后人书”,是只有此等先人方能具备的真正豪迈,令我辈后人汗颜之余,不能不书之汗青,心香供奉,以警世人。
读此二阙词,爱国热情,胸中激荡,如闻韶乐,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作者简介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生于南京,长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国际法学家、教育家、诗词家。1956年进入外交部,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专家,是《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
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
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厉声教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
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
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
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
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
观潮有感》、《
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作为当代国学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迹被编入《中国当代诗坛选藏》、《静安文史》、《杭州党史》等典藏文献及大、中、小学教材中,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凤凰网评价其为“当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厉声教是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
厉麟似的长子,清代文豪
厉鹗的七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