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胡颓子(Elaeagnus henryi Warb. ex Diels)是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常绿直立灌木,高3-5米,果实矩圆形,幼时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淡黄白色或黄褐色,成熟时红色;果核内面具丝状棉毛;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4月。
1915.年H. f. lecomte根据四川城口采集的标本,定为Elaeagnus fargesii Lecomte,认为叶片近革质;萼筒较长,达7毫米,裂片极短,仅长1.5-2毫米。但在城口采集的大量标本中,这种类型较少,同时与该种差异甚微,故合并在该种内作异名。
常绿直立
灌木,高3-5米,具刺,刺生叶腋,长8-20毫米,略弯曲;幼枝淡褐色,被鳞片,老枝鳞片脱落,黑色或灰黑色。叶革质至厚革质,阔椭圆形或倒卵状阔椭圆形,长6-15厘米,宽3-6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尖头三角形,基部钝形或阔楔形,稀圆形,边缘有时稍反卷,上面幼时被褐色鳞片,成熟后脱落,深绿色,干燥后黄绿色或黄褐色,下面银白色、密被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侧脉5-7对,近边缘分叉而互相连接或消失,上面不甚明显,下面甚凸起;
叶柄粗壮,长8-15毫米,黄褐色。
花淡白色;质厚,密被鳞片,1-5花生于
叶腋短小枝上成短总状花序,花枝锈色,长3-6毫米;花梗长2-5毫米;萼筒圆筒状漏斗形,长6-8毫米,在裂片下面扩展,向下渐窄狭,在子房上略收缩,裂片三角形,长1.2-3毫米,顶端急尖,内面密被白色星状柔毛和少数褐色鳞片;
雄蕊的花丝极短,
花药矩圆形,长约1.5毫米;
花柱直立或稍弯曲,无毛,连柱头长7-8毫米,略超过雄蕊。
果实矩圆形,多汁,长18毫米,幼时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淡黄白色或黄褐色,成熟时红色;
果核内面具丝状棉毛;果梗长5-8毫米,下弯。
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4月。
播种繁殖时,出苗率的高低与种子成熟度呈正相关,与果实堆放时间及种子贮存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以果实堆沤3天种子晾晒1天的出苗率最高,随着果实堆放期的延长,种子出苗率逐渐降低,可能与果肉营养丰富、受损后果汁外溢引起霉变有关;随着种子贮存期的延长,出苗率也迅速降低。生产上应现采现取种子,种子晾干后立即进行播种。播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可明显提高出苗率,以3%
KMnO4溶液浸泡种子7分钟效果较好。
果实可生食和酿酒、制果酱;四川草医用果实止痢疾,叶治肺虚短气,根治吐血或煎水洗恶疮疥。常用来代替胡颓子供药用。宜昌胡颓子果实可食率79.22%,糖酸比5.91,VC含量15.63毫克/100克,蛋白质含量2.12%,17种氨基酸总量1.29%,人体所需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尤以钾含量最高。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