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树蛙
树蛙科张树蛙属两栖动物
宝兴树蛙(拉丁名:Zhangixalus dugritei)是树蛙科、张树蛙属两栖动物。体较肥壮;头宽略大于头长;雄蛙吻端斜尖,雌蛙吻端圆而高;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鼓膜小而明显;犁骨齿列强,几乎平置;舌后端缺刻深。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长顺序3、4、2、1;内掌突扁平,椭圆形,无外掌突。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内蹠突大,有游离刃,外蹠突小而扁圆。皮肤略粗糙,背面有小疣而无刺;颞褶平直达肩部上方。腹面及股部下方密布扁平疣,咽喉部的较小。颜色变异大。生活时整个背面多为绿色,散有不规则的大小棕红色圆斑,斑点的边缘色较深。腹面乳白色上有很不规则的黑斑,掌、部也有不同数量的黑斑或灰黑色云斑。
动物学史
David(1871)依据原穆邱(今中国四川省宝兴县)标本发表Polypedates dugritei(宝兴泛树蛙),Liu(刘承)(1945)依据西康省昭觉县(现隶四川省)燕窝塘海拔11000英尺(约3352.8米)采集的16号成体(15♂♂1♀)和5号次成体,以及蝌蚪和卵群,发表新种Rhacophorus hui(胡氏树蛙)。Liu(1950)将胡氏树蛙Rhacophorus hui Liu,1945列为模式标本产地在四川瓦山(按:指乐山金口河区大瓦山)的栖竹树蛙Rhacophorus bambusicola(Barbour,1920)的同物异名。刘承创和胡淑琴(1961)将栖竹树蛙Rhacophorus bambusicola(Barbour,1920)和胡氏树蛙Rhacophorus hui Liu,1945都归并为模式标本产地在四川宝兴的宝兴树蛙Rhacophorus dugrite(David,1871)的同物异名。此后,学者一直认为胡氏树蛙Rhacophorus hui L.iu,1945是宝兴树蛙Rhacophorus dugritei(David,1871)的同物异名。由于恢复使用曾被废除的属名Polypedates(泛树蛙属),因而胡氏树蛙被认为是宝兴泛树蛙Polypedutes dugritei David,1871的同物异名。吴贯夫和曾晓茂(1994)报道宝兴泛树蛙Podypedutes dugriei David,1871的染色体特征,他们将采自四川峨眉山(1800米)、瓦屋山(2500米)、昭觉七里坝(3150米)和湖北利川(2000米)的标本都作为宝兴泛树蛙的不同居群加以比较。发现“峨眉山和瓦屋山居群与昭觉和利川居群在遗传上存在重大差异”。认为昭觉和利川居群与峨眉山和瓦屋山居群是异域分布,在长期的地理隔离情况下,遗传基因不能交流,变异的积累和遗传,促进了居群的分化,并举昭觉和利川个体的吻端有棕黄色斑为例说明是表露于外部的可见分异性状。他们从外部形态、染色体学特征结合地理分布综合分析,结论认为“昭觉和利川泛树蛙居群已达到种的分化”,同时,以昭觉标本为模式标本,命名独立种昭觉泛树蛙Polypedutes chajuensis Wu and Zeng,1994。
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2009)在《中国动物志》中将宝兴树蛙归入树蛙属(Rhacophorus),拉丁学名Rhacophorus dugritei。
2019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课题组利用原树蛙属55个物种和3个外群物种的102条线粒体片段构建了分子系统发育树,建立并命名一属,即张树蛙属,模式种为宝兴树蛙Zhangixalus dugritei(David, 1872)。为了维持中文名的稳定性,张树蛙属所辖物种仍使用原中文名,如Zhangixalus dugritei(宝兴树蛙)。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44毫米,雌蛙体长61毫米左右。体较肥壮;头宽略大于头长;雄蛙吻端斜尖,突出于下唇,雌蛙吻端圆而高;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与眼间距几乎相等,上眼睑宽约为眼间距的2/3;鼓膜小而明显;犁骨齿列强,几乎平置,左、右两列相距远;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端有吸盘,其腹面边缘具马蹄形沟,腹面肉质垫明显,第三指吸盘与上眼睑几乎等宽,第一指吸盘小;指长顺序3、4、2、1;外侧2指间半蹼,指侧具缘膜;关节下瘤甚发达,有成行的指基下瘤;内掌突扁平,椭圆形,无外掌突。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足比胫长;趾端与指端同,但吸盘较小,指、趾背面可见到“Y”形迹;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第三关节下瘤;趾间蹼较发达,第四趾蹼达第二关节下瘤,除第五趾外均以缘膜达趾端,外侧蹠间蹼不甚发达,关节下瘤明显,有成行的趾基下瘤;内蹠突大,有游离刃,外蹠突小而扁圆(有的标本不明显)。
皮肤略粗糙,背面有小疣而无刺;颞褶平直达肩部上方。腹面及股部下方密布扁平疣,咽喉部的较小。
颜色变异大。生活时整个背面多为绿色,散有不规则的大小棕红色圆斑,斑点的边缘色较深,有的背部呈棕绿或深绿色,斑点颜色也相应变深。腹面乳白色上有很不规则的黑斑,掌、部也有不同数量的黑斑或灰黑色云斑。液浸标本多为灰棕色,深色斑点清晰,体侧及股、胫部两侧有黑色和白色交织的云斑;腹面白色或有黑斑点或形成深浅相间的云斑。
雄蛙体较小;吻端斜尖;第一、第二指基部有乳白色婚垫;有单咽下外声囊及雄性线。
卵泡乳白色,形状不一,长、宽约为105毫米×51毫米,厚40毫米左右;卵白色,卵径2.5毫米左右。
第31-33期的蝌蚪,其全长平均28.7毫米,头体长约12.4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31.5%。生活时体背面灰绿色上有金黄色小点;口角两侧各有一乳黄色条纹;腹部乳白色;尾部色浅几透明,大多数个体尾末端黑色;液浸标本体背棕灰色,尾部色甚浅。第33-34期时后肢长4毫米,全长38毫米,头体长14毫米,尾长24毫米;头部略窄,体较扁,尾鳍发达,尾肌较弱,尾末端钝尖;眼在头背侧;出水孔位于体左侧,无游离管;肛孔位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口小,唇齿式一般为Ⅰ∶3+3/1+1∶Ⅱ,下唇乳突一排,在中央不相连。新成蛙背面纯绿色,蹼及吸盘黄色;腹面皮肤薄,心脏部位呈红色,其余为金黄色。
生活习性
宝兴树蛙生活于海拔1400-3200米的山区林间的静水坑边、废弃粪池内、屋旁的水池及其附近的杂草丛中,所在环境较为阴湿。蝌蚪多生活于腐殖质较多的水坑内,在水的中层或底层游动,很少到水面上游动。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现存:中国、越南;不确定:老挝、缅甸。
中国分布:四川(盆地面缘山区,如宝兴、都江堰、峨眉、洪雅、天全、荥经、石棉、冕宁、美姑、昭觉、越西、峨边、巴塘)、云南(保山、腾冲、永德、龙陵、景洪、绿春、景东)、湖北(利川)。
繁殖方式
在中国云南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宝兴树蛙产卵期为4月初至6月中旬,其间有间断的时候。形成二次产卵高潮。第一次产卵高潮在5月14日至20日,第二次在6月5日-12日。产卵水卵11-23.3℃,气温12-25℃,相湿度59-100%。
该蛙的产卵场所主要为常年性水域和季节性积水区二种类型。常年性水域为沼泽地和常年流水沟。季节性积水区是由于地势平缓而中间低凹、降雨后积水的凹地,这种产卵场的积水可保留6-6.5个月。5月下旬雨季到来时开始积水,11月底到12月初就开始干涸。开始积水时很清沏,随着时间的增长,浮游生物渐多,也有蚊虫的幼虫和植物残骸,水的透明度慢慢变小。在所有的产卵场内都有成簇或成片的禾草或肥厚的腐殖质层。该蛙就在这些隐蔽物中产卵。
也有一些娃能在由下雨形成的潮湿地带内产卵。这种地带内一般无积水,但离水源较近.在下雨时特别潮湿,并有供该蛙藏身的地方(如草丛、枝叶或石头等)。6-7月间降雨长而且较集中,蝌蚪孵出后便能被水带入水域。但是在这种潮湿地带内,如果长时间不下雨,卵和际化出的蝌蚪都会由于潮湿地带的干涸而死亡。
繁殖期间两性体型的差异很大。产完卵的雌体的平均体重为雄体的2.5-3倍,临产卵的雌体的平均体重为雄体的3倍多。雌体的平均体长为雄体体长的1.3-1.4倍。抱对后,雌体可背着雄体自由活动,可很快地爬动,可浮于水面,也可下沉于水底和上树。
该蛙在繁殖时性比悬殊相当大。在产卵时,许多雄蛙拥抱一个雌蛙的情况相当普遍,雄性显然多于雌性。
宝兴树蛙每年4月中上旬,该地水温达10°C左右,部分雄蛙开始进入产卵场。常年性水域的产卵场比季节性积水的产卵场,雄蛙要早半个月。但是大部分雄蛙要到大量产卵的前两天才到产卵场。先进入产卵场的雄蛙隐蔽于草丛或枯枝落叶下的腐殖质层的洞内,昼夜鸣叫。大多数蛙晚上出洞外鸣叫,有的在树枝或梗上鸣叫,寻拉配偶,鸣声时快时慢,无节奏,鸣叫的早几天,雌蛙不进入产卵场,鸣叫大约半个月后,雌蛙开始进入产卵场,出现抱对产卵。
蛙洞长短、大小不等,形状多样。在常年t水域的产卵场内,草丛中的洞位于草根与茎叶结处,这些地方有稀软的泥。在季节性积水的产卵场内,大多没有洞,该蛙就隐蔽于草丛中,只有在有枯枝落叶、比较潮温的地方才有洞,这些洞的周围同样有稀软的泥。
在产卵场内,当雄蛙发蛙发现雌蛙时,就爬于雌蛙的背上,前肢有力地夹住雌娃的腋窝位置。由于雄蛙比雌蛙小,后肢只能屈于雌娃的背上。在抱对时,无论怎样干扰它,雄连也不轻易松开。任凭雌蛙怎样爬动,甚至人们将雄蛙提起来,雄蛙也不会放掉。产卵时不爬动。将产卵地点的草丛扒开,使其露于外面,它也不爬动。外界使它爬动,它才爬动,一旦爬动起来,就停止产卵。产卵时伏于隐蔽物中,由于卵的不断产出,会将蛙体全部埋于卵泡内,只剩眼睛和鼻孔露于外面。产完卵后,雌蛙就离开产卵场,雄蛙也大部分离开产卵场,少部分仍留在产卵场。
在该蛙繁殖过程中,除了温度的因素外,它与降雨也有密切的关系。4、5月间,有小雨时,可见少量的蛙产卵,有大雨时,可见产卵的很多。6月间,雨季来临,下雨时间很长,产卵的驻特别多,形成一次较大的产卵高潮,产卵场内到处可见。
该蛙产出带有卵粒的胶状物质,最后形成卵泡。由于卵产于各种隐蔽物中,形成卵泡后会突出于隐蔽物外或漂浮于水面上。有的几只雌蛙同时在同一地点产卵,卵泡形成后互相接成一块,因此,卵泡的形状差异很大,有的可达几十厘米,有的在几处产了,在卵泡形成过程中,也会接成一块,这就更大。卵粒分散于泡沫中。但是如果是单独个体产卵于一处,同时又位于稀疏草丛和稀泥上或离殖质层的软泥上的卵泡,则为球形或椭圆彩。产卵数为327-397粒。
蝌蚪孵出后,先在卵泡内游动,1-3天后卵泡溶解,蝌蚪落入水底,带有较多的卵黄,很少游动,以后卵黄逐渐被吸收,蝌蚪活动性增强。刚孵化的蝌蚪为灰白色,以后色素加深,开始变态约7天后体呈绿色。这时前肢出现,完成变态后上岸,进入岸边草丛。初几天离水不远,后渐离水而去,难于找到。
蝌蚪生长发育较快,大约2.5-3个月就能完成变态。孵化期平均为12天,蝌蚪期平均为47天,变态期平均为35天。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2015年)——易危(VU)。
参考资料
Zhangixalus dugritei.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1:37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