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晋斋”为米芾的斋号,因其收藏了谢安、王羲之、王献之三位晋代名流的书法真迹而得名。崇宁三年(1104)米芾取书迹入石,惜原石遭兵火而残毁,后葛祐之据火前善本重新摹刻。曹之格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至咸淳五年(1269)依据米芾残石,及家藏的晋人名帖汇刻而成,以真迹上石者极少,多系模刻其他法帖,以曹士冕《星凤楼帖》为主。所从出之底本早已失传。该帖便成为主要依据。其父曹士冕系南宋大收藏家,所著《法帖谱系》。现藏上海图书馆的十卷本《宝晋斋法帖》是当前公认的宋拓全本。
上海图书馆藏宋拓十卷一部,1961年中华书局将上海图书馆藏本出版,为三册一函的《宋拓宝晋斋法帖》
影印本。
北宋米芾于1101年(
建中靖国元年)得到
蔡京所藏东晋谢安《八月五日帖》以后,将书房命名为“
宝晋斋”,这块斋匾随其所至而张挂。1104年(崇宁三年),米芾任无为军使。在任上他将所藏晋帖刻石置
官廨中。至南宋,刻石已残。后无为守葛祐之据拓本重刻。曹之格
通判无为,复加摹刻,并增入家藏晋帖与米帖多种,汇为十卷。因刻置米芾“宝晋斋”匾额于卷首,故名《宝晋斋法帖》,亦寓纪念米芾之意。
第一代刻本:米芾将晋王羲之《破羌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
十二月帖》三种晋帖墨迹上石。后旋遭兵火,石刻残损。
第二代刻本:葛祐之据火前拓本重刻此三帖。刻本与原先残石同置
官舍,后又毁。
第三代刻本:曹之格搜集旧石并重新摹刻,除原三石外又增加曹氏家藏的晋人
法书和米氏父子墨迹,增补为十卷,首卷拓原三帖残石。
《宝晋斋法帖》保存了米芾所藏以及所临的晋帖,尤其是王献之的《十二月帖》,使后人得以窥知清
乾隆所谓“三希”之一的小王《中秋帖》墨本原来即是米芾的节临。另外还有一些晋帖为别本所无,亦弥足珍贵。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
唐兰1962年著有《宝晋斋法帖读后记》一文,文中认为“宝晋斋帖大都翻刻星凤楼”、“宝晋斋法帖全帙的发现,仍是十分可贵的。<<星凤楼帖>>原本全帙已不可见,一般所谓星凤楼帖,也都是明代杂凑起来的翻刻本,而从这部宝晋帖里却还可以看到星凤的真面目”、“陈绎曾所谓‘今佳帖难得,学者赖此得见晋唐人仿佛二耳’,在十四世纪初期尚且如此,到现在又经过六百多年了,能看到这样接近于完整的宋刻法帖,当然是令人兴奋的。”
文学家、金石学家
唐兰著有《宝晋斋法帖读后记》一文,文中记载:“宝晋是米芾斋名,米所作的《书史》说:‘余白首收晋帖,止得谢安一帖,开元建中御府物,曾入
王涯家;右军二帖,贞观御府印;子敬一帖,有
褚遂良题印,又有丞相
王铎家印记;及有
顾恺之戴逵画净名天女、观音;遂以所居命为宝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