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羌帖
东晋王羲之著作的法帖
《破羌帖》亦称《王略帖》,是东晋王羲之著作的法帖,草书,9行,81字。桓温收复旧京洛阳是在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八月,王羲之已经辞官归隐,但他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摧破羌贼,感到由衷的喜悦,《破羌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振奋的心情。
法帖简介
【名称】破羌帖
【材质】纸本墨拓
【字数】9行,81字
《破羌帖》又称《王略帖》,因帖中第三行有《王略始及旧都》一语,故名。《宣和书谱》卷第十五著录《王略帖》帖目,即此帖。另外还有《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之称。《破羌帖》刻本见于《绛帖》、《澄清堂帖》、《宝晋斋法帖》、《二王帖》、《戏鸿堂帖》、《玉烟堂帖》。
法帖内容
释文
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①,即摧破羌贼②,贼重创,想必禽之③。王略始及旧都④,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实著,自当求之于古,真可以战,使人叹息。知仁祖小差⑤,此慰可言。适范生书如其语⑥,无异。故须后问为定,今以书示君。
注释
① 知虞帅书,桓公以至洛:虞帅,虞义兴。“桓公”,桓温,东晋将领。“书”,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作“云”。
王羲之有《虞义兴帖》:“虞义兴适送此,桓公摧寇,罔不如志,今以当平定。古人之美,不足比踪,使人叹慨,无以为喻。”内容与《破羌帖》相同,另外还有《桓公当阳帖》一帖内容以相近。②即摧破羌贼:羌贼:指姚襄羌人。354年背晋降燕,356年,姚襄进攻洛阳,东晋桓温同时亦率军北伐,向洛阳挺进,姚襄回师抵抗,大败。王羲之有“得谢范六日书,为慰。桓公威勋,当求之古,令人叹息。比当集姚襄也。”一帖。“即”,一释作“今”字。
③贼重创:“创”,《全晋文》作“命”字。
④王略始及旧都:“王略”,王法,国法。《左传·成公二年》:“兄弟甥舅,侵败王略……”杜预注:“略,经略,法度。”
知仁祖小差:“仁祖”,指谢尚,谢尚字仁祖。
⑤ 适范生书如其语:“范生”,刘涛考证为“范汪”,字玄平。王羲之《知念帖》有“亦不知范生以居职”句,《右军书记》亦有“数见范生,亦得其近书”帖文。
写作背景
《破羌帖》中言“桓公以至洛”是356年8月事,《晋书》卷八穆帝记载:“秋八月己亥,桓温及姚襄战于伊水,大败之。襄走平阳,徙其余众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执周成而归。使扬武将军毛穆之,督护陈午,辅国将军、河南太守戴施镇洛阳。”桓温初至洛,本表镇西将军谢尚都督司州诸军事,镇洛阳。因谢尚(仁祖)因病未至,才留颍川太守毛穆之等入镇洛阳。帖中既言“知仁祖小差”,则去收复洛阳未久。谢尚在356年年底因病而去司州之任,帖中未及,则《破羌帖》书写时间在356年(永和十二年)秋季,桓温尚未还朝。
桓温收复旧京洛阳,这在东晋是举国欢庆的大事。王羲之已归田里,依然关注朝政戎机,并且在与亲朋的信函中再三提及此事。
356年王羲之书《都下帖》、《丧乱帖》、《诸从帖》、《伏想清和帖》、《破羌帖》。
法帖赏评
赏析
《破羌帖》共九行八十一字,结字峻美,笔意练达,笔法人神,骨肉相宜,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向背间悟得。”《破羌帖》中的“破”、“禽”仅用两笔写出,笔画简略而形态俱存,特征明确。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都有一个“今”字,但书写不同,第一行“今”字前的一字是“洛”字,笔画较硬,故“今”字,肉较多,写得较软。而最后一行的“今”字,考虑前后两字的用笔形态,故第一笔写得较硬,以两笔完成此字。这是基于章法和字与字之间对比关系考虑的,“画省”是总体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如果每个字都平均对待笔,画极省略,势必通篇稀稀朗朗显得松散无力。《破羌帖》中的“虞”、“摧”则保留其较多的笔画以便与其他笔画少的字形成对比。“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刘熙载《艺概·书概》)。《破羌帖》许多字筋节刻画都非常精采,“贼”字第一笔画近似乎直角笔、力劲健,笔势的转换穷极变化,“求之”两字垂笔特长,连笔而书,气韵生动。“适”字为断句的最末一字,字体稍大,有横断截流之势。
评价
宋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因思苏之才《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
法帖跋赞
宋代黄诰刘泾薛绍彭等跋赞,全文录自米芾《王略帖赞》(《破羌帖跋赞》)行楷书墨迹,纵22.9厘米,横4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右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书八十一字赞。
昭回于天垂英光,跨颉历籀化大荒。烟华澹秾动彷徉,一噫万古称天章。鸾夸虬举鹄序行,洞天九九通寥阳。茫茫十二小劫长,玺完神诃命芾藏。
癸未岁太常玉堂手装。左司郎中黄诰。
隋珠荆玉烂生光,际天蟠地射八荒。嗟我一见犹激昂,而况好古真元章。不买金钗十二行,以彼易此归华阳。天公六丁气焰长,雷电取去宜深藏。职方郎中刘泾。
至人代天发幽光,手生苍华秀芜荒。万夫蛇蚓谢轩昂,断是龙被五色章。大珠自点玉著行,印跋翕受交混茫。公其敬识神理长,不畀正眼非归藏。承议郎薛绍彭。
宝晋不空来夜光,沧浪一濯聊治荒。至宝无价谁低昂,怀充押尾开元章。楷字不见褚影行,永和岁月今茫茫。传至太平随世长,金题玉蹀重珍藏。刘泾。
金十五万一色光,平生好奇非破荒。神明顿还貌昂昂,冠佩肃给系宝章。晓趋大庭动鹓行,但笑不与见者忙。北窗卷舒化日长,何必绝人洗而藏。绍彭。
晋大司马至洛阳,威略已著摧破羌。声驰江左传国光,右军笔阵争堂堂。妙用作意驱俊芒,惊鸿乍起游龙翔。仁祖无奕乌衣郎,挂名篇末流遗芳。开元散落王涯藏,联翩飞动茂密行。料简鉴赏盛有唐,传授视此真印章
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相关阅读
米芾与破羌帖
米芾在都下“以泉十万得之”,据米芾《书史》载:“王羲之《桓公破羌帖》,有‘开元’印,唐怀充跋。笔法入神,在苏之纯家。之纯卒,其家定直,久许见归。而余使西京未往,宗室仲爰力取之。且要约曰:米归,有其直。见归即还。余遂典衣以增其直,取回。仲爰已使庸工装背,剪损古跋尾参差矣,痛惜痛惜!”
米芾因收藏王羲之《破羌帖》、王献之十二月帖》、谢安八月五日帖》,遂名其书室为宝晋斋
米芾《适意帖》也叙及获《王略帖》(即《破羌帖》)事:“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帖》(旁注:右军),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芾顿首。”
陆游与破羌帖
陆游《北窗》一诗:“九陌黄尘早暮忙,幽人自爱北窗凉。清吟微变旧诗律,细字闲抄新酒方。草木扶疏春已去,琴书萧散日初长。破羌临罢榰颐久,又破铜匜半篆香。”诗中融会陶渊明诗意,描写自己吟诗、抄酒方、弹琴、临帖等闲适的村居生活,但是诗末却有意无意地写出临完《破羌帖》后出神良久的情形, 颇耐人寻味。钱仲联注释末句云:“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陶谷家所畜逸少破羌帖,……其帖云:知虞帅云:‘桓公以至洛,即摧破羌贼,贼重命,想必禽之。王略始及旧都,使人悲慨深。’……仆尝跋之云:‘是时逸少去会稽内史已岁余,方遁迹山水间,宜不复以世务经怀,而此书事叹宣武之威略,悲旧都之始平,忧国嗟时,志犹不息。……’读东观余论此篇,盖知游所以临破羌而兴感之故。”陆游临摹《破羌帖》是有深意的,他是通过王羲之写此帖时虽已遁迹山水之间,仍忧国嗟时的复杂心情,把自己“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心态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0:28
目录
概述
法帖简介
法帖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