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研究亦称“
田野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除
实验研究以外的其他所有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研究的方法总称。根据研究目的分为
探索性研究和
假设检验研究。前者致力于寻求事物或事件的本质是什么,探索变量的存在、发现其中的关系;后者致力于预测和检验已发现的变量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实地调查研究、
二手数据研究和案例研究。
研究者要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社会
生活环境,且要在其中生活很长一段时间,靠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所研究对象。
主要有:①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实地研究基本上是以描述和解释某一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为目的。它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
土著居民,也可以是现代人群。②取得进入现场的资格。实地研究者面对的往往是具有不同
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语言的人,研究者要进入他们的居住场所或团体,必须具备各种条件。其中包括:通过初步探索了解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熟悉和掌握他们的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生活规范;寻找能够帮助研究者参与当地活动的各种社会关系;准备好各种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件等。③进入现场并和当地居民建立友好关系。和当地居民建立友谊是实地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通常的办法是借助已经找到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以当地人物为媒介,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其次,要严格地遵守当地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任何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当地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言行,都有可能被视为对当地居民的冒犯。此外,要以适当的方式说明研究目的,使当地居民相信研究者从事的工作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在适当的时候向当地人提供一些生活或
医疗服务,是研究者为建立友谊、改善关系经常采用的方法。④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是
观察法和
访问法。搜集资料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做好记录。经验表明,记录时不要使被研究者察觉,以免影响他们的
正常行为;要把现场所观察到的事情客观地记录下来,不丢失任何信息。
观察者的分析意见可用一定的符号标示。⑤分析资料。常用的方法是
分类方法。分类标准可采用社会学中已有的概念,也可使用被研究者自己确立的概念,还可按照
时间顺序描述的方法来概括资料。⑥撰写研究报告。内容包括:关于研究场所的
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研究时间;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对研究对象的详细描述和分析;研究者的意见和见解。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一般应采用中立立场,在被参与团体中充当普通角色,不要卷入被参与团体内部的是非之事。
同其他
研究方法相比较,实地研究的特点有:①能搜集到
第一手资料,研究正在发生的现象或行为,以及这些现象或行为发生时的
特殊环境和气氛。②它是在一个
自然环境里研究人们的行为,较少受到
人为因素的影响。③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研究者更能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情感、
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比较准确地分析和解释他们的行为。④对于
非语言行为的研究有着特殊的作用。⑤有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纵深的考察,从而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和规律。
局限性主要有:①因参与程度较高,研究者易受同化,所获资料不免带有主观成分。②对于可能影响资料的外部因素难以控制。③难以进行
定量研究。实地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多且杂,很难系统地进行编码和分类,无法有效地综合资料,以验证同假设有关的结论。
实地研究,最早是由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
张新平教授提出来的。2007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张新平教授的力作《
教育管理实践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方式》一书,用活生生的研究案例诠释了“实地研究”这个新生概念。该书目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