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四州包括广东
惠州、广东
梅州、江西
赣州、福建
汀州。一般认为,
客家大本营是客家四州。福建
宁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 被成称为“客家祖地”;由于海外客家华侨祖籍地最多的是原
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为“客家侨都”;梅州则因其为
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区而被称为“
世界客都”;河源则被称为千年“客家古邑”;赣州则与
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关系,被称为“客家摇篮”。
简介
客家四州包括:
惠州、
梅州、
赣州、
汀州。一般认为,客家大本营是指“客家四州”,包括
惠州、
梅州、
赣州、
汀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 被成称为“客家祖地”;梅州则因其为
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区而被称为“
世界客都”;河源则被称为千年“
客家古邑”;由于海外客家华侨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为“
客家侨都”;赣州则与
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关系,被称为“
客家摇篮”。
惠州-客家侨都
惠州府是最大的客家侨乡,当之无愧列于客家四州之首;若以客家籍华侨而言,“惠州”一名在海外客家侨界,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故乡地名。包括归善(今惠州)、博罗、长宁(今新丰)、永安(今
紫金)、
河源、
连平、
龙川、
海丰、
陆丰、
和平县。惠州与河源六百万客家人的祖先,大都是元末明初建立“卫所”征兵制(按照户籍抽丁成军,又称“籍选”)、清初解除禁海令以后大批流入。
惠州不仅是客家民系的华侨文化象征之一,而且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征之一。惠州作为客家学的最初萌生地,有其历史必然性。由于客家人的扩散、聚成、繁衍,惠州文化早已成为客家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济
2013年,
惠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8.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6%,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广东省中山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0.1亿元,增长24.5%,经济总量、财政实力同步迈进广东省第五位,增幅均居珠三角首位。惠州2013年GDP居客家四州第一。
文化
据统计,惠州的客家人聚居的乡镇有63个,占全市乡镇的四分之三,客家人口占全市总人约80%多,因此,惠州和梅州、河源、韶关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地。惠州客家人中,江山代有人才出。涌现过廖仲恺、邓演达、叶挺、廖承志等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有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开埠功臣叶亚来、歌唱家叶佩英等客家英杰。惠州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情调。汉剧汉乐、
客家山歌、客家建筑艺术、
客家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语言
惠州市为
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以惠州
市区(含惠城
区、惠阳
区)惠阳口音的
客家话为主要语言。境内除了惠东有部分乡镇使用潮汕方言外,绝大部分人都使用惠州
客家方言。
梅州-世界客都
嘉应府(今
梅州)是第二大的客家侨乡,海外客家籍华侨之中祖籍嘉应州府的人数仅次于惠州府。1988年以后更改为梅州市,并管辖原来不属于嘉应州的大埔、丰顺两县。梅州辖今
梅江区、
梅县区、
兴宁市、
五华县、
丰顺县、
大埔县、
蕉岭县、
平远县共2区1市5县。海外为显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般而言同乡组织仍多沿用
嘉应旧地名。是
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国内各地客家居民多以
嘉应州(今梅州)为祖籍所在地。
经济
2013年,梅州市生产总值800.01亿元,增长11.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比广东省8.5%和全国7.7%平均水平分别高2.6和3.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71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289.57亿元,增长13.0%,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41.24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增加值345.73亿元,增长11.5%。梅州市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由2012年的21.1:36.1:42.8调整到2013年的20.6∶36.2∶43.2。
梅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2.62亿元,增长14.0%,增速在广东省排第13位,比广东省8.7%和全国9.7%平均水平分别高5.3和4.3个百分点。
文化
梅州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久远的历史形成了浓郁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素有“
华侨之乡”、“文化之乡”、“
足球之乡”美称,近年又有了“
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山歌之乡”等美誉。
文风鼎盛 自隋开科取士,梅州人即有致力此者。宋时起,参加科举人数即为全国之冠,清乾、嘉年间,读书者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嘉庆二十年,参加秀才考试者一万多人,科举考试有“五科五解”殊绩。
文艺独特 客家山歌在全国优秀民歌林中独树一帜,
广东汉剧有“南国牡丹”之誉,还有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汉调音乐、提线木偶、
五句板、
采茶戏等。
文物一流 梅州名胜古迹众多,有称为岭南四大名寺之一的
梅州灵光寺、神光寺,有被中外建筑界誉为汉民族民居五大特色建筑之一的
客家围龙屋、客家土围楼,有
黄遵宪故居、
丘逢甲故居、
叶剑英元帅故居、
梅州学宫、
三河坝烈士纪念碑等。郭沫若先生来梅州曾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赞誉。汉剧汉乐、
梅州客家山歌、客家建筑艺术、
客家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由于
客家人的扩散、聚成、繁衍,梅州客家文化早已成为
客家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语言
梅州市为
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以梅州市区(含
梅江区、
梅县区)
梅城口音的
客家话为主要语言。境内除丰顺县的汤坑、汤南、留隍、东留等4个镇约11万人使用潮汕方言外,绝大部分人都使用
梅州客家方言。
汀州-客家首府
汀州府是著名的
客家祖地,有“
客家首府”的美誉。国内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汀州府宁化县为先祖曾居处。汀州府籍华侨尤以籍贯
长汀县最多。可惜“汀州”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原来的汀州府各县,分别由
三明市和
龙岩市代管,故而以“汀州”与梅州、惠州、赣州并称
客家四州,有时空错乱之感。
赣州-客家摇篮
赣州现辖18个县(市、区)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285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人口831万,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人口和面积分别占江西省的1/5和 1/4.。
赣州与惠州一样,都是侨民外迁的那个时期,以及现实中,都一直延续的地名。然而赣州府辖下十八县之多,旅外华侨却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远在惠州府之下。
赣州府与惠州府另一相似之处是,它也不是纯客地区,并且同样以三种不同方言为主,包括本地话(老客话)、广佬话(新客话)、府城话(西南官话)。赣州府地区被誉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块热土、
客家文化的摇篮。
经济
2013年,赣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73亿元。赣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突破1万元到2013年突破两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6000元大关,达6013.94元,同比增加713.02元,增长13.45%,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创近九年来新高。
文化
赣州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就有县郡建置。唐时,赣南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到宋,赣州成为当时全国36大城市之一。
赣州文化底蕴丰厚。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自唐代至清末,赣南中进士和状元550名。1955—196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将军,赣南籍的132名。
赣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全市95%以上为客家人,与闽、粤、港、澳、台有独特的亲缘、人缘、地缘关系和长期稳定的交往。目前赣州的海外侨胞及港、澳、台胞有近十万人,其中,在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的知名人士有九百余人。
赣州创造了优秀的客家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尤其是采茶戏、东河戏、山歌、于都唢呐等流芳古今、扬誉中外。1994年赣州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