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府,梅州大部分地区在1733—1911年间称为嘉应州,清嘉庆十二年(1807)升
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年),嘉应州复名
梅州。民国3年(1914年)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
简介
清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领
程乡(今梅州市梅江区、梅县区)、
兴宁、长乐(今
五华县)、平远、镇平(今
蕉岭县)五县。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
梅州大部分地区在1733—1911年间称为嘉应州,“
嘉应”一词早已烙在梅州客家人心中,成为联络海内外
客家人的重要纽带。
嘉应州建州始末
雍正十一年(即公元1733年),寇变频仍,生灵涂炭。在呈乱局的情况下,梅州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社会在进步,人口在增加。闽西地区因“人稠地窄,米谷不敷”,
客家先民纷纷向粤东迁来,“迁界令”造成沿海人口向内地挤压,梅州如漏斗般接纳着从四面八方汇流过来的人群。谭元亨《
客都梅州》中说清初梅州人口已达百万。然频仍的寇变,使数十年的建设成就瞬间付之一炬,数千年的物质文化积累毁于一旦。加强统治力量,成立州级地方建制,迫在眉睫。
鄂弥达,满洲
正白旗人。雍正十年(1732年)代理
广东总督,两年后正式就任,是大清第20位广东总督。任上数年,兢兢业业,为世人所称道。粤东地区长期以来的动荡局面也时时牵动着他的神经。经过充分调查论证,是年7月8日,他正式推出自己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这个方案就是《酌请改设州牧移驻游击等事疏》,连同其后上报的四疏,五个奏本就构成新州论证与规划建设方案。
关于设州的必要性。他在报告中说:
惠州府管辖的兴宁、长乐二县,以及
潮州府所属的程乡、平远、镇平三县,“均离府治穷远。该管知府,既有鞭长莫及之虞。”完全有必要将这五个县从原来的地区分离出来,新组建一个州。至于州治所在地认为应首选程乡,因其很早以前就是州治所在地,况“又地处适中”。
关于治安部队的组建。他建议在潮州镇的管理下成立游击署(似今之公安局),他说:“
程乡县,地处冲要,驻防城汛,无武职大员弹压,请将潮州镇标左营游击一员,移驻新州。”人数应在原驻军221名的基础上再增派100名,“以资防守”。至于兴宁营
都司(派出所)的管理权他认为应划归到潮州这边来,“至惠州协属之兴宁,与该协相隔辽远,似难兼顾,亦应与平、镇营,俱隶潮州镇统辖。”
关于文教科考。报告对
程乡的
文风赞不绝口,他说:“程乡一县,蒙圣朝德教罩敷,文风极盛。每科乡会,中式通省,各地罕出其右。”但每年“岁科取进生员仅一十五名”,这与其文化实力很不相称。他建议改州后,要跟着将名额增加到20名,“以光文治”。
关于人事及州名。他请求
知州、学正的印信由吏部尽快铸刻。至于官员待遇,他认为“程乡县原列为中缺,今改为直隶州,辖兴、长、平、镇四县,事务殷繁,应列为要缺。”负担重压力大了,公仆们理应享受“要缺”的较高待遇。新州的名称,他建议用“嘉应”。
此名源于“嘉应桥”。话说绍兴初年,大宋南渡,面对山河破碎,金人穷追不舍,
赵构苦不堪言。忽闻梅州
孔庙生芝,《论衡》云:“士气和故生芝。”“和”对于颠沛流离中的
南宋王朝是多么珍贵,一个多么美好的预兆啊!高宗感动之余,不忘叫史官载录此事。
淳熙年间,州人为纪念此事,便将城东所建小桥命名为“嘉应”。鄂弥达用此名之良苦用心在于:愿其能给大清国带来一个
祥瑞和谐的大好局面,相信皇上也会龙颜大悦的。
这个方案是论证有力、设计严密、考虑周全、切实可行的,上级审批通过只是时间问题。
雍正十一年,广东布政司送呈的新行政区的筹组方案最终摆到了
雍正皇帝的案头上,这个勤奋的皇帝亲自审阅了报告的全部内容,3月14日他圈阅
朱批,并责成
内阁开会讨论。3月16日内阁成员奉旨依议,与会者决定批准所请,钦定州名为“嘉应”。这一天,标志着
嘉应直隶州的诞生。
经过一番准备,一场隆重的新州成立庆典在城外东校场举行。中央政府代表宣读关于批准设立新州的皇帝
圣谕。省政府的代表向首任知州王元枢颁发了委任状。现场检阅了新组建的城防部队的会操表演。随后,全体与会人员赴社稷坛祭祀社稷之神,祈祷
五谷丰登、
风调雨顺;到城隍庙祭祀城池之神,祈求地方安宁、商旅无忧;又到孔庙祭孔圣人,祈求人民幸福、文教昌盛。
离开中原故土许久的客家人终于投身到母亲河梅江的怀抱。河流历来被视作古代的“高速公路”,环视嘉应,以梅城为中心,“五属”尽通
梅江。域内四隅,顺
琴江、
宁江、
程江、
石窟河、
松源河,无论你从哪个方向出发,都可乘舟而下,一两日间直达
州城。沿着这个路线赴州城,长乐、兴宁人民免了翻山越岭赴惠州的鞍马劳顿之苦,平远、镇平和程乡人民没有了涉蓬辣险滩下潮州之虞。
嘉应州的成立,产生了一个地区,成为当时全国420多个府(
直隶州、
散州)之一,成为在广东政治版图上始终占据重要位置的地区,成为当代梅州市行政区域的雏形,成为一个人文向秀、欣欣向荣的地区。随着对嘉应州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加深,
客家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不断增强,后来丰顺、大埔两县的加盟,是这一力量作用的必然结果。
得名
“嘉应”表祥瑞,也指南方龙神
据查,“嘉应”一词,一表祥瑞,典出“休征嘉应”成语,休:美好;征:征兆;嘉:美善;应:回报。词意:吉利的征兆,美好的回报。《汉书·平帝纪赞》:“休征
嘉应,颂声并作”。二是赤龙神嘉应王尊称,《淳熙·三山志》记载,北宋朝廷册封天下龙王庙会所供奉龙王爵位,统一称呼:“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应王,黄龙神封孚惠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嘉应王传统五行位主南方。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五龙”通令全国,客家地区拜五龙会的习俗或源于此。《
宋史》载,政和六年(1116年)“梅州枯木生枝”;绍兴十六年(1146年)“梅州孔子庙生芝”。据此,按时间推算,淳熙(1174—1189 年)年间,
梅州文化公园内嘉应桥的命名,表祥瑞或龙神均有可能。
雍正皇帝对“嘉应”一词情有独钟
“嘉应”州治设置之前,梅州地区沿革大致如下:南齐设置的程乡县,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为敬州,宋开宝四年(971年)敬州改为
梅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广东潮州府。据《雍正朱批谕旨》,雍正十年三月十九日(1732年),总督鄂弥达奏升程乡为直隶州,统辖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特奏明程乡原属 “梅州”,但不敢擅自作主,“恭请皇上钦定佳名”,但雍正却移情独衷“嘉应”,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钦定为“嘉应州”,直至1911年由革命党复改为梅州。
雍正确实对“嘉应”一词情有独钟。
康熙亲征噶尔丹,雍正曾从征掌正红旗大营,正红旗的旗帜恰好是赤龙旗。因曾奉旨在河南武陟修黄河大堤,切身体念了黄河水患之害,雍正登基后马上在此动工修建了历代花钱最多、规格最高、建筑最雄伟的龙王庙———“
嘉应观”。雍正皇帝钦赐御制匾额“嘉应观”,显然是要用赤龙神嘉应王的威神力来保
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政治稳定。“嘉应观”镇守中原淮黄诸河,若再设“嘉应州”安定南方,均正合雍正“圣意”。
故此,广东最高长官鄂弥达奏升程乡为直隶州并“恭请皇上钦定佳名”,无论是属下揣摩迎合还是雍正亲拟名定名,“圣意”应是关键。何况,其时粤东潮惠两州府对梅地“鞭长莫及”,急需重设州治加强管理,也需借“赤龙神”佑民。
当时粤东出现嘉禾催生得名
嘉禾是生长奇异的禾,如双穗禾,是吉祥的征兆。《孙氏瑞应图》称:“嘉禾,五谷之长,盛德之精也”。《礼斗威仪》曰:“其政升平,则嘉谷并生”。
《雍正朱批谕旨》显示,广东
封疆大吏重视粤东的开发治理。雍正七年后,奏报粤东连年稻麦丰收,频频出现奇异嘉禾。雍正看后着实龙颜大悦, “休征嘉应”成语朱批频见,以君臣互勉,“嘉禾”是嘉应州得名的直接原因。
雍正七年三月初三日,广东布政使司
王士俊奏,皇上圣德感动天地,二三月间即系青黄不接之际,“所有粤东米价平减,二麦丰盛”。“惠潮二府种麦最多,更为茂盛”。雍正朱批:你们这些“守土之官”,果真能公正忠诚、恪守本分、勤于政事而感动上天护佑,“自当频获
嘉应也”!“嘉应”之词已特别点出。《广东通志·卷七》载,雍正八年冬十月潮州知府申报:“潮州府程乡县产
嘉禾,一茎四五穗盈亩”。
雍正十年九月初十署理广东巡抚
杨永斌奏,粤东自七月后至八月底“雨畅愈加顺时,晚稻禾更为茂盛”,出现有“一茎至二十余穗”的嘉禾。杨永斌不忘感圣恩说,这都是因为“皇上敬天勤民,重农务本”才能够有此“休征”(好征兆)。雍正朱批则谦虚勉励再鞭策一番:这全是你们臣子“忠诚任事,有以上感天和之所致”,与我无关。上天对你们的褒贬即是对我的褒贬,面对“休征”嘉应,欢喜激动之时要更加警惕。
雍正十年十一月,杨永斌再奏粤东风调雨顺,“嘉谷蕃昌,万民欢悦”,晚稻收成极好,各地米价仅“自五钱起至八钱零不等”。各县送来的瑞祥之谷“自一茎双穗以至七穗,一本自二穗以至一百二十九穗,自四五尺以及长至一丈一尺不等”。雍 正大喜,朱批:“不禁以手加额也”! 情不自禁而欢欣庆幸。因此,“嘉禾”是嘉应州得名的直接原因无疑。
《雍正朱批谕旨》显示,嘉应州州名真正启用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一月中旬。据《州志》,“雍正十一年三月十四日题,本月十六日(军机处)奉旨依议,钦定州名为‘嘉应’”。
梅州市历史沿革
《
舆地广记》(北宋)载:“梅州春秋为
七闽地,战国属越,秦属南海,汉属南越”。
南齐时期设置程乡县,五代十国南汉
乾和三年(945)即后晋开运二年,程乡升为敬州,领程乡县。这是梅州
州治设立的起始。
北宋
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
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
北宋
熙宁六年(1073)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
北宋
元丰五年(1082)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
南宋
绍兴六年(1136)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属潮州。
南宋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
广南东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
至元二十三年,复降为梅州,领程乡县,属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
元贞元年(1295),梅州隶属潮州路,
延祐五年(1318),改直隶广东道宣慰使司。
明
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
清
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
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
民国3年(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置
兴梅专区;
1950年1月26日,设置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
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县改隶
粤东行政区;
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划分为
惠阳专区、汕头专区,兴梅7县属汕头专区;
1965年7月,设立
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
梅县地区;
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之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梅县地区辖7县1市;
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由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
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
1994年6月,兴宁县
撤县设市(县级),梅州辖6县1市1区。
2013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梅州市梅县撤县设区,从此,梅县结束了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代管兴宁市(县级)共2区1市5县。
区划变化
清以前,梅州各县行政区划设置不尽相同。程乡县在唐代称乡、里。全县划分为怀仁、光德、丰顺、逢福、万安、太平等6乡。宋熙宁间改乡、里为都、保。元丰废都、保而复乡、里。元代改乡、里为都、图。宋、元代乡里、都图数多少无考。至明代改设厢、都制,附郭(即城内附城)为厢,野居(城外乡村)为都,厢、都下为图,图下为里。明初程乡设3厢9都,下辖19图、190里,置平远县时,划出义化、长田、石窟三都四图,置镇平县时划出松源之第二图,龟浆之第二图。置丰顺县时划出万安之第三图第五里(即万安都径心、环清、建桥三堡),至清乾隆,全县尚存3厢6都、13图139里。清乾隆改称保、甲、约(有的亦称社、卒、宫、村),嘉应本属(程乡县)划为36堡,下辖224个约或甲、社。
兴宁县明代分东南西北4厢,下辖171村。清代仍有4厢,但将村改为堡,共154堡。
五华县在宋熙宁四年置长乐县时,有厢、都设置,附城为厢,其外为都,厢、都再分为图,以图统乡。全县设1厢、3都(即清化、洑溪、琴江)、9图(清化3图、濮溪2图,琴江4图),下分52乡。至明隆庆三年(1569),分为南、北2厢,3都依旧,以下分10图、37乡。清末2厢3都设置依旧,但都以下改设4楼、24约,下辖496村。
大埔县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有都、社设置,置清远、滦洲2都,都以下设32社。清乾隆九年(1744)改社、甲设置,分为3社17甲,社甲为自主单元,不相统属。
平远县在明嘉靖建置初至清初,均设都、图、里,全县设4都、19图,清顺治十七年(1660)改为乡、都、堡,设2乡4都15堡,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废都、堡,改设15乡,嘉庆二十五年(1820)再改为4都、15乡、195村。
蕉岭县在明崇祯六年(1633)割程乡的龟浆二图、松源二图、平远县的石窟一图、二图置镇平县。建县后,县以下区划为乡、社制,全县设12乡、84社。清代沿用明制,乡、社数与明代同。
清代各县行政区划设置如下:
程乡县分36堡:西街、东街、西厢、东厢、水南、白土、罗衣、龙文(原名龙岗)、大立、小立、榄潭、柴黄、畲坑(今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扶贵(今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长滩、南口(今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锦屏(原名小乍)、河田、四都、瑶上、石坑(今梅州市梅县区石坑镇,原名下)、李坑、大坪(今梅州市梅县区大坪镇)、石扇(今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西阳(今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曾称四场)、丙村(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曾称锦洲)、金盘(今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雁洋(今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松口(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竹、梅屏(原名下半图)、嵩山、隆文(今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原名龙牙)、尧塘、桃源(今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松源(今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
兴宁县设东、南、西、北四厢。东厢辖35堡,南厢辖36堡,西厢辖42堡,北厢辖41堡.共154堡。
五华县设南、北二厢,清化、洑溪、琴江3都,东、南、西、北4楼,下辖496村。
大埔县在清乾隆九年(1744)设清远、滦洲二都,都以下设同仁、大麻、三河3社,兰沙、古源、百侯、白寨、岩上、源高、大产、长富、石上、在城、永兴、维新、保安、大宁、长治、永青、坪沙等17甲,社或甲以下设197村。
丰顺县在清末设丰政、蓝田、万安、清远4都,都以下设丰一、丰二、丰三、蓝九、蓝十、万三、附丰7图,图以下设38个乡、社、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