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坦岛之战
马六甲苏丹国与葡萄牙的战役
1526年,距离葡萄牙人攻占马六甲城(马六甲围城战)已经过去了15年。曾经贵为马六甲海峡控制者的默罕默德沙阿,依然在想办法夺回自己的王都。他在海峡两岸的一系列布局,正在慢慢发挥着作用。但因为缺乏外部世界的有力支持,他的布局总是会被敌人破坏。宾坦岛(民丹岛)上的据点被毁,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传统谋略
建立马六甲苏丹国的统治者,最初源于南方苏门答腊的海上强权——三佛齐王国。在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前夕,王国遭到来自爪哇岛满者伯夷势力入侵,部分王室选择出海避难。在新加坡岛经历了短暂的不如意后,一行人最终落脚西面的马六甲河口。
对于古代的南洋马来人来说,这类事情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羞愧。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谋略中,任何地方都是可以别放弃的。只要菁英阶层和人群主体都在,就可以再创出一片天地。后来的西方人就经常发现,敌对王公的都城也可能在一夜间消失。便于拆卸的木质房屋,也可以被分开搬走,换一个地方再竖立新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非常重要的城市或据点,就成为了土著王公们所无法割舍的宝地。马六甲城就是这样一个让所有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在三佛齐统治者的大力经营和明朝官方的保护支持下,马六甲本身成为了控制东西方海上要道的最佳节点。1511年,但默罕默德沙阿遭遇葡萄牙舰队的进攻时,他也没有想过要将城市整个搬走。只是因为战败来得过于迅速,让他不得不选择弃城出逃。马六甲苏丹国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核心区域。
从1512年开始,默罕默德做出了一系列夺回首都的尝试。首先是在外交上,寻求宗主国明朝的保护。但早已失去出海能力的明军水师,并不具备帮助自己小弟的实力。其次,马六甲军队在1513年也发起了一次反扑,却因为不善于打攻城战而宣告失败。最后,默罕默德只能在海峡两岸的各领地内奔走,建立一个貌似已经去中心化的战略网络。
在马六甲城所在的马来亚半岛,苏丹国首府被搬到了距离旧都不远的柔佛。那里部署的军队,可以随时南下进攻葡萄牙人的堡垒。在海峡以南的苏门答腊,默罕默德又建立了自己的大后方基地--坎帕。当地以家族发源地旧港为出海口,可以在马六甲海峡南部形成控制力量。但海峡两岸的领地,还是需要一个战略支点做连接,苏丹选了位于马六甲海峡与巽他海峡之间的宾坦岛。他不仅在一座小岛上建立了宫殿,还努力将其变为一个大兵营。就连用于招兵买马的大量钱财,也放置于岛上的府库内。
理论上,默罕默德的布局是非常精妙的。葡萄牙人从马六甲出发,沿途都可能遭到马来战船的袭击。去往马鲁古群岛的航线,变得非常危险而不稳定。马来人则在外围呈现一种封锁格局,并不担心自己的两翼领地受到打击。但宾坦岛却在实际上又成为了苏丹权势的中心,并被苦于破局的葡萄牙人所注意起来。
小岛上的大兵营
1526年,葡萄牙人决心占据位置要紧的宾坦岛。这个素以出产海盗而闻名的地方,已经逐渐被认为是马六甲苏丹的最重要领地。只有控制岛屿,葡萄牙人才能牢牢控制贸易线路,并将对手彻底截成两半。
这年10月23日,指挥官佩罗-德-马斯卡莱纳斯带着600人的葡萄牙殖民军出发。随行的还有数量更多的马来水手、仆从军和奴隶。
舰队不仅有马六甲守备队提供的船只,主力是从印度果阿赶来,显示出他们对此战的重视。其中包括了1艘早期盖伦帆船、1艘卡拉克大帆船、2艘小型卡拉克帆船、2艘卡拉维尔快速帆船。为了在岛屿附近的浅滩作战,舰队里还有1艘大型的加莱桨帆船、2艘小型加莱船、5艘小型桨帆快船、2艘特制的交通艇。马六甲本地的仆从势力,也提供了4艘大型的马来快船和5艘较小的卡鲁齐船。这样的规模,也是葡萄牙人在1521年后所罕见的大动作。
数日后,葡萄牙人抵达了宾坦岛,并直接在岛屿间的海峡处停泊。他们的目标,则位于宾坦主岛以南的另一座小岛上。但这个岛附近却有大面积的淤泥和浅滩,大型船只很容易在退潮时搁浅陷入。
但在两岛之间,还有一条可以通行的水道。葡萄牙人派出一艘小船进行了侦查。结果,他们发现水道间已经布满了守军安插的木桩,用以阻挡一切大型船只进入。但若是只用小船进攻,沿岸又有很多类似炮台的防御城寨。大量的枪炮被部署在那里,并由栅栏和土墙保护。
至于苏丹本人所在的城市,则完全是一个由号称多达30000的守军驻扎的兵营。不仅有栅栏和护城河保护,还有一座竖立于小山上的卫城宫殿。
显然,默罕默德在宾坦的防御,已经堪比过去的马六甲城。葡萄牙人若是要动用全部力量进攻,就必须解决大船如何进入水道的问题。如果派部队从岛屿其他地方登陆,也会逐渐离开舰队火力的支援范围。这对于数量较少的进攻者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因此,进攻者决定让小船负责开道,拔除所有的水底木桩。大船在后方紧紧跟随,提供必要的火力掩护。这样的做法会非常缓慢而低效,却也是最稳妥的手段。
艰难前行
抵达宾坦的次日,葡萄牙人开始了艰难的推进过程。4艘舰队里最大的帆船,打响了此战的第一炮。他们利用涨潮机会,推进到靠近海岸的地方,并用密集火力压制了守军的第一个城寨。同时,2艘加装了保护木板和小型佛郎机的交通艇,也大胆进入水道入口。他们在非常近的距离内,向着守军开火。
这样的夹攻,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马来守军的火炮,基本上是东南亚式的旧型号。具有较强战力的型号,则是这些年通过印度人传入南洋的奥斯曼二手货。葡萄牙人早就在之前的第乌、马六甲和果阿见识过它们的威力。所以用厚厚的缆绳,包裹在木制船壳的外面,有效吸收了大部分炮的攻击力。
相反,守军的城寨主要由木制栅栏和土墙构成,在持续的火力攻击下就非常脆弱。尤其是面对应付海战而设计的中远程火炮,非常容易被洞穿。整个城寨也将被交叉火力所摧毁。里面的守军是非死即伤,能跑的人都躲到了下一个城寨中去。
葡萄牙人便准将这样的事情再重复一遍。但随着潮水的退去,负责火力掩护的大船面临搁浅。好在船员们用提前准备好的支撑物,阻止了战舰陷入淤泥。等到第二天涨潮,大帆船再次获得机动能力。全军又向第二个城寨发起进攻,并用压制性火力将其摧毁。
随后,更加艰难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葡萄牙人每摧毁一个城寨,就需要动手拔除前方的众多木桩。这些木桩不仅选用了最坚固的木材,还被嵌入水底的石头插座里。葡萄牙人用小船去将套索固定在木桩上,另一头则连到人力和操作空间足够的大船。再利用自制的滑轮帮忙,将木桩子一点点拔出水底。
无论是葡萄牙士兵还是马来水手或奴隶,都需要轮番加入这个工作。他们需要花很大力气,推动船上的绞盘,再将木桩吊起。周而复始的工作,就这样持续了10天。期间,他们还再次摧毁了数个守军部署在水道边的城寨。
但从马来亚半岛赶来的援军,也已经抵达了宾坦。这支拥有2000人规模的舰队,本身就有很多赶来援助守军的兵力,还随行携带了大量的补给品。当他们出现于西面的海平面上,葡萄牙人的主要船只还在忙于拔除木桩的作业。
于是,吃水最浅的小型桨帆快船和马来船被派去抵挡。它们直接来回穿梭于岛屿西部的浅滩,引诱马来亚援军的船只进行追杀。一直到敌船进入主要战船的火力射程,开始被卡拉克和盖伦船上的火力覆盖。不少小船在中弹后失去战斗力,更多船只则调头开始逃跑。但更多马来亚船只还在不断涌向前方,并造成了更多规模的混乱。
最终,这次增援以失败而告终。有18艘船被击中后搁浅在了岛屿上,其余人选择撤退。葡萄牙人则登上被抛弃的船只,将留下的补给品也和财物都洗劫一空。
两天后,水道方向的作业也基本宣告完成。随着最后一根木桩被连根拔起,葡萄牙战舰纷纷在距离城市很近的地方下锚。一些守军在夜里会跑出来搞小动作。他们,隔断葡萄牙战舰的锚绳,希望战舰被潮水冲向岸边。但这个举动也很快被船员发现,而船队的锚也是装有铁链,不容易被人割断。
声东击西
面对葡萄牙人的步步紧逼,默罕默德决心发起一次突袭来挫败对手。他的城市中还有20艘可以使用的马来快船被武装起来,在凌晨的退潮中偷偷逼近。距离他们最近的1艘加莱桨帆船和1艘卡拉维尔快速帆船,就成为了攻击的重要目标。
大量的马来士兵在守军不注意时登上船只,迅速杀死了零星跑来的抵抗者。两艘船分布发出警报,呼叫附近船上的同伴救援。但葡萄牙大船在退潮时难以行动,而拥挤的航道又让小船被堵在其他地方,基本上赶不过来。无奈之中,加莱船的船员就只能躲入下层甲板和船杆上的桅楼,卡拉维尔船的幸存者则逃到后方的艉楼上继续抵抗。
其他船上的葡萄牙士兵,只能划着小船接近他们,并向甲板上投掷了小型的火药桶。接着,2艘准备弗朗机炮的交通艇也终于赶到,从侧面射击那些还在接近中的守军船只。面对顽强抵抗和反扑,马来人不得不放弃这次大好机会。但退潮和狭窄的水道,又限制了他们自己的后撤。结果,有13艘船在葡萄牙小艇的火力清扫下被摧毁。大量的士兵直接跳入水中,游泳跑回了城市海岸。剩余7艘得以撤回的船只,也在混乱中被打得伤痕累累。
也是在这次战斗中,一名早就想逃跑的马六甲人,抓住机会向葡萄牙人投降。他还建议进攻者不要一味地从正面硬来,可以选择绕道那座连接小道和宾坦主岛的大桥。因为小桥北侧的守军力量薄弱,所以很容易被突袭得手。
马斯卡莱纳斯听取了这个建议,并着手制定了声东击西的战术。经过一天的准备,他让船员用多余的木桶制造了一座移动的栅栏工事。第二天,就让100名葡萄牙士兵和300马六甲仆从军登陆城市以西,并携带这个工事作为屏障。大量的守军被这个动作吸引,认为这是葡萄牙人准备陆战的开始。
但在另一头,300名武装最好的葡萄牙人和100名随军奴隶,在夜里偷偷登上了北岸。为了不惊动守军,他们选择拿着武器游泳,并徒步走过水深过膝盖的浅滩。为了减轻负担,很多人将沉重的盔甲交给奴隶携带,轻装走过漆黑一片的海岸。在穿过一片芒果林后,才算度过了危险的死亡时刻。守军也有一个小的城寨,专门用于控制大桥的北部进口。但因为距离战场最远,所以疏于防备。葡萄牙人便在他们不远处停下休息,并靠吃干粮补充了体力。
天亮后,300名葡萄牙精兵开始组成纵队前进。其中不少人穿戴半身板甲,手提盾牌和长矛。他们的周围也有使用火绳枪的轻步兵掩护,身后还有忠心耿耿的奴仆担任救助。为了迅速得手,他们悄悄逼近到城寨下,将大量的火药桶丢入其中。被爆炸警醒的守军,来不及反应就又被破门而入的葡萄牙士兵冲垮。他们抛弃阵地,顺着大桥向南面的主城逃跑。进攻者则以最快速度清理了城寨,随后准备向面的岛屿进发。
此时的城市守军,还没有注意到大桥以北的骚动。葡萄牙舰队在听到桥北的爆炸后,也使用全部大炮向城市开火。前一天登陆的仰攻分队,更是在开火之余还吹响进攻号角。守军便将大量的士兵都派往西面,准备进行一场艰苦的陆战。但当北岸的逃兵陆续赶到,他们才发现自己已经上当。葡萄牙人的真正主力,则已经重振队形,在前进的号角声中走过大桥。在他们遭遇到守军主力前,就已经有很多溃兵冲入了对方的阵营。接着,面临两面夹击的马来人便开始后撤,退往苏丹本人所在的卫城据守。
葡萄牙追兵则合二为一,直接朝着小山的顶部进攻。在半路上,他们开始遇到大量重整旗鼓的马来守军。尽管武器落后,但马来人的数量优势还是具有很大威慑力。葡萄牙火枪手根本来不及对付众多目标,而重步兵方阵也有被包围的危险。作为指挥官的马斯卡莱纳斯,一把丢掉手里的盾牌,带头用长矛发起冲锋。但数量众多的马来人,还是将这次进攻也化为原地的鏖战。
到了最危急时刻,一些跟着上岸的葡萄牙水兵,开始朝马来人中间投掷火药桶。由于队形过于密集,炸药的杀伤力造成了巨大伤亡。庞大的马来大军也瞬间士气大跌,不少人开始溃退撤走。纵使自己的苏丹还在坚持战斗,也不能让大部分人继续坚持。
善后事宜
随着守军的溃败,葡萄牙人的宾坦岛之战也以胜利告终。整个战役中,他们自称仅仅损失了十多人(不包括仆从军)。但他们还是没有在当地停留多久,匮乏的人力让原本建造堡垒据守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胜利者只能带着从城里缴获的大量财产和战利品,原路返回马六甲城。临走前,他们将数千人的敌军尸体连同城市本身一起烧毁。这样也确保当地在短时间内无法被人再次利用。
至于在最后时刻逃跑的默罕默德,则在北面的马来亚半岛寻求庇护。由于宾坦岛战役的失败,他损失了大量的金钱、军队和重建起来的威望。他的儿子们已在封地形成各自势力,只等父亲的去世,便可独立成邦。
从这点来说,宾坦岛对于马六甲苏丹国的打击是不亚于1511年的都城陷落。默罕默德也就成为了马六甲苏丹国历史上的末代君主。尽管可以携城逃跑的传统还在,却架不住南洋各国越来越依仗中心的趋势。
但更让马来亚人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正在发生之中。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人,正在快速的崛起之中。在马六甲人守不住马六甲与巽他海峡后,穆斯林商船便更加依赖走南线到亚齐,再从马尔代夫横渡印度洋。远在西方的奥斯曼帝国,也出于东进的需要而开始扶持亚齐。这就让亚齐的地位和势力飙升,反过来威胁默罕默德留给子孙的领地。
最终,南洋西部地区的商业利益,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三国演义。联合奥斯曼势力的亚齐人与葡萄牙势力继续厮杀不止,而脱胎于马六甲系的柔佛苏丹国(柔佛素丹国)将被进一步放到边缘位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6 15:19
目录
概述
传统谋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