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
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词语释义
小品,指简短的戏剧表演。
基本概述
小品名称大致起源于艺术学校和演艺团体。在演艺界,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比较简单的场面或
艺术形象的单人表演或组合表演,称为小品。
小品最早是演艺界考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一般由录取单位老师现场出题,应试者当场表演。1983年在第一届央视春节联合晚会上
严顺开表演的《
阿Q的独白》,首次运用了“小品”这一表演形式。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
吃面条》使小品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1985年,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0班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卖花生仁的姑娘》,作为一个
戏剧小品被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
岳红、
高倩、
丛珊、
曹力诸明星们朴实的表演,诙谐幽默的风格赢得了观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从此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小品”。由于
春节联欢晚会的媒介,小品作为不可或缺的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其活泼、诙谐的表演形式倍受观众的喜爱。如
陈佩斯、
朱时茂的小品《
吃面》,其滑稽、幽默的形象动作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赏和认可,并直接引发了
春晚舞台上的小品表演风潮,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意义。受其影响,随后
赵丽蓉、
宋丹丹、
巩汉林、
赵本山、
范伟、
高秀敏、
黄宏、
郭达、
郭冬临等等一大批小品明星脱颖而出,小品这个新的演艺形式空前火爆,它的题材也空前丰富,小品反映
社会现象的深度、广度及其表演形式也愈趋多样化。从此小品成为文艺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独特的
文艺节目。
历史沿革
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
二人转、小戏等戏剧形式的优点。尤以
陈佩斯、
朱时茂、
严顺开、
赵丽蓉、宋丹丹、黄宏、
蔡明、
郭达、潘长江、赵本山、范伟著名。
小品特点
1、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这是小品与其它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区别。小品属于“
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
小菜”,而不是什么火锅
大烩菜。
2、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艺术。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3、雅俗共赏,题材广泛。小品反映的小题材、小事件源于基层和老百姓中间。人世冷暖、
世相百态都是小品描写的对象,都可以通过小品这种形式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在舞台上进行演出。
4、贴近生活,角度新颖,语言精练,感染力强,这是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群众才喜闻乐见,才易于接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夸张,事例典型,这是成功小品的要领。
5、针砭时弊,内含哲理。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这既是小品的本意也是
人民群众对它的进一步要求。
小品创作
1、
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找灵感。要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像黄宏、宋丹丹的小品《
超生游击队》,赵丽蓉、巩汉林的小品《
如此包装》,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小品《
卖拐》、《
卖车》等,都是在生活中发掘出的老百姓所熟知的凡人小事,通过他们活灵活现的演出,使观众捧腹大笑,回味无穷。
2、题材宜小不宜大,要“大题小做”,不要“小题大做”。切忌包罗万象,搞“高大全”,一个小品最好只反映一件事物,或者只反映一件事物的一个侧面。内涵丰富,说理充分的题材,是
电视系列片或长篇小说的事,不要混为一谈。
3、要有笑料和“包袱”,语言要生动、幽默、诙谐,不要扳着面孔说话。小品最宝贵的,是语言的生动有趣、妙语连珠。要巧妙地运用各种
修辞手法,切忌平铺直叙。有时一个“借用”语能使观众开怀大笑。如宋丹丹的“一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地下岗咧”,赵本山在说到与老伴重新和好时的“后来又涛声依旧”了,都是高超的借用语言的范例。
4、不要把小品写成相声或小戏剧,要突出小品的特点。有些小品作者用心良苦,立意也不错,总想把小品写的很有
思想性,对人有教育意义。但表演效果适得其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戏剧和小品真正区别开来。
主要类型
1、从戏剧小品容量大小,结构繁简划分,有
多幕剧、
独幕剧。
3、从戏剧
小品艺术表现形式划分,有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小品等。戏曲小品是以中国传统戏曲歌、舞、剧三位一体为特点的戏剧小品,如陈佩斯、
小香玉表演的
豫剧小品《
狗娃与黑妞》。话剧小品是以对话为主,兼有动作的一种戏剧小品。这是最走红的戏剧小品样式。如陈佩斯与朱时茂表演的《
王爷与邮差》、《主角和配角》,
严顺开等人表演的《
张三其人》,赵本山等人表演的小品《
卖拐》等。歌剧小品是以歌唱为主,兼有对话和旁白。如潘长江表演的《
过河》。
4、从戏剧小品的
艺术效果划分,主要有喜剧小品、悲剧小品和
悲喜剧小品。喜剧小品如《超生游击队》,悲喜剧小品如《芙蓉树下》,悲剧小品还不成熟,没有典型代表作品。
5、从戏剧小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划分,主要有
哑剧小品、
相声小品、电视小品、儿童小品、木偶小品。哑剧小品如《
吃鸡》,半哑剧小品《胡椒面》,相声小品如
冯巩、
牛群表演的《
点子公司》,电视小品如陈佩斯拍摄并表演的
拍电影系列、《热点访谈》系列、《
师徒乐》系列等,儿童小品如曾涛写的《妙诀》,
木偶剧小品如
黄锡钧写的《训猴》,还有神话剧小品等。
主要名家
小品演员
小品作家
艺术形式
小品这个
艺术形式是
春节联欢晚会所诞生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
陈佩斯、
朱时茂所表演的小品《
吃面条》为春晚历史上的第一个小品,从此,陈佩斯和朱时茂开创了中国小品的先河,堪称一绝。
当代小品通过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近20年的推广,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形式。
主要异同
简介
小品与相声不同,前者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后者则是中国传统艺术。小品和相声在表现形式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小品开始后演员可以随意走动但相声却不然,但是相声却可以通过语气、固定位置的
肢体语言表达笑料。
值得一提的是,
姜昆、
马季等著名演员并非小品演员而是相声演员。
冯巩同时是相声演员,于传统相声演员不同的是,冯巩所表演的相声大多为泛相相声。
不同之处
相声一般也有小品短小的特点、幽默风趣的特点,以及其它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不同点在于:相声是“
说学逗唱”,重在“说”,一般不用道具,不化装;而小品不仅用道具,要化装,而且重在“演”,通过表演取得效果。说的多演的少,容易使人视为相声;光演不说,成了
哑剧。
相同点
小品与话剧、折子戏的相同点是:
在形式上,短小,情节不复杂,都具有“戏剧”性或“喜剧”性;区别在于:在内容上,话剧、戏剧的内涵丰富,时空较长,说教成分较多,
思想性突出,有的看后给人以沉重的感觉、悲壮的感觉,甚至催人泪下。而小品则不必有较多的内涵和思想性,只要将
具体事物的“一面”表现得活灵活现即可。不少观众反映,小品不欢迎眼泪,只欢迎逗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说戏剧是
社会生活的一幅画面或镜子,小品则是一幅漫画,是一个“哈哈镜”。它的特点是用“笑”和夸张的语言反映事物、折射事物;如果说戏剧是以剧情和角色的台词直接感染人,使人们受到
正面教育的话,小品则既不属正面教育,也不属反面教育,它是用一种“启发式”的
形象思维激活人的感官,使人们从笑中受到感悟。
铁岭小品
主要成因
铁岭人发扬敢作敢为的精神,为了打出地方特色,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于1983年将铁岭曲艺团和话剧团合并为
铁岭市民间艺术团,这项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此
辽宁的戏剧和曲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多方面人才的整合为辽宁喜剧小品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有着良好的创作班底,汇聚了大量的人才。毕业于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专业的著名作曲家
逯贵导演了铁岭首部歌剧《洪湖赤卫队》,并创作了大量歌曲、
舞蹈作品以及《张志新之歌》等话剧;话剧导演
张惠中毕业于
中央戏剧学院,将专业的戏剧理念运用于
拉场戏;
舞蹈演员出身的
乔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由他导演的作品具有鲜明的
艺术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后来成为著名编剧的
张超、
崔凯创作了大量的拉场戏和小品。
赵本山、
潘长江后来调入该团,连同原有的何广顺、
李海、
李静等优秀演员,构成强大的表演团队。
戏曲演员出身的著名编导李春明以百年老戏《瞎子观灯》为基础创作了拉场戏《
大观灯》,将京剧、
评剧、相声、
二人转、
流行歌曲巧妙融合,该戏连演几百场,创造了当时全国剧场演出的最高纪录,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
李默然以及
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的演员曾专程观摩考察。从此,铁岭民间艺术团形成了编剧、作曲、导演、演员一条龙的格局,可谓阵容强大,人才济济。大量的拉场戏被创作出来,《双扣门》《双送鸭》《闹鱼塘》《麻将豆腐》都是该团创作的优秀作品。从此,具有鲜明
辽北风格的拉场戏正式形成,这时的拉场戏已不同于传统的拉场戏,因为话剧人才的加入使铁岭拉场戏在编剧、导演、作曲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专业性。
演变过程
拉场戏《1+1=?》是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张超、张惠中创作的作品,原由李海、李静表演,并曾获
过奖,后来该团借调赵本山出演男主角,受到同行和观众的认可,赵本山因此正式调入该团。1987年,
姜昆率领
中国广播说唱团到铁岭演出时,观看了赵本山和李静表演的这个拉场戏,并向
中央电视台推荐,《1+1=?》参加了当年的
央视国庆晚会。这个拉场戏时间为20分钟,晚会导演曾提出对节目进行压缩,但考虑到节目的完整性这次并未进行大幅删改。拉场戏这种表演形式时间有长有短,如演出全本《大西厢》共需三个多小时,《回杯记》要一个多小时,而晚会上的拉场戏显然在时间上受到限制。这样,在铁岭民间艺术团后来创作的晚会节目中,就尝试着去掉唱段和舞蹈以节约时间,唱词改为直接说,名称当然也改叫小品了。但创作班底几乎未变,例如编剧崔凯、张超,导演乔杰、张惠中等人就从拉场戏顺利转入小品的创作。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拉场戏作为
地方戏曲可以由不同的人来演,观众欣赏的不光是剧情和幽默,也欣赏演员的唱腔和舞蹈,所谓“歌舞演故事”;而喜剧小品则几乎无法重复演出,赵本山首演后别人很难再演,因为喜剧小品的包袱一旦抖出去之后再演就减少了“笑果”,很多喜剧小品几乎都是“一次性使用”。当然这里有一个过渡期,即拉场戏和小品曾在一段时期同时活跃在晚会的舞台上。拉场戏《驱邪》《麻将豆腐》和小品《
如此竞争》《老有少心》《办班》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作品。自从1990年小品《
相亲》在全国走红以后,电视晚会上出现的就主要是小品而非拉场戏了。但拉场戏在电视晚会以外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既有喜剧,又有悲剧,多年来在
东北地区仍然深受欢迎,有些剧目如《双送鸭》《双扣门》《摘幌》等还被改编成戏曲电视剧,并多次获奖。中央电视台《
曲苑杂坛》栏目仍经常播出拉场戏,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发展趋势
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拉场戏,但传播较广的往往都是喜剧作品,如《1+1=?》《麻将豆腐》等。拉场戏较其它
戏曲剧种更易表现现代生活,因而能较快过渡到喜剧小品这一形式。同时应看到,传统二人转走向衰落实际是伴随着戏曲、曲艺的衰落进行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拉场戏演变为小品也更符合人们的
审美心理节奏。编曲和演奏两个环节的省略使创作速度大大加快。铁岭小品保留了传统二人转的“
说口”,虽然灵魂上仍然是拉场戏,但形式上则向话剧和相声靠近。1986年12月,相声表演艺术家
李文华被评上全国相声“十大笑星”后赴长春领奖,曾在
长春宽城文化馆
剧场观看二人转演出,在欣赏了精彩的传统二人转“说口”后李文华激动地说,“二人转的说口就是相声。”他认为同样的包袱二人转演员比相声演员抖得更响,二人转演员彩装上场,又有乐队配合,比相声演员更有气势。二人转“说口”与相声的密切关系使得二人转演员对相声的借鉴得心应手。
巩汉林、
范伟、
黄宏、句号、
宋丹丹等相声、话剧人才的加盟,进一步壮大了东北喜剧小品的力量。赵本山早期表演的小品仍带有很多戏曲的特征,如《相亲》《如此竞争》背景比较简单,虚拟化特征较大,舞台较为空旷,大多只有一桌二椅。但是他后期表演的小品多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舞台布景越来越真实;《
策划》《
同桌的你》中不仅有屋子、窗户还有火炕和饭桌;《狭路相逢》中甚至把真车开上了舞台,这些都反映了编导人员
创作理念的改变。早期经常出现的一句一压韵的连环说口,在后期的小品中也逐渐减少。《
说事儿》的编剧张猛就大量借鉴了话剧和相声的创作手法,将在中央戏剧学院和
北京电影学院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小品创作,这部作品实际上在形式上已经没有多少拉场戏的痕迹了。
获奖名单
说明:1992年春晚第一次评奖
1993小品《
张三其人》(严顺开、赵玲琪、
杨新鸣)
1999小品《
昨天 今天 明天》(赵本山、宋丹丹、
崔永元)
2005小品《
功夫》(赵本山、范伟、
蔡维利、
王小虎)
2009小品《
不差钱》(赵本山、
毕福剑、
小沈阳、毛毛)
2010小品《
捐助》(赵本山、小沈阳、
王小利、于洋、
孙立荣)
2011小品《
同桌的你》(赵本山、王小利、小沈阳、李琳)
2012年 未评选
2014年小品小品《
我就这么个人》(冯巩、
曹随风、
蒋诗萌)
2015年小品《
车站奇遇》(蔡明、潘长江、
穆雪峰)
小品剧本
小品剧本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
小品艺术演出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按不同分类标准可分为搞笑小品剧本、情感小品剧本、
校园小品剧本、英语小品剧本等。
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再高潮结局”。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还会变化。小品剧本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小品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只能说完成了一半,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
小品剧本的
写作方法主要是“起承转合”四个字,起是开端,承是承载,转是悬念进入
高潮时的扭转,合是结局。
小品虽小,是一个小的故事让人去品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起承转合适合于所有剧本的创作。
小品注意事项
(一)身心放松,自信,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小品演艺。
“紧张”是最让人发挥失常的一个难点。在演艺小品的时候出现紧张状况是很正常的,如果紧张占据了你演艺的整个状态,那么它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弊病的。我们作为一名演艺者应该努力让自己克服紧张心理、恢复本能并建立起信念感。
(二)学会如何组织行动。
表演是行动的艺术,学习表演就是要学习如何组织行动。表演者在小品阶段要起码学会组织简单的行动,行动来自对
规定情境的细致分析,来自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性格的分析。严格按照行动的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去组织行动,以角色的思维、逻辑对规定情境进行充分的感受去行动,对规定情境缺乏足够的理解,没能按行动的三要素去详细分析就会出现错误的组织行动,让人不相信,这是初学者易犯的毛病。另外表演初学者还
常会犯表演结果、表演情绪的错误,如还没看到远方来的朋友就已经打起了招呼,好多演员“未卜先知”,就是因为没能按照行动的链条去行动,表演的重点是展现过程,在感觉—判断—行动这个链条中,初学者往往抛弃了感觉和判断,只奔结果,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按照行动的链条去行动,真听真看真感觉到,在头脑里进行思索判断后,由意志交给肌体去执行动作,可以适当的拉长行动的链条进行训练。
所谓双簧戏就是表演的时候不仅仅需要把自己要演艺的东西演艺出来,还要照顾对方。这样一唱一和才能把小品演艺到精彩世界里面去。小品最讲究的是一个人员的表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词、动作。所以我们要学会去唱双簧戏。演员应该牢记自己的戏在对手身上,任何时候都要按照对手的戏去行动,那些比如生气故意不理对方自己一味行动的戏其实也是给对手的反应。演员时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手身上,这才是真正的表演,这样也可以使演员不费力就背下台词和调度,这样演员之间才能真正搭上戏,实现交流。对手由于某些原因临时改戏初学者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要灵活的去应对,让观众看不出痕迹,甚至比以前效果更好,这才是合格的演员。
(四)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小品这个行业同样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吃苦练习,去交流,多上台演艺。这样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表演是实践的艺术,好多没有上过专门艺术院校的人,也能成为优秀的演员,这里固然有一个天赋的问题,但与大量的实践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