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病
白点病
小瓜虫病,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或组织后,引起组织增生和发炎,并产生大量的黏液,形成白色囊疱。病鱼反应迟钝,游于水面,不久即死。防治: 发病鱼塘,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辣椒粉210克、生姜干片100克,煎成25公斤溶液,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泼2天。每立方米水体用亚甲基蓝2克化水全池泼洒,每隔3天泼洒一次,连泼3次。
症状
小瓜虫病症状: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
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春、秋季南方初冬季均是流行季节。成熟的小瓜虫脱离鱼体后,身体分泌透明而又有弹性的胞囊,沉入水底或附着于水草及植物碎屑上,然后开始分裂。经9至10次分裂后,形成300至1000个幼虫。幼虫在15至20摄氏度时,经24小时左右,脱离胞囊,在水中游泳,并侵袭宿主。故小瓜虫是以胞囊形式繁殖和传播子代的。养殖密度大、水质差的池塘容易发生。无宿主特异性,任何鱼类都可被侵袭、发病。
流行情况
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活饵的情况下易流行,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苗种期间感染率极高,尤其在鱼种下池初期体质未恢复或因管理不当鱼体质较差时感染率极高。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鱼全死亡。
防治
发病鱼塘,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辣椒粉210克、生姜干片100克,煎成25公斤溶液,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泼2天。每立方米水体用亚甲基蓝2克化水全池泼洒,每隔3天泼洒一次,连泼3次。
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
病原体
凹口科小瓜虫属、多子小瓜虫。这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的差别。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
突发症状
观赏鱼因小瓜虫寄生而发病的病例较为普遍。鱼体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
小瓜虫的适宜水温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活饵的情况下容易流行。当水温降至10度以下或升至28℃以上时,小瓜虫就会开始死亡。但这只是针对室外水体和鱼池来说的,而对于室内水族箱和小鱼池来说,当水温高至35度时,仍会有小瓜虫病发生,所以室内水族箱和小鱼池一定要放药治疗。
防治方法
多采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用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也可用1%盐水浸泡数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一至零点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泼洒,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治疗方法
生产实践表明,我们常吃常见的干辣椒能治愈鱼类易患的小瓜虫病。小瓜虫病,也称白点病,它是由多个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及鳃部引起的一种鱼类侵袭性寄生虫病。当小瓜虫大量寄生时,鱼会变得运动失调,食欲降低,甚至因消瘦而死亡,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用干辣椒治疗鱼小瓜虫病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按照每亩每米水深用干辣椒250~500克的用量,把干辣椒放在锅内,加水煮烂后,对整个鱼池进行泼洒,每天泼洒1次,连续进行3天即可。您不妨一试,相信定能起到预期效果。
参考资料
小瓜虫病有何症状? .天津农业信息网 .2009-08-16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3 06:17
目录
概述
症状
流行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