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传,五十六卷。清·彭际清编。收于《万续藏》第一四九册。收集从后汉到清·
康熙间在家奉佛的人士(限于男性)三一二人的传记,编成
列传体裁的专传或合传五十五篇,乃是记载历代居士事迹比较完备的一部书。
基本介绍
此书的编辑,是因为过去专载
佛门人文事迹的书,像《弘明集》、《广弘明集》、《佛法金汤》、《金汤征文录》、《法喜志》等,以及兼带记载居士事迹的书,像《佛祖统纪》、《佛祖通载》、《传灯录》、《续传灯录》、《五灯会元》、《东林传》、《往生传》等所录各人言行,编者认为不是失之太繁,便是失之太略,总觉得不恰当。还有像《居士分灯录》、《
先觉宗乘》、 《居士禅灯录》等书,只是宣扬禅宗,对于其他法门也不齐全。所以编者节取了上说各书内容的若干部分,另外又引用了史、传、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编成列传,详述各人学道的经历,不局限于
一家之言,一宗一派的范围。
书本特点
本书从乾隆三十五年(1770)开始编撰,至四十年(1775)完成。
本书编列的特点,表现于三方面:
(1)关于人物,编者认为宗门中冒滥的很多,像夏竦、
吕惠卿、章忄+享这些人原不足道,就是白居易、苏轼对于佛教也是别有所长,而和宗
门无关。并指出各书所载一些禅机
因缘,并无可取。至于韩愈、
李翱、
周敦颐、欧阳修等,明明都是护儒辟佛的,不能拿偶然随喜佛法的一件事就来
牵强附会,替佛教装门面,所以采择从严。
(2)关于言论,编者认为护法的文章,要从“真知灼见”自然流露出来的才可取,无贵乎辞藻华丽。所以像
王巾的《头陀寺碑》、王勃的《释迦成道记》、柳宗元的诸沙门碑铭,只有文章而没有行解相应的都从割爱。
(3)关于行事,编者从
儒家伦理的观点,认为学佛的基础在
五戒,五戒就是儒家五常的体现,不能实行五常,就谈不到五戒。认为南北朝中的不明忠义的人,如
魏收、范晔、
沈约、江总等,不应视为佛教居士,所以一概削除。
本书内容,卷首是
汪缙写的序文,尾卷(卷五十六)载编者本人写的《知归子传》,即是编者本人的传,汪和罗是协助编者编集本传的人。本文五十五卷,每卷收列传一篇,传末均系有编者的赞,有些还附有
汪缙、
罗有高的按语。列传从后汉的
牟融、安玄等开始,迄于清·康熙时的周梦颜,共三一二人。其先后编次大致依时代顺序,但也有以人物的性质相同,汇为合传,以致在时代上不能和前后各传相连贯。其内容大概,卷一、卷二,十二人,时代为后汉、三国、
两晋。卷三至卷十一,四十六人,时代为
两晋、南北朝、隋、唐。卷十二,十二人,时代为南北朝、唐、宋、明。卷十三至卷十九,二十六人,时代为唐。卷二十至卷三十四,八十三人,时代为宋、元。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十人,时代为金、元。卷三十七至卷五十二,一一三人,时代为明。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十人,时代为明、清。
本书因对以上人物评价的差别,列传体裁分为三类,即专传、合传及附传。计列于专传的十七人,列于合传的二一九人,列于附传的七十六人。
专传是专就一人作列传一篇。编者认为(万续149·792上)“庞居士(蕴)之于宗,李长者(
通玄)之于教,刘遗民(程文)之于
净土。”造诣很深,所以各撰专传,用以表示尊崇。此外立专传的有南齐竟陵
文宣王(
萧子良)、傅大士(傅翕),梁昭明太子(
萧统)、
李纲、
赵贞吉、
张九成、王日休、袁黄等。
合传是合两人以上为一传。一篇
合传内大都是行事性质相类似,而无专传必要的人。合传略有六类:
(1)传一的
牟融、安玄等宏法扶戒、导信化疑,同为佛教初传中国时的启蒙人物。
(2)传三的张野、王乔之等同为庐山白莲社中的著名居士;传二十四的
钟离瑾等都持名念佛勤修净土。
(3)传十八的王敬初等同沐曹溪之风,究心禅道;传二十的杨大亿和
李遵勖同得临济的机用,不舍尘劳,顿明心性。
(4)传十三的
梁肃受教于
湛然,
裴休得法于宗密,都是能各宏其教的士大夫(以上三类是净土、宗、教三类人物)。
(5)传十二的江x等都能以佛法来行孝道;传三十的
宗泽和张浚都于佛法有得,能抗拒异族的侵凌。
(6)传十九的
王维、
柳宗元、白居易,传二十六的苏轼、
黄庭坚、晁补之,都是游心于佛海的文学家。
附传是附叙于他人传中,这些大概是有师友、父子、兄弟等关系,连类而叙及的。例如支谶和支亮附于支恭明传中,
戴逵附于谢敷传中,
李端愿附在
李遵勖传中,赵蒙吉附于
赵贞吉传中等。
本书乃采辑各种史料而成,对于原文大都有些删改,在各传文篇末或一段后都注明资料出处,便于复勘原书。至于史料有讹误处,常有校正。例如
(1)卷一《阙公则传》后附注出于《大唐内典录》、《念佛宝王三昧论》,并指出他书误引公则为东林社中人,今据二书改正。
(2)卷四《刘谦之传》后注,指出澄观《疏钞》以谦之为北齐人,又谓感第三王子焚身供养文殊事因而发心,但按北齐无太和年号,且
魏齐诸王子在史书列传里,也无焚身之事,今据《内典录》削去。
(3)卷十二《李观传》后注,指出此处李观和《唐书》所载字元宾者先后相悬,而《法喜志》、《金汤录》错为一人。
(4)卷十三《裴休传》后注,指出《清凉通传》载
河东节度使李诜使五台还,裴休和他论佛法,其言甚辩。但诜使五台是贞元十一年事,其时裴休年才数岁,何由与诜问答?明明是后人附会,所以削去。这些都足见编者对于资料的处理审慎和核实。
编者虽专信净土,但本书则遍载教、禅、净三方面的人物。从本书可以见到各时代居士信仰的趋向以及前后的变化,所以它在佛教史上是有参考价值的。又本书只载男性人物,其在家女子著名的信佛者的传记,编者另撰有《善女人传》一卷。(
李安)
[参考资料]陈士强《居士传采微》(摘录自《法音》杂志第五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