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紫茉莉(Oxybaphus himalaicus Edgew.)是
紫茉莉科、山紫茉莉属植物。茎斜升,长60-120厘米,圆柱形;叶片卵形或卵状心形,长5-7.5厘米,宽3.8-6.3厘米;叶柄长1.3-2.5厘米;疏松圆锥花序,具长花序梗,花单生总苞内;花被玫瑰色;雄蕊4,内藏;果实椭圆体状或卵球形。
虽然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分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有部分植物的分类存在争议,学名及拉丁名不统一,如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山紫茉莉的别称,下同)等。在《
中国植物志》和
中国自然标本馆里,喜马拉雅紫茉莉归属于山紫茉莉属,《
晶珠本草》将喜马拉雅紫茉莉归为莨菪属植物,是因为喜马拉雅紫茉莉根与莨菪根相似,但喜马拉雅紫茉莉为紫茉莉科植物,莨菪属植物是
茄科植物,因此,《晶珠本草》认为喜马拉雅紫茉莉属于莨菪属植物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在其他藏医药著作中没有明确说明这一问题,而在现代文献中许多研究者直接认同喜马拉雅紫茉莉归属于紫茉莉属,这一分歧给其他研究者带来了许多不便。
山紫茉莉
茎斜升,长60-120厘米,圆柱形,密生粘腺毛。
叶片卵形或卵状心形,长5-7.5厘米,宽3.8-6.3厘米,顶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具短缘毛;叶柄长1.3-2.5厘米。
疏松
圆锥花序,具长
花序梗,花单生总苞内;总苞钟状,长6毫米,5齿裂,密被粘腺毛;花被玫瑰色,裂片开展,具褶;
雄蕊4,内藏。
果实椭圆体状或卵球形,长8毫米,粗糙,黑色。
中华山紫茉莉(学名:Oxybaphus himalaicus var. chinensis (Heim.) D.Q.Lu),一年生草本。茎斜升或平卧,圆柱形,多分枝,长50-180厘米,疏生腺毛至近无毛。叶片卵形,长2-6厘米,宽1-5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心形或圆形,上面粗糙,下面被毛,边缘具毛或不明显小齿;叶柄长1-2厘米。花生于枝顶或叶腋,花梗细长,长2-2.5厘米,密被粘腺毛;总苞钟形,长2.5-5毫米,具5个三角形齿,外面密被粘腺毛;花被紫红色或粉红色,长6-8毫米,顶端5裂;雄蕊5,与花被近等长,花丝线形,拳卷,内弯,花药卵形,2室,纵裂;子房倒圆锥形,无毛,花柱线形,与花被等长或稍长,柱头膨大,多裂。果实椭圆体状或卵球形,长约5毫米,黑色。花果期8-10月。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云南、西藏。生于海拔700-2750(-3400)米干暖河谷的灌丛草地、河边大石缝中及石墙上。其根补益脾肾、利水,可治肾炎水肿、淋病。
《
月王药诊》仅简单记载山紫茉莉治疗肾病的功效。《
四部医典》中记载其用于治疗黄水病,在黄水症疗养一章中记载道:“黄水著骨腹泻脉泻法,五根药与硫磺药酥配,节逢黄水火灸火针治”。藏医所说的黄水病近似于中医的湿及湿热引起的疾病,黄水病可能导致荨麻疹、关节炎、内脏积黄水及内脏脓疡等。《
蓝琉璃》对其性味功效记载如下:“白花喜马拉雅紫茉莉味甘,功效治下身风寒病、治浮肿、敛黄水、破石瘤。黑花喜马拉雅紫茉莉,不可入药”。因此,山紫茉莉可用于治疗风湿、浮肿、黄水、痞瘤等疾病。《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对其性味功效有了更多的记载,还进一步详细记载了它的配伍,记述如下:“味甘、辛,性温。功能温肾,敛黄水。主要用于肾寒,病后虚弱,浮肿,黄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