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文学院起自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几度易名国文学类、国文学系和中国语文系,2001年在原中文系基础上成立山西大学文学院。2007年依托古代文学研究所成立山西大学国学院,依托方言研究中心成立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
办学历史
山西大学文学院与
山西大学同龄,是
山大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 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其前身为
山西大学堂中斋,由
晋阳书院、
令德堂书院合并而成,“登崇俊良、尊广道艺”是其最初之校训。新成立的文学院响亮地提出了两个奋斗目标:一、在省内成为文化产业开发的先锋军,为历史文化大省的建设、为山西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二、在全国,跻身“双十强”,培养一批一流教授,占领学科高地。这个时期的院址先在文瀛湖畔之
贡院,后移往侯家巷。2001年中文系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合并,成立文学院。文学院在百馀年山大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大批国内著名学者,如
黄侃、
李亮工都曾在文学院执教。一百多年来,文学院和
山西大学一样经历风雨,执着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学院的教学与学术研究获得了全新发展;改革开放后文学院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形成了以国学为基础,以应用为发展目标的“山西省文化研究与传播人才培养基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文学院各项事业获得飞速发展。文学院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形成了笃实深厚、开放活泼的总体风貌,是山西高校中文学科的标杆与旗帜。文学院下设4系2所1中心,即文学系、汉语言系、新闻系、戏剧影视系、古代文学研究所、方言研究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共有
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
广告学和
戏剧影视文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省重点学科。
成立之初
1901年成立之初,
山西大学堂中斋开设课程凡八门,曰经学、史学、三通学、本朝掌故学、舆地学、算学、词章学、时务学、西学。中斋分四科:理学、词章学、经济学、文学
1904年废除
科举后,中斋课程为:经学、英文、日文、法文、俄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博物、图画、体操等。
辛亥革命中,
中斋师生参加同盟会的会员有荣炳、荣福桐、王国祜、
景定成、
景耀月、
张起凤、齐宝玺、赵承经、
李正清、张桂书、杜曦、
石璜,
王用宾、刘绵训、
李凤翔、
谷思慎等,积极参加到了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之斗争中。
中华民国成立后,
山西大学堂改为
山西大学校,中斋取消,学制分为本科、预科,本科分法科、工科,预科分文科、理科,张籁为预科学长。
1919年,经
胡适推荐,山西大学校预科毕业生不经考试可以直接升入北京大学本科,预科国文学类学生
章廷谦、萧桂森(
萧一山)、樊振琦、彭基相、梁佩衮、田润霖等即直接转学北京大学本科。
战乱期间发展状况
1931年,遵教育部《
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原先各科改为学院,各门类改为学系,
张籁为文学院院长,李镜蓉为国文学系主任,朱启寰为英文系主任。
1932年,文学院学生
李宝森、赵石宾等与国师赵善述等共同发起组织了“抗日救国大同盟”,在“9.18”一周年,他们组织学生上街讲演,并进行了
反日示威,他们还组织了“9.18”
读书会,并以读书会的名义与
成成中学李延齢共同出版油印了刊物《学生新闻》。
1933年,“抗日
反帝大同盟”遭当局破坏,赵石宾、李宝森等学生被迫离开学校,奔北平进行革命活动。
1935年,在“12.9”运动影响下,山西大学文学院与其他学院学生共同创办了《
新文字报》、《为民族解放》等刊物,宣传反帝反
封建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当的抗日政策,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要求政府“保卫华北,惩办卖国贼!”
1936年11月,
山西大学校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文学院学生王廷弼为“民先”负责人,王廷弼还担任山西大学学联总干事、太原市“抗敌
后援会”主要负责人。
1937年8月,周恩来与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
阎锡山谈判八路军部署与协商共同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事宜,文学院学生
王廷弼、李宝森等都在其中担任部门负责工作。战地总会的成立是山西成为北方游击战争战略支点的开始,为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太原失陷后,
山西大学校文学院师生迁往运城,后因战事之紧张,遂逐渐被迫停课解散。
1939年,国立山西大学在陕西宜川
秋林镇复校上课,后迁虎啸沟。学校设有文学院,设有历史系、外国语文系,院长先为
周传儒,抗战胜利后
吴宓为文学院院长,设历史系、教育系、外文系。
1947年,文学院学生
马作楫等主编《绿洲》诗歌副刊在《山西国民日报》上创刊;
1948年1月,文学院教授
李毓珍与学生马作楫等创办有《北方》诗刊,其目的是作为地下民盟的宣传刊物,宣传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思想,后被迫停刊。8月,国立山西大学迁往北平后,文学院在
东交民巷井陉煤矿公司大楼上课办公。
1949年1月,文学院的师生在此期间,参加了北平学生迎接解放的斗争,并和
山西大学其他院系师生共同迎来了共和国的解放。5月,山西大学师生迁回北平。9月,文学院改为师范学院,设教育系、文史地系、外语系,副校长
赵宗复兼院长。本月,分别在北京太原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师范学院正取生79名,其中文史地系正取生25名,备取生3名,凡28名。11月,聘请
陈迩冬教授、
江绍原教授、刘明越教授、童德禧教授、贺凯副教授、高巴寿夫副教授、颜锡瑕副教授。12月,黄丽泉为师范学院院长兼教育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史
1951年2月,师范学院院长拟让梁园东任,报部批准,并将其文史地系分开,学院设国文(中国语文)系、历史系、教育系、外文(外国语文)系凡四系。6月,聘徐一诚国文系教授、荆策锐地理教授、郭吾真历史副教授、
吴奔星国文系教授、姚奠中国文系教授。9月,学院增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凡四系。
1952年7月,
院系调整理学院数学、生物、化学三系并入师范学院。
1953年下半年聘
常风为国文系教授。9月11日,正式解散国立
山西大学,文科全部转入师范学院,教育部文件“你校师范学院独立后定名为‘山西师范学院’”。
山西师范学院为全国三十一所
高等师范学院之一,设中国语文、历史、地理、俄语、教育、数学、生物、化学、体育等四年制和二年制系科。
1957年10月,中文系设总支,下属八个支部,教师1个,学生7个。
1961年7月,根据中共山西省委的决定:山西师范学院与新恢复的山西大学合并,名称仍为山西大学。
焦国鼐任校长,
李希曾任党委书记,合并和恢复后的
山西大学设政治、教育、中国语文、外国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凡十个系,系综合大学。学校设研究部,培养研究生,经审查考试,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班5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班专业课程有文字学、古典文学通论、由中文系主任贺凯讲授、高节文讲师分别讲授,主要教材有《汉书艺文志》。
“文革”中师生停课。
1972年,3月正式招收工农兵学院,中文系为迎接招生,成立了中文系教育革命组组长张诚斋、副组长董冰竹、魏丕一。中文系招收100名。中文系党支部书记樊子琚,张计明、郭学勤副书记。1977年停招工农兵学员,
恢复高考制度。
改革开放后
1981年,汉语言文学系设汉语言文学、新闻、图书馆三个专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山西大学首批7个学科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中文系有中国古代文学。
1983年10月,古代文学研究所成立,
姚奠中任所长。
1984年9月,山西大学夜大学首批招生,设中文、文秘专业。
198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山西大学第三批3个学科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中文系有现代汉语。
2000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名单公布,中文系在原有的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两个硕士学位点的基础上新增硕士点1个:
中国古典文献学。
2001年6月18日上午,山西大学文学院举行挂牌仪式。总支书记
张宪平主持,院长
刘毓庆讲话。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山西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室
山西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室成立于2008年6月,是在前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三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和教学研究室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其他研究人员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本研究室主要学术骨干为苏春生教授、陈春香教授、侯文宜教授、王春林副教授、王世杰副教授、尹变英博士、王炜博士、郑伟博士、秦琰博士等。本研究室旨在整合研究力量,开展学术活动,促进科研与研究生教学的协同发展。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理论与中国古代诗学。
山西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前身是山西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于2003年。中心主要负责人
姚宝瑄教授。中心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整理、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有艺术学、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等。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硕士学位7人。2004年起中心开始了对
民间说唱文学《杨家将》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等工作。2006年,山西省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说唱文学《杨家将》成功入选,位列民间文学类项目第一名。2008年民间说唱文学《杨家将》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1年,中心的前身山西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中心与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共同合作成功申请了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由于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专业成功申请了广播电视电视艺术学的硕士点。
山西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山西省广播电视总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
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山西省电影艺术家协会、
山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广泛、深入合作关系。
(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7月根据学院官网显示,文学院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0余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各类国家专项资助40余项。
(参考资料:)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7月根据学院官网显示,文学院有专职教师68人,其中高级职称36人,三晋英才奖励计划入选者20人。有多名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三晋学者、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等光荣称号。
专业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文学理论素养,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并能在新闻、文化、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交流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中国经典古籍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毕业后主要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部队、新闻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与汉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可在戏剧、电影、电视、广播艺术等文化单位从事戏剧影视编导、编剧、编辑、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及电视节目主持人工作的人才。主要课程有戏剧理论、中外戏曲史、中国戏曲史、广播语言学、中外电影史、主持人概论、导演学概论、纪录性节目创作、剧本创作、编摄录技术、戏剧影视美学、电视艺术学。毕业后在文化艺术、戏剧戏曲和影视相关领域从事创意策划、创作、研究、教学等方面工作。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7月根据学院官网显示,文学院有汉语言文学和戏剧影视文学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艺术学理论、汉语国际教育等9个硕士学位点,是中文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
(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2024年3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共同主办的2023 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评优结果揭晓,文学院文渊青年推普实践队荣获“优秀团队”称号,并受到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司和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来信表扬。
学院环境
文学院建有传媒实验室、影视观摩室、报纸编排系统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场所,总面积500平方米,有价值260万元的各种实验设备。其配置可满足本院学生和教师进行摄像、摄影、编辑、观摩等教学、实验使用。资料室使用面积为130平方米,现有图书25963册,专业杂志350种,价值58万元;影像资料350余种;并有学生书库,有图书1671册,同时每年增补300余册。古代文学研究所有专业资料室,藏书二万余种。
学院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