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惟清
高丽王朝中期大臣、文学家
崔惟清(1093年—1175年),高丽王朝中期大臣、文学家。字直哉,东州(今韩国江原道铁原郡)人,历仕高丽肃、睿、仁、毅、明宗五朝,官至宰相,并曾出使过南宋和金朝。五世孙为高丽末期名将崔莹
人物生平
崔惟清是辅佐高丽太祖的开国功臣崔俊邕的六世孙,父亲崔奭状元及第,在高丽宣宗时官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他是崔奭致仕后与安氏所生的的老来子,七岁丧父。十岁以父荫入仕,任将仕郎、军器主簿同正。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天庆二年(1112年)就以弱冠之龄中进士第,但他说:“儒者当学古入官,不学其犹面墙。”于是继续闭门读书而不入仕。天庆六年(1116年),被任命为沉经院判官,后充内侍(国王近侍,非宦官),入直翰林院,一年后迁兴威卫录事。
高丽仁宗即位后,李资谦专权,借口韩安仁(韩皦如)、文公美等大臣图谋拥戴带方公王俌,整肃了一批反对派。韩安仁的表弟郑克永是崔惟清的姐夫,遭连坐贬斥,崔惟清也失去官职。丙午年(1126年),李资谦倒台,崔惟清才被再次召入,再次充当内侍,入直翰林院,累迁司宰注簿,兼直史馆。庚戌年(1130年),自试礼实注簿、宝文阁校勘拜右正言、知制诰,此后二十年都兼带知制诰,朝廷诏诰多出其手。壬子年(1132年)出使南宋,向南宋进贡金百两、银千两、绫罗二百匹、人参五百斤,回国后赐绯衣、银鱼袋,历任右司谏、左司谏、礼部员外郎,尚州牧副使、侍御史、起居郎、东宫侍读学士等职。壬戌年(1142年,皇统二年),他因上疏言事忤逆仁宗,左迁殿中少监。不久即丁母忧,旋起复为中书舍人,后迁礼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同年十月被派到金朝谢册命,翌年回国后拜试户部侍郎,又迁礼部侍郎、左谏议大夫、同知国子等职,主持科举,录取金敦中等。同年秋外放东北面兵马副使,任满后拜吏部侍郎、枢密院左承宣,迁朝散大夫、礼宾卿、翰林学士。
高丽毅宗继位后,加崔惟清为枢密院知奏事、国子监大司成。后历任枢密院副使、翰林学士承旨、同知枢密事、知枢密院事、尚书左仆射、参知政事等职。天德二年(1150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翌年兼判兵部事,因反对任命宦官郑諴为閤门祗候,又被弹劾郑叙(崔惟清的妻舅,因结交王弟大宁侯而被流放)宴请大宁侯时用的器皿是他给的,遂左迁南京(今韩国首尔)留守使,后又外放忠州广州等地当牧使,远离朝廷十年之久。正丰四年(1159年)才被召还,任尚书右仆射,后守司空,再任中书侍郎平章事,于正丰六年(1161年)致仕。
大定十年(1170年),爆发武臣政变,此后三年,文臣多遭屠戮。唯独崔惟清以其德高望重,他本人及入仕朝廷的子孙全部幸免于难。高丽明宗又召拜他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因有人反对,转任金紫光禄大夫、守司空、集贤殿大学士、判礼部事,再次致仕。大定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175年1月19日)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谥号“淑文”(又作文淑、文肃)。
历史评价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崔惟清著有《李翰林集注》《柳文事实》《南都集》等作品。但如今都已亡佚,只有《东文选》辑录其诗文七十四篇及《补闲集》录其训子诗“家传清白无余物,只有经书万卷存。恣汝分将勤读阅,立身行道使君尊”传世。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10:5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