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黔战争是指1917年以四川省会成都为战场的军阀混战。四川是滇系军阀
唐继尧及其追随者黔系军阀
刘显世对外扩张的主要争夺对象。1916年11月
蔡锷病逝后,滇系唐继尧的对外扩张遇到了
刘存厚为首的川系军阀的反抗。原来在
护国军旗帜下的滇、川、黔三省军队互相残杀,这是西南军阀史上的第一次军阀混战。
事件背景
护国战争结束后,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国务总理
段祺瑞为了“强干弱枝”,削弱异己力量,下令“收束军队”,责成各省军事当局将以前出省作战的军队撤回原防,并着手编遣各地民军以及自护国战事发生以来新扩充的军队。段祺瑞拟就一套裁兵计划,全国陆军规定为四十师,每师一万人,另编二十个独立旅,每旅五千人,合共五十万人。此外,各省可保留一些非正规性质的警备队,但全国警备队不得超过二百营,每营五百人,合共十万人。北京政府的裁兵计划,实际上只是要裁减南方军队。南方军队当然听命于北京政府。这个裁兵计划却直接导致了川滇军阀之间发生的1917年“刘罗”之战。
蔡锷离川后,滇军将领
罗佩金、黔军将领
戴戡分别担任了四川督军和省长。1916年8月13日,北京政府发表罗佩金暂署四川督军,戴戡暂署四川省长兼军务会办。戴戡在重庆就省长职,而在成都就督军职的罗佩金不愿手握兵权的省长和他同理军务,便与川军将领
刘存厚相勾结,反对戴戡。戴戡派人到成都疏通有关方面后,才于1917年1月14日率领黔军
熊其勋一混成旅到达成都。
那时,川军已编为五个正规师。罗佩金所率进入川省的滇军编为两个师,戴戡所率进入川省的黔军编为一个混成旅。护国战争后,在川的滇、黔军不仅无意撤出四川,而且还继续增兵。滇军在川已编为
顾品珍、
赵又新两师,还以贾紫绶为四川督署卫队 团长,增设兵工厂卫厂营、造币厂卫厂队等,又在滇招募徒手士兵七千人来川。这样使入川的滇军总数达三万人左右。此外,护国军银行迁往成都,以云南大资本家
李临阳为总经理,大量发出富滇银行钞票,吸收市场的银元、黄金;又握川南盐税,先后提取数百万元。大批滇人出任各级地方官吏。例如,罗佩金对军署、省署的人事作了引人注目的更动:委
韩凤楼为四川讲武学堂校长,以
修承浩代
尹昌龄为民政厅长,以
杨宝民代
邹宪章为财政厅长,以雷飙代嵇祖祐为全省警务处长,委赵又新兼永宁道尹。川军刘存厚部曾参加护国战争,起了一定的作用,可是护国战争后,川省大权落入滇、黔外籍人士手中,因而刘存厚极为不满,埋下了川军与滇、黔军矛盾的伏线。
北京政府要各省“收束军队”,甚至有“将蜀军队遣七留三”的安排。而川省财力有限,仅1916年四川各项军费开支达一千三百万元,比“核定预算,已超越一倍有余”。川省财力很难继续供养这么多的驻川部队。于是罗佩金决定裁军,然而他的裁军计划是要把段祺瑞的“强干弱枝”改为“强滇弱川”。这是适应
唐继尧向四川扩张的需要而拟订的。1917年1月,罗佩金与由北京派来四川的检查使
王芝祥会商决定,留在四川的滇、黔军一律改编为中央军,归中央陆军部直接统辖,军费由中央负担。随后,北京政府核准在川的滇军改编为一师一旅,在川的黔军改编为一混成旅一独立团。这样,不仅滇、黔军队编为中央军,取得了驻川的合法地位,而且饷银亦优于川军,滇军每师饷银为一百二十万元,川军每师才八十万元。
段祺瑞表面上支持罗佩金的裁军计划,实际上却采取了挑拨离间的手法。罗佩金以为有了北京政府的支持,乃于1917年4月召开在川各军将领的成都会议,中心议题是缩编川军。罗佩金在会上宣布,北京同意将滇军编为一师一旅,黔军编为一旅一团,番号是国家军队,饷械由中央负担,享有国家军队的同等待遇。川军则编为地方军,三个师一个旅,番号是四川陆军暂编第某师或某旅,没有与国家军队的同等待遇。川军现有五师,先自缩编,做裁并的准备,去特科,只留步兵。
罗佩金早已担心刘存厚会反对这个裁军办法,因此在会前他就密电请段祺瑞政府将刘存厚调往北京,另行安排职务,而保荐滇军梯团长(旅长)
刘云峰继刘存厚任川军第二师师长的职务。段祺瑞回电予以核准,但调职的命令却迟迟不发,段还以参陆办事处的名义把罗佩金的秘密计划密告刘存厚,煽动刘进行反抗。密电甚至还说,罗佩金要求换的川军将领不止刘一人,企图借此进一步煽动全体川军将领进行反抗。
经过
刘罗之战
罗佩金为了杀鸡吓猴,先从实力较弱的川军第四师开刀。该师师长
陈泽霈原属滇军系统,但自调任川军师长以来,就渐渐靠拢了川军将领,与罗的关系日益疏远。罗乃下令将该师缩编为一个混成旅。陈泽霈要求缩编为一个混成旅及一个团,并要求发清欠饷,这实际上是拒绝执行缩编命令。罗佩金乃于1917年4月初第二次下达命令:“照得川省军队过多,亟应收束,前经本督统筹规划,分别办理,并于二月二十七日命令第四师师长陈泽霈将所部一师裁为步兵一旅,并按照改订四川陆军暂行编制,将所有兵额分别裁汰,统限于三月十号以前一律办竣,所有退伍给奖证书、奖章、奖状以及该师恩正各饷,均经先后核发承领在案。乃逾限日久,该师裁编事宜仍未办理完竣,实属延玩已极。裁兵关系要政,万难任令迁延,应将该师长立予撤任。该师所辖部队及一切经手事件,即日交由第七旅旅长卢师谛接管。此令。”
罗佩金下令以卢师谛接管第四师的同时,于4月15日将该师在省城部队集合在成都市区
皇城内,全部缴械,并扣押了师长陈泽霈、师参谋长周绍芝等人。该师在省城外的部队,亦被包围缴械,勒令解散。罗的做法引起了川军的不满,川军一、二、三、四、五师师长联名,以刘存厚领衔发出通电,指责罗佩金“强滇弱川,编遣不公”。双方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4月18日,
滇军一部由
德阳押送川军第四师所缴步枪一千余支、子弹十余万发来省,至成都北门外,
刘存厚下令开枪射击,将人械一并扣留。当场滇军死十余人,余均被禁闭。滇军另一部从
灌县返回成都,经过成都通惠门,刘存厚又下令开枪射击。这样就引起了在成都的川、滇军开炮互击,而双方都指责对方首起衅端。罗佩金指责刘存厚“派兵围攻军署,弹如雨下,全城震惊”;继又通电说,刘存厚部进攻军署,“纵火烧及商民数百家,全境蹂躏,川局糜烂”。刘存厚则反唇相讥,指责罗佩金迫使川军第四师缴械,“更生擒千数百人,杀于新东门等处以示威,累累陈尸,万目共睹。穷凶极恶,万古无传。川军闻之,发指皆裂。而罗氏犹以为未足,更欲斩草除根,于本月十八夜,分兵三路,一路由武备街袭击本军司令部,一向羊市街,一绕通惠门,夹击二师炮团。又有先期藏匿少城滇籍军官家内之便衣士兵,同时突起,八面围攻”。这天,成都巷战发生,炮声隆隆,杀声四起。“刘罗”成都巷战正式爆发。这是护国战争之后西南军阀之间的第一次混战。
这次战争的双方都为了争权夺利,不惜使人民群众遭到巨大的灾难。4月19日,滇军顾品珍师
王秉钧旅派兵焚烧皇城周围民房(贡院街、三街北街、皮房街、东西皇城边街、东西御河沿街、永靖街等处)声言“亮城”,防止川军利用民房伏击。皇城上滇军还发射烧夷弹,机枪步枪交织扫射,禁阻警察前往救火。一时黑烟蔽天,红焰照地,人民奔窜,哭声载道,数百家房屋顿成灰烬。刘存厚部为诿罪滇军,亦派士兵数百人伪装滇军,戴上红边军帽,伙同流氓地痞分头放火,抢劫财物。火势一直延烧到4月22日。滇军
赵又新师第二十七团团长
金汉鼎后来回忆说:“王秉钧在督署被围时,不预先通知人民迁移,就放火焚烧皇城边的民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害。其营长李正芳任意捕人,将善良男女老少也带上城墙,用武力戮死,推倒城下,真是民怨沸腾,哭声震天。”有人还称这“可谓三百年来未有之惨剧也”。滇军两旅分路猛扑刘存厚军的防线,企图占领北较场刘的军部。川军拼命阻击,白刃肉搏,双方都有严重伤亡。滇军未能按预订计划占领北较场,只得退回原地。
其时,川、滇两省议会亦互相指责。川省议会通电说,此次战役,“经红会调查,人民惨被焚杀、击毙、受伤者,约千余人。飞灾奇祸,实数百年来所罕见。窃此次肇衅之由,原因复杂。推原祸始,罗督实为厉阶。川军固当裁汰,但能开诚布公,宁有阻力?”滇省议会则通电声明,刘存厚叛攻川督,“称兵犯上,侮蔑中央,
弁髦法令,恣意捣乱,妨害国家,罪恶贯盈,令人发指”。入川的黔军则保持“中立”。
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即4月20日,经省议会、商会、英、法、日三国领事分途调停,双方停战一日。黔军开驻川、滇军防区之间,以阻止双方开炮互击。当日,北京政府电令免去罗佩金四川督军职,免去刘存厚川军第二师师长职;改任罗佩金为超威将军,刘存厚为崇威将军,饬令停止战斗,来京供职;令
戴戡暂代四川督军,
刘云峰为川军第二师师长。
4月21日,罗佩金将督军印信送交戴戡,表示愿意交卸。22日,在成都绅商和外国领事的调停下,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当晚双方又发生了战斗,互相指责对方违背条约。23日,北京政府派
王人文、张习来川查办,严令川滇两军停战。24日,大总统
黎元洪接到戴戡的密电,报告罗佩金愿意遵令卸职,但川军仍攻督署。黎元洪乃下令罢免刘存厚的崇威将军,听候查办。命令说:“兹据戴兼督电称,刘存厚于中央停止争斗之令,置若罔闻,仍攻督署等语。崇威将军刘存厚着即免职,听候查办。所有在省川、滇各军,责成该兼督严饬各该管官长即日开拔出城,分别驻扎,懔遵前令,不得再滋事端。”
其时,滇军赵又新部金汉鼎团在
简阳、
资阳间被川军所阻,无法西进支援罗佩金。罗佩金乃于4月24日率领滇军由东门退出,次日刘存厚率川军由西门退出。其后川、滇军继续互相指责,但两军在成都已脱离接触;在省城外两军虽有接触,但规模不大。总的说来,“刘罗”之战已停顿下来。罗佩金率领滇军一直退到
自流井、
富顺一带。
这次“刘罗”之战,百姓伤亡在三千人以上,财产损失达四十七万余元,房屋烧毁七百八十户,被抢劫的达一千一百九十四户。北京政府财政部曾拨款十万元、总统捐款二万元,以为救灾之用。有的记载说,这次战争,“计焚烧民舍三千余家,民死者六千余人,,财产损失达亿万以外”。
刘戴之战
戴戡控制了四川大权,黔系军阀
刘显世十分得意。戴戡所率黔军在川,得到了刘显世的全力支持。还在“刘罗”战争之际,戴戡曾与刘存厚暗中约定,待罗佩金下台后即将军务会办一职让与刘存厚。但罗佩金出走后,戴戡手握督军、省长、军务会办三颗印信,无意让出会办。刘存厚要求戴戡履约,戴却以刘尚在查办期间,俟中央查明以后当再履约为词,故意推卸。刘甚为不满,且知黔军兵力弱于滇军,仅有
熊其勋旅九营和省署组织的警卫队二团,不过七千余人,而警卫队又是临时从各县抽调来的川人,不会为戴卖命。于是,刘存厚将自己的司令部迁到成都近郊,对戴戡施加压力,并杀害戴的军需课长。戴不能忍受,决定进行报复。
1917年7月1日
张勋扶持
溥仪复辟时,曾以伪谕任命刘存厚为“四川巡抚”。刘既未拒绝,亦未接受。戴戡即于7月2日发出声讨张勋的通电,同时准备使用武力对付刘存厚。为此,他急电云南唐继尧、贵州刘显世说:“惟刘存厚得任四川巡抚,态度虽尚未明,然其乱谋久蓄,或思一逞。若果甘心附乱,亦惟有合滇军力,先予痛剿,免碍进行。”7月3日,戴戡在督署召集军事会议,请刘存厚出席,并要他对北京伪谕表明态度。刘派代表吴绍良出席会议,要求先撤去电局的检查员,然后表态。戴即以刘存厚态度暧昧为名,决定对刘用兵。
7月5日晚,“刘戴”战争爆发。当晚,熊其勋旅派团长袁光辉、胡忠相、熊其斌等,率队分路猛扑北较场的刘军军部及西较场
文殊院等地。刘存厚早有准备,并于战争爆发前一天,即7月4日,发出讨伐张勋、拥护共和的电报,在舆论上使戴戡的“讨伐叛逆”失去目标。刘存厚还就这一问题致电西南各省军政要人,希望一致行动。电报说:“诸公民国元勋,素所钦佩,艰难共济,谅有同心,况属辅车,岂忘袍泽,尚祈酌示办法,以期一致进行。”实际上,刘已做好了反击的准备。当黔军向刘存厚川军发动进攻时,刘军立即进行了反攻。黔军力弱,被迫后退,并沿
锣锅巷、玉带桥、白丝街、线香街、西顺城街一带纵火焚烧民房,直烧至古中市街、大坝巷口,以图阻止川军的追击。“黔军暴行,过于滇军,杀戮焚劫,人民转徙逃避。伤亡损失,比刘罗巷战尤巨”。
“刘戴”之战几乎是“刘罗”之战的翻版,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应负发动战争的责任。戴戡说刘存厚首先下令炮攻督署,刘存厚则说黔军首先开炮攻击城外川军;戴说刘接受巡抚伪职,刘则宣称绝无其事。双方省议会和两省国会议员,也都以畛域之见,发出内容完全相反的呼吁和控诉。川军
周道刚、
熊克武等部采取“中立”态度,准备联合川滇将领发起武装调停。退守川南的罗佩金所率滇军,按兵不动,静观势态,举棋不定。贵州督军刘显世拟派三个梯团进入四川,援助戴戡。云南督军唐继尧企图重新恢复滇军对四川的控制,组织“靖国军”,自任总司令,准备“亲督三军,誓除叛逆”,宣称“思惟北征,宜先靖蜀”。为此,云南方面从
昭通运往
叙州的军火源源不断,其数量超过了讨袁战争时期。尽管如此,退守皇城的黔军,坚持了十余日,却始终没有见到援军,伤亡颇重,粮弹匮乏,无法继续再坚持了。于是在省议会和英、法领事的调停下,戴戡交出督军、省长、会办三颗印信给省议会,表示愿意退出成都。7月13日,川军开放南门让黔军退走,但黔军惧川军有埋伏,在掠夺了南门粮食后,又退回皇城。7月17日,戴戡率黔军由南门突围而出,向华阳、
仁寿方向分路退走。7月21日,戴戡所率黔军行至仁寿县秦皇寺遭遇刘军腰击,熊其勋为川军所俘,后被斩首,黔军逃散。戴戡亦同时被川军杀害(一说自杀)。“刘戴”之战以刘存厚胜利而结束。此次川黔成都巷战,仅据红十字医院收容统计,兵士战死者三百六十四人,伤者六百六十一人;市民死者一百一十人,伤者三百一十人。
三方混战
战争虽然是
刘存厚取得了胜利,然而北京政府却任命川军第一师师长
周道刚暂代四川督军,并派北洋系的长江上游巡阅使
吴光新为四川查办使,率领北军入川;同时命令罗佩金、刘存厚两人遵照前令,迅速入京,所部军队交周道刚接收统率。到了此时,人们才看清楚,原来以
段祺瑞为首的北京政府是有意利用南方各派军阀之间的争斗,借以把四川纳入北洋军阀的势力范围。
与成都两次巷战差不多同时及其稍后,又发生了川、滇两军在川南地区的两次战斗。这是“刘罗”、“刘戴”战争的继续和发展。这两次战斗,是由于刘存厚企图乘胜直追,把滇、黔军全部赶出川境,以及
唐继尧、
刘显世不甘失败,要继续控制四川而引起的。他们为了争权夺利,不惜残民以逞。
1917年7月中旬,滇军
罗佩金奉唐继尧之命,向刘存厚部反击。罗派
韩凤楼、
刘云峰、
赵钟奇为第一、二、三路军司令,分兵三路,向成都挺进,口称援助戴戡,但故意迟滞行动,实际上是企图恢复失去的“四川督军”的宝座。刘存厚部
陈洪范、舒云衢旅与滇军相遇于青神、眉山一带。一时之间,大军云集,川、滇两军,阵地交错,城内城外,炮声震天。刘存厚部倾全力向滇军反扑,激战数日,双方死亡惨重。滇军后因赵钟奇部内部不稳,主动撤出战场,退回
资中。进攻眉山的滇军闻讯,军心动摇,加上滇军后路乐山为川军占领,滇军大为震恐,狼狈逃走。刘存厚军跟踪追击,连续占领了
青神、
仁寿、
乐山、
犍为、
井研、
荣县等地。滇军北上成都的计划遂成泡影。罗佩金也因多次战斗失利,乃由宜宾返回云南,此后在川滇军就由
顾品珍指挥。这是川滇军在川南的“青眉攻防战”。
到1917年8月底,又发生了“资内争夺战”。其时,唐继尧已派大批滇军入川,
邓泰中、
李友勋两旅与赵又新部合驻
自贡,
黄毓成、
叶荃两军与赵又新另一部共驻
泸州,顾品珍军据守
简阳、
资中、
内江、
隆昌一带。刘显世亦派黔军第一师师长
王文华率兵屯集川黔边境,伺机出击。川军方面,第一师周道刚部驻
重庆,第二师刘存厚部沿
岷江上游布防,第三师
钟体道部在
沱江东岸和
涪江下游沿线布防。川军的作战方针是,先打滇军,后打黔军。8月底,川军第二、三师进攻简阳、资阳,与滇军发生激战。顾品珍腹背受敌,先后放弃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等地,分队退往富顺、自贡。9月12日,顾品珍命金汉鼎旅三日内收复内江,滇军乃向内江急进,川军阻击,战斗相当激烈,内江的争夺几反几复,死亡枕藉。9月22日,滇军撤出内江,一路经自贡向宜宾撤退,一路经富顺向泸州撤退。资内争夺战以川军获胜而暂告结束。
此后,滇军在川南取守势。稍后,顾品珍率滇军李友勋、耿金锡两旅与入川黔军王文华部配合,分路奇袭重庆,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川军不得不从川南撤退,于是川滇黔战争演变为
四川靖国战争。
战役影响
1917年川、滇、黔两次成都巷战,从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战争所采取的手段及其客观效果等几个方面来看,是一场典型的军阀混战。
首先,关于战争的目的。发动和参与战争的三方,都是在
护国战争中膨胀起来的军事头目,他们都是为了争权夺利,扩张地盘而互相混战。以
唐继尧为代表的滇军要向四川扩张,以
刘存厚为代表的川军则希望独揽川政,再向外发展。正是在这种相互要求扩张以至独霸四川或西南的动机指使下,川、滇、黔三省军队的矛盾集中于四川省会成都,从而爆发了“刘罗”、“刘戴”两次成都巷战。尽管战争的各方都有自己参与或发动战争的“理由”,但是战争对于川、滇、黔三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违背民心的。“刘罗”、“刘戴”间的非正义之战,正是西南军事领袖们堕落为封建军阀的重要标志。这样就决定了不管是战争本身,还是各派军队,都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例如,护国战争以后,滇军在川就遭到了川省人民的强烈反对。唐继尧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滇军此时在川,“人民仇视,给养困难,土匪骚扰,交通断绝”。四川人民“一致仇视滇军,坚壁清野”,使之“粮秣无从筹备”,连“井水亦无所得食”,造成“军心散漫,毫无斗志”。稍后任唐继尧秘书长的
周钟岳也说,“此次战争,(川人)绝我粮秣,断我交通,行军之难,数倍往日。”这些话已把滇军在川的处境刻画了出来。这与不久前的护国战争期间,滇军出师川境,人民箪食壶浆以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川、滇、黔三方在战争过程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焚烧抢掠,无所不为,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灾难,成都巷战过程中,烧杀抢掠,触目惊心。随后川南战役的结果,更造成纵横千里,哀鸿遍野,四境萧条,村市丘墟的景象。据《
古宋县志》记载,川、滇、黔军阀的争夺,“焚烧各区房舍三千余家。团民与匪扑斗,战死者数百人,牵去不知踪迹者亦以百计。损失财产达数十万。劫后遗黎,已不聊生。迨大军清乡,又筹军饷、供夫役,宋人益罢敝。清乡后,疫疠大作,传染遍数区,死亡者又三千余人,全家绝灭者二百余户。益以流亡转徙,宋人殆减少大半。由是田园荒芜,荆棘丛生,人行绝迹,蓬蒿掩路。长林丰草间,时睹野兽出没噬人,死于虎豹者,又不知凡几也。遂致四境萧条,凄凉满目。”古宋乃川、滇、黔间一边远小县,非争夺中心,犹且如此,他地情况,可想而知。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第一,这是非正义的军阀之间的战争,对于战争的三方来说,都不具有正义性。第二,这是西南军阀史上的第一次军阀混战。
辛亥革命以后,省与省之间,省与中央政权之间,以至于各省内部,都发生过一些战争,然而不管是辛亥起义,北伐出师,援川援黔援藏,
二次革命,以至护国战争等,尽管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战争都具有某种合理性或正义性,至少不是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只是到了1917年西南各省之间的战乱,才出现了战争的任何一方都是非正义的军阀之间的战争。第三,可以把1917年川、滇、黔成都巷战视为西南各省军事头目堕落为封建军阀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西南军阀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李根源在评价1917年川、滇、黔战争时曾说:“川事结果如是,西南局面破矣。”所谓“破”,就是指“团结”的局面遭到破坏,分裂、割据的形成和混战局面的出现,这正是西南军阀形成的基本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