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
西晋文学家
左思(约250年—约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
人物生平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期大臣、诗人。他的祖先齐国的王族中有左、右公子,就以“左”为家族这一分支的姓。左思出生寒微,家族世代学习儒学。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
左思小时候学习钟、胡书及鼓琴,都没有学成。父亲左雍对朋友说:“思儿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刺激,勤奋学习,同时擅长道家的阴阳术。左思相貌难看,不善言辞,但是写的文章却辞藻壮丽。他也不喜欢与人来往,有空就呆在家里。
左思写《齐都赋》,写了一年才写成。再想写《三都赋》,恰逢妹妹左棻被召入宫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于是就去拜见著作郎张载,向他讨教四川的情况。于是构思十年,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左思自己认为见识不广,就要求担任秘书郎一职。等到《三都赋》写成,当时的人并未重视它。左思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张衡逊色,左思担心因为自己的地位低微会导致自己的文章被埋没,安定的皇甫谧在洛阳有很高的声誉,左思前往拜访,把《三都赋》呈给皇甫看。皇甫谧称赞赋写得好,为他的赋写了序。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起初,陆机到了洛阳,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写三都赋,就拍着手直笑,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之后,我将用它来封盖酒瓮呢。”等待左思的赋写出,陆机从心底叹服,认为自己无法超过左思,就搁笔不写了。
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部将张方进攻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死。
主要影响
《三都赋》长篇巨制,气势宏大,铺排扬厉,文辞壮丽,追摹仿效汉大赋,适应晋统治者歌舞升平的需要,体现了西晋文坛的风气。它在结构、词藻和音乐上都极具美感。结构上,《三都赋》大量运用“长隔对”,既是对全赋的整体结构有力补充,也焕发出优雅恢弘的气势,比之前只是简单运用对偶修辞的京都大赋有所突破,使得对偶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结构方式。此外,《三都赋》锤炼词藻,音律和谐,节奏鲜明,语言巧丽有致,不以繁华而损枝,不因音腴而害骨,比起一些汉赋作品,更胜一筹。
左思极度重视征信求实,在写作《三都赋》时花费十年时间大量搜集考证,“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三都赋》的面貌是崭新的,夸张神异的文学手法不断减少,提供实际知识的比重不断增加。其征实态度比起前人前作已有根本不同。
《三都赋》写成后,轰动一时,抄写的人非常多,以致洛阳的纸价也跟着上涨,成为文学史上的奇景。“洛阳纸贵”成为著名的成语典故,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左思《咏史》八首,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钟嵘《诗品》称之“左思风力”,它继承和发扬了“建安风骨”,是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南朝宋的刘勰称赞:“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把咏史作为诗题,始于班固,班固的《咏史》,仅咏一事(即缇萦救父),其特点是“檃括本传,不加藻饰”“质木无文”,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旨意。左思打破一诗一事的传统写法,将“咏史”与“咏怀”结合起来,借史抒怀,使咏史诗具备了咏史之外“托寓己意”的“寄托”基本特征,突破了叙述史实的限制,从此咏史诗为之一变。东晋以后,陶渊明“协左思风力”,继续发展咏史诗;南北朝时期,咏史诗沿着左思、陶渊明的路子继续向抒情化、故事化发展,鲍照《蜀四贤》是其中代表;咏史诗在唐朝时期发展至高峰,李白杜甫等人创作亦受其影响。
《咏史》八首还展现了建安以来文学技巧的发展,诗中使用对偶,也用辞藻,但由于剪裁得当,严格为表现内容服务,风力内充,毫无平沓冗弱。左思的诗不只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也使五言诗的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此外,左思的《娇女诗》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使用俚语,生动地描绘了两个小女孩的天真情态,后来陶渊明的《责子》诗、杜甫《北征》中的片段、李商隐的《骄儿诗》,都受到左思的影响。
历史评价
张华:“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刘勰:左思其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王夫之: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
刘大杰:在两晋偏重形式主义的年代里,只有左思一人,独标异帜,出现于当时的诗坛,实有卓尔不群的气概。他现存的作品虽不多,但大都富于讽谕寄托,具有建安、正始的风骨和传统。
家庭成员
父亲
左熹,字彦雍,太原相、弋阳太守。
妹妹
左棻,字兰芝,晋武帝贵人。
妻子
翟氏
儿子
左髦,字英髦,长子。
左聪奇,字骠卿,次子。
女儿
左芳,字惠芳,长女。
左媛,字纨素,次女。
轶事典故
洛阳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初入洛阳的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猜他写成的东西只能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的魏都赋做注,请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的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的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之区别,可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左思的《三都赋》更是造成了令政府相当头痛的“洛阳纸贵”的局面。这篇赋,耗费了左思近十年的心血,为此他专门拜访专家,又到蜀都、吴都、魏都去实地调查,继续在家里挂满纸笔,以备有灵感来时随时写下,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像一则外国小寓言说的一样:花十年时间画一幅,一天就可以卖出去,而花一天时间画一幅画,可能十年也卖不出去。左思深谙此道理,难怪此赋一经发行,风靡全国,从此,丑男作家终于一鸣惊人,扬眉吐气了!
主要作品
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隐》,收入《神奇秘谱》之中,并在解题中引录了他的两首同名诗,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认为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贯穿着隐逸思想。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相关争议
左思之表字,《晋书》作太冲,而出土的《左棻墓志》作泰冲。考当时应并无太字字形,仅有“大”字与“泰”字同音而常被作为“泰”字简写,现史书记载的“太”字应均为后世所改。两种记载并存时,当以“泰”字为正。其余诸如夏侯玄(《三国志》作太初)、周昕(《会稽典录》作大明)、郭奕(《晋书》作大业)、荀组(《晋书》作大章)皆是此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14:4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