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昔卡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下辖村
巴昔卡(Pasighat),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西岸,南与印度阿萨姆邦接壤,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出口,地理坐标28°04′N、95°20′E,海拔155米,人口24656人。
简介
巴昔卡能享有“雨都”之实,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在地球上无可复制。从地图上看,“极地天河”雅鲁藏布江杰马央宗冰川发源,由西向东在西藏高原奔腾流淌,流到东经95°左右绕过喜马拉雅山南迦巴瓦峰突然急转向南,绕出一个优美的“雅鲁藏布大拐弯”, 继而穿越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后由巴昔卡出口流出国境。只有这种特有的地形地势,才使得巴昔卡形成了一个背靠喜马拉雅山、面向孟加拉湾的巨大喇叭口,将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和丰沛的降雨尽收囊中。所以,巴昔卡终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一年6个月是雨季。年降雨量高达4495毫米,根据气象记录,最多时曾达7591毫米,为中国大陆地区降雨最多的地方。如此充沛的雨量,何止为“中国雨都”,称其为“世界雨都”也不为过。
巴昔卡属热带季风气候,4月至9月是雨季,降水占全年的88%。
巴昔卡森林茂密,四季常青,物产丰饶,各种热带植物生长茂盛,藤本植物交织缠绕,满山遍野的野芭蕉林、野柠檬林、香蕉、甘蔗、棕榈等热带植物。除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还可播种农作物,一年三熟。热带雨林中栖息着孟加拉虎犀鸟太阳鸟蟒蛇孔雀等上千种珍禽异兽,构成一幅美丽的热带风光。
巴昔卡是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底部出口,那里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年平均流量为5300立方米/秒。千百年来,伟大的雅鲁藏布江承载着辉煌的吐蕃文明从她身旁滚滚南流,流向浩瀚的印度洋。
历史沿革
巴昔卡是汉字译写的珞巴语地名,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地标为东经95°32'北纬28°06′,只可惜无论在中国地图或西藏自治区地图上都找不到“巴昔卡”这个地名。原来,令人魂牵梦绕的“中国雨都—巴昔卡”已被印度侵占了近百年。
早在清朝年间,巴昔卡的所在地—藏南还属于中国版图。在藏南地区,大清朝版图下的中国与英属殖民地的印度之间虽无国际公认的边界,至少有一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当时因国弱民穷实在无力施以控制。巴昔卡的南边就是这条传统习惯线,也是当前中国所主张的中印边境线。
巴昔卡远离祖国,英国是始作俑者。穷凶极恶的英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中叶控制了整个印度后,步步进逼力图攫取整个青藏高原,以进一步称霸世界。1888、1903年两次发动了侵略西藏的战争,并于1904年攻陷拉萨,迫使清朝政府和拉萨地方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西藏从此沦为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辛亥革命时,中国的改朝换代为英国实现其进一步分裂中国、霸占西藏的阴谋提供了机遇。
1913年10月13日,英国精心策划了所谓“中英藏三方会议”,煞有其事地商讨起子虚乌有的“中国与内外西藏划界的问题”。会议地点在印度的西姆拉,故史称“西姆拉会议”。刚成立不久的北洋政府,不仅急于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同时还企盼英国的经济援助。既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派了陈贻范这个亲英派官员以“西藏议约全权专员”的身份参加了会议。“西姆拉会议”的阴谋虽然流产,但英藏代表炮制了那条臭名昭着的“麦克马洪线”却强行将藏南的一部分划归印度。这条非法的边线,成为1962年中印边境战的祸端、中印关系的最敏感的部位。也因为这条线,迫使巴昔卡游离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巴昔卡现为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东桑朗县(East Siang)”的行政中心。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被印度人称作“阿鲁纳恰尔邦的大门”(印度在侵略巴昔卡时建立的伪政府网站)。罕见的国人游记中得知,中国人前往巴昔卡还需持“特别通行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4:24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