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
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
艺术人类学》等著作。此外还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
闲话中国人》《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读城记》和《品人录》以及《帝国的惆怅》等。
本书是
易中天先生以其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
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为基础,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渗透,帝国体制由来去向,改革派的命运沉浮,得失奥妙……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发人深思。 历史总是让人惦记,历史也从来没有走远。
这本书一共十章。我比较有兴趣的是关于
晁错的第一章。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晁错来。以前看过晁错写的《
论贵粟疏》和《论守边疏》,就深深被里面的纵横捭阖的文字所激励,从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睥睨四海的大丈夫。虽然看过不少史书,间杂有对晁错的各种评价,但是总体印象还是挺好。一直觉得这是两汉期间的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是看了《帝国的惆怅》后,有点失落,
易中天说晁错是一个“只有雄心壮志,没有大智大勇,只知一往无前,不知运筹帷幄”的错误的政治家。对照以前的印象,实在遗憾,实在惆怅。
《鸦片的战争与战争的鸦片》这一章,其实讲的不仅仅是“
鸦片战争”本身了,因为“这原本是一场‘通商战争’,而不是‘鸦片战争’”。
易中天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鸦片战争”的可怕,并不在于战争的起因是不是由于鸦片贸易,而在于为什么失败,不是败于英国人的大炮和军舰,而是败在我们国人的相互欺骗。其实,
鸦片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身体机能的欺骗,从这个意义上讲,1840年的这场战争被称为“鸦片战争”,倒是具有了双关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