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话
常熟的方言
常熟话,俗称“常熟说话”,是吴语的一种,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和北吴其他方言如苏州话上海话等相近,基本能互通。
音韵系统
声母
常熟话有33个声母
韵母
常熟话有50个韵母
声调
常熟话有8个声调:
历史文化
常熟与苏州
苏州话指的是吴县(旧时附郭县)方言,更狭义时仅指通行于苏州城区的方言,即为大家熟知的“苏白”。
历史上常熟一直归属苏州管辖(含秦汉的会稽郡吴郡以及宋代的平江府等),常熟话与苏州话的渊源尤为深厚,但差异也尤为明显。从听感上讲,常熟话可能是旧苏州府吴虞昆嘉诸县中离府城音最为疏远者。然而在词汇上,除人称代词外,常熟话与苏州话有着很高的一致性。
区划沿革
唐朝之前的常熟县并不是设在虞山镇的,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县治移至海虞城即现之虞山镇,隶于吴郡。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隶于平江路。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隶于苏州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划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两县治同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年11月,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以县城设常熟市,县、市合署办公。1951年,常熟市隶于苏南行政区苏州专区。1954年11月,常熟市升为江苏省辖市。1958年撤常熟市,仍统一为常熟县。1983年3月撤县建市,以县境设常熟市。
常熟县行政区划的三次重要调整:
1、明弘治十年(1497年)割嘉定、昆山、常熟三县置太仓州。
2、1962年,常熟划出14个公社和一个国营常阴沙农场,江阴划出9个公社,建立沙洲县,隶属苏州地区,1986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
3、昆山石牌、无锡羊尖、江阴顾山、太仓鹿河、太仓归庄、张家港(江阴)西塘市(西唐墅)等旧时皆属跨界镇,解放后划归今属地。
常熟方言
清朝分治的常熟、昭文两县以琴川为界,方塔一边为常熟县,另一边为昭文县。常熟县、昭文县也由此被称作“西乡”和“东乡”。常熟方言可分为西乡、东乡两大片。
另外,又以盐铁塘为界,盐铁塘以东北称为“高乡”,盐铁塘西南称为“低乡”。高乡地势偏高,低乡地势偏低。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低乡因为种植价值高的水稻、油菜等而远远比种植棉花等农作物的高乡来的发达。西乡包括了大部分低乡和一小部分高乡,东乡包括了绝大部分高乡和一部分低乡。彼时,东乡的女子以吃白米饭、说西乡话为荣。
定义“常熟话”
对于“常熟话”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从行政区划上来定义,常熟市范围内各地的方言都是“常熟话”。二是从人们的听感、语音的特征上来定义,将苏州口音明显的辛庄、杨园、张桥方言排除在外,而把常熟市外接近常熟话的方言包含在内,这样,常熟话的范围就不仅包括了常熟大部(除辛庄、杨园、张桥等乡镇),还包括了张家港的半数乡镇、太仓西北部(鹿河、王秀、归庄)以及昆山北部(冯桥村)、无锡东北部(羊尖、港下、东湖塘)、江阴东南部(顾山、北漍)等地,使用人口在180万左右。
临近苏州市辖区(吴县)的辛庄、杨园等乡镇偏向苏州口音。除了语调软,辛庄部分地区的第三人称甚至不说常熟典型的“渠”[gᴇ],而是同苏州市辖区的“俚”[li]。
任阳镇地处常、昆、太交界,境内语音亦不尽相同。东南地区杂有太仓语音,西南部富有昆山话韵味。旧时有移民自东台等地迁入,其口音也略有差异。
语言特点
苏州评弹音一样,常熟话保留了平翘的分别,再加上常熟话的音调与周边流行的苏州音、上海音有一定区别,人称代词也很不一样,这使得常熟话在苏沪嘉小片中较为“另类”。从听感上讲,常熟话可能是旧苏州府吴虞昆嘉诸县中离府城音最为疏远者。然而在词汇上,常熟话与苏州话有着很高的一致性(人称代词除外)。
常熟方言语音上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谈韵见系、覃韵、寒韵疑母(如“岸”)、仙韵合口日母字(如“软”)与痕韵、登韵字押韵,读[əŋ]韵母,不同于寒韵见系、桓韵帮端系字的[ɤ]韵母和桓韵见系字的[uɤ]韵母。 “含”=“痕”≠“寒”,“男”=“能”。
2、凡韵、元仙先韵帮组合口、谈寒韵端系、衔咸删山韵帮见知系开口字读[æ]韵母,其中知系字声母平舌。删山韵见系合口字读[uæ]韵母。
3、添韵泥母字(如“念”)读[iæ]韵母。严盐添韵帮端见系(除泥母)、元仙先韵帮端见系开口、元仙先韵端系合口字读[ie]韵母。元仙先韵见系合口字读[iɤ]韵母。严盐添元仙先韵知系(除合口日母)字读[ɤ]韵母(东部为[ᴇ])。
4、江韵(除见系文读)字读[ɒ̃]韵母,其中知系字声母翘舌。江韵见系字文读音读[iɒ̃]韵母(归入阳韵见系合口字)。
5、唐韵帮端系、唐韵见系开口、阳韵帮系字读[ɒ̃]韵母。唐韵见系合口字读[uɒ̃]韵母。阳韵知组(除娘母)字读[ã]韵母,声母翘舌。阳韵章组(除日母)字白读音读[ɒ̃]韵母,声母平舌,文读音则与知组同。阳韵庄组读[ɒ̃]韵母,声母翘舌。阳韵端系及娘日母、阳韵见系开口字读[iã]韵母。阳韵见系合口字文读音读[uɒ̃]韵母,白读音读[iɒ̃]韵母(如“旺”)。“张”[tʂã]≠“庄”[tʂɒ̃]“≠章”[tsɒ̃]=“脏”[tsɒ̃]≠“睁”[tsã]≠“蒸”[tʂəŋ]。
6、蒸真谆臻侵韵知系(除日母白读)字读[əŋ]韵母,知章组字声母读翘舌,庄组字声母读平舌。蒸真谆臻侵韵日母字读[iŋ]韵母。登韵帮端见系、蒸韵精组、痕韵见系、魂韵帮端系、文韵帮系字读[əŋ]韵母(“朋”“鹏”两个登韵字读[ã]韵母除外)。魂韵见系字读[uəŋ]韵母。真欣侵韵端见系开口、蒸韵帮见系及来母字读[iŋ]韵母。真文韵见系合口字读[ioŋ]韵母。“熏”=“兄”。
7、灰韵帮端知系字读[ᴇ]韵母,其中知系字声母平舌。灰韵见系字读[uᴇ]韵母。尤韵端见系及明母字读[iɯ]韵母。尤韵知章组字读[ɯ]韵母,声母翘舌。尤韵庄组字读[ᴇ]韵母,声母平舌。侯韵、尤韵帮并母字读[ᴇ]韵母,与灰韵字押韵。“豆”=“队”。
8、模麻戈歌韵字的分异如下:
① 见系(除疑母)字中:模韵、麻韵字读[u]韵母,戈韵、歌韵字读[ɯ]韵母。“湖”=“华”≠“和”=“河”。
② 疑母字中:模麻戈歌韵字都读[ɯ]韵母。“梧”=“鹅”。
③ 端系字中:模韵、戈韵、歌韵字读[ɯ]韵母,麻韵字读[iɑ]韵母。“卢”=“螺”=“罗”。
④ 帮系字中:戈韵、虞韵、麻韵字读[u]韵母。
⑤ 知系字中:麻韵字白读音读[u]韵母(有些资料记为[o]),声母平舌,但“扯”读[ɑ]韵母,声母翘舌;麻韵知庄组二等字文读音读[ɑ]韵母,声母平舌;麻韵章组字文读音读[ɤ]韵母(东部为[ᴇ]),声母翘舌。
9、鱼虞韵见系及娘母字读[y]韵母(有些地方、有些字为[i])。“渠”“去”“锯”“鱼”“许”“虚”“居”“裾”八个鱼韵字白读音读[ᴇ]韵母。鱼虞韵端系字读[i]韵母。鱼虞韵知章组(除娘母)字读[ʮ]韵母,声母翘舌。鱼虞韵庄组字读[ɯ]韵母,声母平舌。
10、上述为中部地区的语音特征。中部读翘舌音声母的字,在南部读平舌音声母。中部读翘舌音声母且非[əŋ][əʔ]韵母的字,在北部读舌面音声母,韵母也相应地多一个[i]介音。中部读[ʮ]韵母的字,在北部读[i]韵母,在南部读[ɿ]韵母。需注意的是,中部读翘舌音且韵母为[əŋ]或[əʔ]的字,在北部亦读翘舌音,韵母亦相同。
内部差别
相对于周边的无锡、江阴、张家港等县市方言内部差异之大,总体上常熟话内部统一性较强。
1、主要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片。东片“扇”与“扣”押韵,西片“扇”与“看”押韵。大体上看,第三人称“渠”,在西片及东片的周行、王市地区读[gᴇ],而在东片(除周行、王市)读[ɦᴇ](同“猴”音)。
2、也可分为南北中三大片。北片的特点是将“猪”、“张”等字读作“鸡”、“姜”等。南片(横泾、唐市)有不分平翘的现象。
综合以上两项特征,常熟话主要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片,也可分为南北中三大片,大体分割成六片。再根据其他一些特征,分割成九片。
3、谢桥、福山、大义地区,效摄三四等字的韵母,逢帮系、端系读[iɤ](如“表”“笑”“小”“鸟”),逢知系、见系读[iɔ]。其他片区,效摄三四等字的韵母,不论逢什么声母都读[iɔ]或[ɔ]。
4、冶塘、王庄、羊尖、港下、东湖塘、任阳地区,罕有甚至没有[dʐ][dz]两声母,故而陈[ʐəŋ]=辰[ʐəŋ]。其他片区陈[dʐəŋ]≠辰[ʐəŋ]。
5、城区有撮口呼韵母[y]。周边有的地区有撮口呼韵母[y],有的地区已并入[i],故“语”、“区”等字读作“拟”、“欺”等。这一特征在地理分布上没有明显特征。
语言传承
在常熟,老中青三代的常熟话水平有很大不同。例如读书面上的文字时,老年人能很自然地读出来,而青年人会愣一下才能读出,有时候甚至读错。比如姓氏“吕”,在常熟话中和“李”同音,可是好多年轻人都会发成近于普通话的音。吴,在常熟话中有念“洪”的一种白读音,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
常熟市民要更加关注母语的传承。使用普通话和常熟话并不矛盾。热爱、使用方言是传承本土文化的途径,应该以开放积极的态度对待方言。特别是知道了它是一个这么古老、这么优雅的语言,常熟人更应该为之骄傲,好好使用。
参考资料
苏州地方志-数字地情库.张桥镇志·方言.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4 22:16
目录
概述
音韵系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