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鼓堂”是流传于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民间古傩祭祀舞蹈。是
苗族巫师在主持苗族最重大的祭祀祖先大王神仪式“庆鼓堂”时表演的娱神乐人的巫傩舞。是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的苗族先民世世代代传播传承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形式。
概括
地处湘西南边陲的
城步苗族自治县,自古被称为“南楚极边”“三苗古国”的“
五溪蛮地”。 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滋生和留存了苗族古傩舞“庆鼓堂”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流行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乡
卡田村、以及
绥宁县一带苗族地区的祭祖典仪。在每年九月秋收后,寅日或卯日举行。祭祀以自然寨为单位,以寨头为首,将准备的
甜酒、糯粑抬进庙里,各户凑钱买肥猪一头,当场宰杀供奉。供品摆好后,巫师作法请祖先,从当地传说的第一个开发始祖起,一直请到族中最近的亡人。然后巫师进行演唱,追述祖先如何开拓这个地方。祭祀完毕,大家共食甜酒、粑粑和煮熟的猪杂猪血,猪肉则分给各户带回去。这一天,全寨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吹
芦笙,跳舞对歌,直至深夜。
城步苗族古傩舞“庆鼓堂”主要由舞太阳、古歌舞嘎茫莽嘎、跳月传花、摇鬼版、社公踩田、谢傩送子等六个舞蹈章节构成。自古以来,苗族“庆鼓堂”以其神奇诡谲的傩祭形式,原始粗犷的舞蹈动作,古朴生动的舞蹈语汇,娱神乐人的社会功能,集傩祭巫舞、民俗俚语于一体,演义苗族史诗般的英雄传说和迁涉历史,记叙苗族人们的聪明才智与创造精神,为世世代代的苗族后人再现了本民族先民的生活场景和传统习俗。
起源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政权摇摇欲坠,政局不安,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卡田村世居的罗氏族人惧怕再次蒙受颠沛流离之苦,万般无奈,只得求助于神,于阳春二月进庙堂立盟许愿,请求五谷大王、
城隍佛主等神灵,保佑团坊安泰、五谷丰登。心诚则灵,秋后果然大获丰收,于是择定十月初十,各房人丁齐聚庙堂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庆祝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在那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卡田罗氏祖辈先后接纳肖、马、唐等其它姓氏的民族同胞一起在卡田居住,开发生产,安居乐业,共同举办“庆鼓堂”巫傩活动,使“庆鼓堂”成为村寨和睦、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平台。随后,这种仪式逐渐固定下来,取名《庆鼓堂》(苗语称“庆古坨”),每两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小庆一天一夜,大庆三天三夜。《庆鼓堂》作为城步苗族古老的
农耕文化祭祀表演节目传承了下来,并申报成为
邵阳市和城步苗族自治县的非遗保护项目。
历史及发展史
城步的庆鼓堂这一民间祭祀和文艺活动始于
元代,盛行于明清。
1952年,县人民政府在卡田村设立白毛坪区
公所,委派南下干部袁立南同志担任区委书记。为庆祝卡田解放后的丰收年景,袁书记安排卡田村举办一场庆鼓堂活动。这次傩祭活动按照“大庆”的规模搞了三天三夜,获得圆满成功。
“
破四旧、立四新”活动,把“庆鼓堂”当作“四旧”扫除了,鼓堂楼被拆除,砖瓦被挑到白毛坪修学校去了。
1984年,国家民委及省市县民委和文化局领导,前来卡田调研大型傩戏庆鼓堂文化,省民委的领导对时任卡田村支部书记罗世毅同志说,改革开放了,可以恢复古艺庆鼓堂了。
1996年,县人民政府决定隆重庆祝城步苗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要筹备一台大型文艺晚会,上一批民族文化节目,县文化局领导来到卡田村,要求恢复筹办庆鼓堂节目。
2011年,白毛坪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文化强乡”的发展战略,卡田村支两委决定深入发掘传承庆鼓堂文化。
2011年11月30日,参加了城步苗族自治县成立5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
2021年11月14日,城步白毛坪镇卡田村举办庆鼓堂文化传习中心挂牌暨
苗年庆典演出活动。
仪式流程
傩戏全场分为许愿和还愿两个部分。许愿定于农历二月初二日。当日子时,由当届头家为主去鼓堂庙福主神位面前许愿,并将许愿纸塞在福主神位背后。还愿定为秋后的第一个寅日或卯日,确定为农历十月初十日举行。傩祭仪式分为小庆和大庆。
小庆,又称平祭,只搞一天一夜。当日白天,由首士率众人带上祭祀物品去鼓堂庙里还愿。晚上举行请神敬神仪式,打鼓开锣,唱《还愿歌》。第二天早晨,由掌坛师念完《敬神词》、《辞神词》。唱完《辞神词》,推选出下年度祭庆活动的首士,打完保卦(胜卦),收拾好道具,打扫完场地后,将剩余柴火和杂物在场坪焚烧,称为“烟火冲庙”,之后大家带好东西,打起喜锣回家。
大庆,又称徒祭,时间三天三夜,活动分为“请神”、“庆神”、“送神”三个阶段,时间为农历十月初八、初九、初十共三日。
准备工作
庆鼓堂活动开始前,由两位
会首召集各团
坛主、首士商议祭庆活动的有关事宜,再由坛主通知所属各户打一个2斤糯米的大糍粑和12个3两糯米的小
糍粑,每户交
大米3斤,
米酒2斤,
腊肉3块,每12户人家献肥猪一头。整个筹备工作由当届会首负责,如安排执事人员、设计活动规模和规章制度,布置活动场地,排练庆祝活动等等。同时,他们还要协同掌坛师、各坛主收取祭祀物品,酿制甜酒烧酒,打好豆腐,收集
柴火及
香烛、
纸钱、
爆竹、
果品等祭供物品。所收物品全部交与掌簿师(即总管)登记上帐,张榜公布,并退还每户小粑粑两个,以表示叨搭祖先和神灵保佑人丁清泰,生产丰收,幸福美满。
庆鼓堂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头家两名,庙师1名,迷魂师1名,长鼓师1名,打锣师1名,芦笙师1名,调乐师8名(其中吹号师1名,头歌师1名,散歌师4名,桠歌师2名),掌簿师1名,团主8名,共约70人。庆祝活动所需法服、法器、道具包括头扎、法医、牌带、五谷大王挂图1幅、麒麟挂图1幅、社公、社母、放虫郎君、收虫玉女圣像4块,风调雨顺供牌4块,凉伞1把,旗帜两面,其他如锣、鼓、钹、铃、卦、号、角等若干。
仪式进行
准备工作完成后,各村寨坛主带领团众,打起大锣,吹起长号,一齐聚合在鼓堂楼中。吃过晚饭后,在场地中央砌起火塘,燃起大火,架上大鼎罐,炖起“狗粥”(“狗粥”是用大米配以生姜、豆腐、肉丝、葱花、香料炖制而成,因此粥形似狗食,故名“狗粥”,苗语称“移稿盖”),大家围着火堆,席地而坐,一边喝酒吃粥,一边唱歌跳舞,通宵达旦举行庆鼓堂活动。所燃
篝火则不能停息,一直要燃到活动结束才能熄灭。用苗语演唱挖田、
插秧、
薅田、
打谷等系列农事歌曲。
舞蹈动作主要是以蹲、转、颤、跳、拉、摆、揉、摇等为主,舞蹈语汇相当丰富。
详细内容:
十月初八上午:头家和团主们将筹集好的祭庆物资送到鼓堂庙,搞好卫生,在场坪中央点燃一堆篝火,迎接各团人马到来。 下午:由二位头家携带祭供物品去后龙山上,请掌坛师前往后龙山龙神树下祭祀龙神。晚上:炖“狗粥”、请神,掌坛师念《请圣词》,团众唱《请神歌》,庙师唱《看地方歌》,半夜吃“狗粥”。
初九上午:清晨由头家和庙师率团众去场坪东方“迎太阳”,唱《太阳歌》,饭后锣鼓闹堂,唱《开堂歌》,行“齐兵”仪式,唱《坐凳歌》,中午举行“望太阳”仪式,唱《太阳歌》。下午:举行“插花”仪式,唱《插花歌》、《花树歌》,行“传花”仪式,唱《坐堂歌》,傍晚“送太阳”,唱《太阳歌》。晚上:通宵唱《坐凳歌》、《坐堂歌》。
初十上午:举行“赶鬼驱邪”仪式,表演“踩田歌舞”,唱《踩田歌》、《摇板歌》、《摇鬼板》,举行“祭鬼”仪式。下午:举行“调乐”仪式,唱《调乐词》(又叫《大堂词》);行“放阴”、“通阳”、“收阴还阳”、“点鬼板”、“捉生人”仪式,唱《摇板歌》;行“朝社公”仪式,默念《朝社公词》,唱《朝社公歌》、《祭社公歌》;行“敬花”、“拾花”仪式。晚上:举行“驱瘟神”、“送圣神”、“打水杀火场”、“头家打脱身拳”、“打保卦”、“送火”、“齐兵”、“散花”、“收庆”、“烟火冲庙”等仪式,念《辞圣文》、《送神词》,唱《散场歌》,行“收庆”仪式。最后,大家带上道具和剩余祭供物品,掌坛师、“迷魂师”、头家们、团主们、
长鼓师、打锣师、
芦笙师等戴上红彩,打起喜锣,走出庙门回家。庆鼓堂活动结束。
服饰
表演时的服饰:庙师着
青道袍,戴头扎;迷魂师穿俗称“鬼皮”的红花袍,头扎英雄帕,赤脚或穿草鞋;长鼓师则穿大红印花和尚领长袍;其余的角色,或穿胸、背部都印有“吞口”图案的扎袖巫彩服,或着青、蓝两色苗族布扣对襟便服,头上多半缠“包头”或扎一块红头巾,腰系一条长腰带,显得十分精悍英武。
歌师、长鼓师、短鼓师、斟酒师和巫师等人员,身着道袍、大红袍、青蓝对襟便服,系红腰带,扎红头巾,戴各色面具。
部分演唱歌曲
卡田庆鼓堂傩戏第一场《请神》,团众同唱《请神歌》。其歌词是这样的:
盘瓠开天大神圣,圣神有感降凡尘。
天降盘瓠大神圣,三头六臂是奇形。
蚩尤帝君第二神,发明稻谷养万民。
全赖苗父尝百草,才有良药治百病。
燧氏钻木取有火,生食变作熟食民。
前人不兴庆鼓堂,古人受苦不平常。
感谢亘古大神圣,设置鼓堂来相庆。
这段《请神歌》,教育人们要记住
盘瓠、
蚩尤、
苗父、燧氏这些苗族先祖,铭记他们开天辟地,发明五谷百草和
钻木取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化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告诉人们关于卡田庆鼓堂傩祭活动的兴办原因。
农历十月初十上午表演的《踩田歌舞》一段,八名苗族壮年男子身背斗笠,手持踩田棍,随着锣鼓点子舞蹈上场,绕场一周成圆圈,面朝里面,边舞边唱《抬丧踩田歌》:
亘古不懂踩田好,禾苗落泥不扯草。
后来抬丧田里走,才知籽粒长得饱。
从此种禾要踩田,一踩禾苗有三变。
叶肥杆粗蔸变大,谷粒饱满喜连连。
青年男女要做工,莫学飘流显家风。
个个要把田来踩,秋收才有好收成。
意义价值
表演形式具有研究价值
“庆鼓堂”是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城步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苗族“庆鼓堂”以神秘诡谲的傩祭形式,古朴生动的舞蹈语汇,集巫傩祭舞、民俗俚语于一体,表达着苗族人民对先祖的追思与纪念、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美好期待。
《庆鼓堂》经过漫长的历史流传和发扬光大,已成为城步苗族人民的文化特色,集民间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于一体,它从内容到形式,具有比较古老的民族特色。它的创作主题是驱除邪恶、庆祝丰收、保佑平安、祈求祥和,其内容既体现古代劳动人民追求平安幸福过上美满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非凡毅力和无穷的智慧。
《庆鼓堂》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动作粗犷,诙谐风趣,腔调高昂,悠扬悦耳,既有欢快的劳动场面,也有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既有特色浓郁的苗族唱腔,也有特定的场景和特定的道具,更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上世纪末,庆鼓堂傩戏传承人罗世义等人对傩戏传承方式大胆进行改编,突出其宗教性、农事性、戏剧性、观赏性和祈祷祝愿性,满足了现代人们古老历史文化和农耕祭祀文化的认知欲望。全台节目共分为十场。
庆鼓堂还是一部研究和传承苗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的百科全书,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极高的
民族学、
民俗学、
文艺学研究价值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价值。
农耕文化的代表
城步卡田庆鼓堂祭祀活动的内容、过程、道具和表演形式,无不承载了原始农耕文化的内涵,其道具中的《麒麟挂图》和《五谷大王图》,其所请之神
槃瓠、蚩尤和苗父等,都是古代稻作文化的开创者和发明者,他们对原始农耕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庆鼓坛祭祀活动较好地反映了苗族原始农耕文化遗俗。其中“抬丧踩田”的仪程再现了古时农作的场景。“抬丧踩田”的道具有踩田棍8根(八根“踩田棍”原称“抬丧棍”,因踩田棍三五根均可,唯抬丧棍则必须为8根,多一根或少一根都不可)。在一阵场锣鼓之后,8名男子各手持一根踩田棍(棍上端穿三个大米核把)成双左右偏移而进,伴着锣鼓节奏登场作褥田动作(亦为抬丧动作),绕堂一周后,成圆圈朝内合唱“踩田歌”:“亘古不知踩田好,禾苗落泥不扯草;后来抬丧田里走,才知籽粒长得饱;从此种田要踩田,一踩禾苗有三为…”。
思想价值
庆鼓堂傩祭活动的思想价值,一是告诫人们要尊宗孝祖,不要
数典忘祖。庆鼓堂的筹备活动首先是向族人筹集斋粑、豆腐、米酒和三牲供品,入庙祭祀祖宗神灵。《庆鼓堂》开锣表演第一场《请神》,首请之神就是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和苗族祖先,还有开发团峒地方先祖,教育人们不要忘记槃瓠、蚩尤、苗父、燧氏以及五峒大王等始祖,是他们创造了
人类社会,发明了五谷杂粮医药,开启了
人类文明。
二是告诫人们要辛勤劳作,不要好吃懒做。《庆鼓堂》第五场《踩田歌》,其歌词就是教育子女要勤奋劳动,辛苦能干,方能夺得农事丰收,人生有成。三是告诫人们要扬善惩恶,不要善恶不分。
保护措施
2019年,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熊雪娥同志先后两次率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来到卡田苗寨,进行现场办公,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在庆鼓堂鼓楼基地现场反复勘察后,决定开工修建庆鼓堂鼓楼。
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积极推进卡田村庆鼓堂文化传习中心项目的设计、预算、招投标等工作,并于2019年9月中旬如期动工修建,在2019年前完成了主体工程,使城步苗族第一个原始
农耕文化表演展示传承基地和
巫傩文化展演基地得以完好地与世人见面。该项目建成后,对于打造苗族傩戏平台,传承苗族巫傩文化,向世人展示城步苗族古老的农耕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