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年代末,
曹操和袁绍有了正面冲突的迹象,并在200年初的
白马之战中开启战端。曹操使诈分散了聚集在黎阳渡河攻白马的
袁绍主力,解了白马之围,杀了袁绍负责进攻的将领
颜良。曹操认为白马并不适合防御,主动放弃在白马的据点,沿河向西转移人口和物资。
袁绍渡河追击曹操的运输车队。但曹操并不情愿把官渡和黄河之间的土地都留给敌军。他想抵抗敌军进军,在回援官渡前让敌人付出惨重代价。
由于曹操在
白马之战中佯攻,
袁绍将前锋部队沿河向西面的
延津进发。他们很可能在那里渡河且未受曹操军阻拦。此时,
袁绍几乎正处在曹操在官渡的防御工事和大本营都城
许昌的北面。
曹操军也到了延津,在白马西20里、南50里的南阪下扎了营寨。因曹操营在距离河岸有一段距离的防洪堤坝南侧,当曹操派人哨探袁军动向时,
袁绍却看不见曹军。探子起初报告有五六百骑兵在路上,后又报告骑兵稍有增加,步兵不可胜数。曹操不让探子再报,让骑手卸鞍放马。
白马的运输车队出现在堤坝的北侧了,处在了袁绍军的视野内。曹操的一些将官为敌军骑兵众多而不安,建议返回守营。军师
荀攸却反对:“这正是我们的诱敌之策!我们怎能离开?”曹操微笑着看了
荀攸一眼。
袁绍的骑兵主将
文丑和
刘备率五六千骑兵相继追来。曹操的军士想上马,曹操不许,直到
袁绍的骑兵越来越多并分散开来劫掠物资。这时曹操让军士上马,曹操手下所有不足600军士跳上马冲击敌军。袁绍军战败,
文丑阵亡。
颜良、
文丑是
袁绍军中最受认可的将领,却在连续的两场战斗中相继阵亡。袁绍军为此受到很大的震动。
延津得胜后,曹操再无阻碍地带着人口和物资撤回设在官渡的营寨。
袁绍紧随其后,在官渡正北的
阳武下寨。他忽略了沮授提出的在延津留兵以为警戒的建议,将所有渡河的军队聚集在
阳武,一场决战一触即发。
延津之战为
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26章开篇发生的战斗。在曹操下令冲击文丑军之前,战斗过程与正史很接近。曹操的两员顶尖良将
张辽和
徐晃追杀文丑军。
文丑在马上射出两箭,一箭射去
张辽盔缨,一箭正中张辽马的脸。
徐晃挥战斧迎战
文丑,但文丑军上前来助首领,徐晃只得撤退。
关于文丑之死目前可供讨论的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死于乱军之中,主要是因为文丑之死没有明确记载,只能归类于此种情况;其二是为徐晃所杀,因为《魏书·张乐于张徐传》中提及徐晃之前的白马之战是“从破颜良”,而延津之战是“破文丑”,不是从属地位,且紧接着“拜偏将军”,所以很可能是斩文丑立功从而拜将。此种说法的问题在于如果文丑真为徐晃所杀应当明确注出,况且《徐晃传》的原始资料是被陈寿认为很“详备”的,古时候阵斩敌将此等大功被略过的可能性不大;其三是为关羽所杀,此说法出自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二王尺牍集》,是二王摹写的章表书信文章的书法集。其内有后人假托关羽口吻写给曹操的拜别信,语曰:“刺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此种说法的问题在于此篇书信仅仅只能证明“关羽斩文丑”的说法早在东晋时期就开始流传,而不能直接证明关羽斩文丑的确定性。另外《二王尺牍》原本已佚,现存比较完善的是北宋的诸刊本,也存在此篇书法是东晋到北宋之间人为增添的可能性。不过后世的史学家也有采信此说法的,例如宋朝洪迈《容斋随笔·名将晚谬》中就评价关羽“
关羽手杀袁绍二将
颜良、
文丑于万众之中”。这也是《三国演义》采用的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