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珍(1902年—1956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少将,山西省
闻喜县人。建国前曾担任
傅作义部二十八旅上尉参谋,
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二一八旅四三六团上尉连长、第七十三师二一〇旅四二〇团一营四连上尉连长、一连上尉连长、独立第二一八旅四二〇团一营少校营长、四二〇团中校团附、一〇一师参谋处上校主任、新编第三十二师九十五团上校团长,
抗日战争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干部训练团教育处上校处长,新编第三十二师少将副师长,第七师少将师长等职。1949年9月参加
绥远起义。起义后,历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军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修建委员会第二分会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第二副军长等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2年,张世珍出生于山西省
闻喜县东镇上中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原名张卓吾,幼年丧母。
1916年,张世珍14岁时入高小。他童年时喜欢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立志投身军界,建功立业。
1919年夏,张世珍瞒着大人到太原,考入警察补习所。
1920年1月,张世珍进入太原第四警察局当警士。父亲执意要他在家承继祖业,派人将他叫回。家居3个月后,张世珍考入闻喜中学六班。由于他学习成绩优良,品行端正,被选为学生会主席。
1925年2月,张世珍因带头参与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他未回家,向同学解居仁借得8元盘缠,与同学范成顺等4人跑到河南,投入
冯玉祥国民二军六混成旅补充二团当兵。
1926年张世珍在
大同与
阎锡山军作战时被俘,参加阎军。
1927年,张世珍在阎军当兵一年后,进入
山西军官学校学习,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为他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基础。
1930年2月,张世珍任第二十八旅上尉参谋。
1931年3月,张世珍任
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第二一八旅第四三六团上尉连长。
抗日战争时期
1932年3月,张世珍出任第七十三师(师长
傅作义)第二一〇旅(旅长
叶启杰)第四二〇团(团长薄鑫)第一营第四连上尉连长。
1933年,张世珍参加
长城抗战。4月11日,日军抵近长城
喜峰口、
董家口、
潘家口、
罗文峪和
古北口等关口。张世珍奉命率部占领
昌平县的高各庄至齐家庄一带构筑第一道防线,担任正面左翼阻击任务。5月21日,日军第八师团在
西义一指挥下,进至
怀柔县境内。张世珍的一营率先与日军试探性进攻的先头小股部队交火。他指挥部队顽强阻击,将日军击退。5月23日中午,四二〇团团长李思温指挥的二营阵地防线被日军突破。张世珍奉命率一营兵力主动出击,协助二营将失去的阵地全部夺回。日军遭到很大损失,双方形成对峙。同年6月,调任第一连上尉连长。
1936年5月,张世珍升任第二一八旅(旅长
董其武)第四二〇团(团长
李思温)第一营少校营长。同年9月22日叙任陆军步兵上尉。同年冬,张世珍指挥所部参加了
红格尔图战役和
百灵庙战役,歼灭由
田中隆吉指挥的日军和
德穆楚克栋鲁普指挥的伪蒙军各一部。
1937年1月,张世珍升任第四二〇团中校团附,9月8日晋任陆军步兵少校。10月,张世珍参加了
忻口战役。10月15日晚,张世珍奉董其武之命,率部由
豆罗村向
云中河方向进发,16日拂晓到达王庄以南地区。此时,按计划插入日军阵地的国民党第一六一旅受到日军攻击,伤亡非常大。于是,董其武改变作战计划,命令张世珍率四二〇团一营从左翼日军侧后迂回,猛然侧击,以解主阵地上一六一旅之危。在旅长
董其武指挥下,张世珍率部坚守阵地,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后张世珍率部又与其他3个营协同,采取夜袭掏心战术。他率领一营官兵趁着月光,穿越
青纱帐,向日军驻地偷偷靠近。当先头连进至弓家庄东南200米时,日军仍未发觉。张世珍命令部队隐蔽在低洼处,派人去摸岗哨。几个士兵匍匐前进,接近日军哨兵时,突然一跃而起,挥动锋利的大刀将哨兵全部砍死。第一营和第三营按预定部署冲向村内,分别包围了日军的驻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日军赶入村外一座孤庙。日军一连反扑七八次,伤亡惨重。这天晚上的战斗,四二〇团歼灭日军300多人,其中有200多都是一营的战果。张世珍营战士也仅剩百余人。12月,张世珍升任第一〇一师(师长
董其武)参谋处上校主任。
1938年4月,张世珍任第二一八旅上校参谋长。
1939年6月,张世珍调任新编第三十二师(师长
袁庆荣)第九十五团上校团长。
1941年9月,张世珍调任
抗日战争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
绥远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团长
傅作义)教育处上校处长。
1944年10月,张世珍调升新编第三十二师(师长李铭鼎)少将副师长。
1945年3月9日,张世珍晋任陆军步兵上校(直晋)。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7月11日,张世珍获颁
忠勤勋章。同年9月9日获颁四等
云麾勋章。10月10日获颁
抗战胜利勋章。
1947年11月,张世珍调任第七师(辖三团)少将师长。
1948年9月22日,张世珍晋任陆军少将。
1949年1月23日,董其武从北平返回绥远,分别找
孙兰峰、
刘万春、张世珍、
赵晓峰等师以上军官谈话,通报了
北平和平解放的情况,并透露了“
绥远方式”的内情。
1949年1月28日上午,张世珍的独立第七师杨镇田团在换防中,与解放军部队产生误会,双方在
陶卜齐站附近发生了一场遭遇战。战斗打了两个多小时,解放军顺势占领了
归绥(今
呼和浩特)以东15公里。此事惊动了双方高层,双方长官立即采取了措施,缓和了双方矛盾,这对张世珍产生了很大的触动。1949年8月下旬,
傅作义到绥远开展动员起义工作,戳穿国民党散布的“傅作义已被共产党枪毙”的谬论。傅作义到绥远来,在绥远的人身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董其武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了张世珍。张世珍经过周密安排,成功抓捕了刺客,避免了险情发生,保护了傅作义的人身安全。
1949年9月19日,张世珍参加
绥远起义。按顺序,张世珍是继
董其武、
孙兰峰、
刘万春、
俞方皋、
胡景通、
张副元之后,第七个在起义通电上提笔签字的。
建国之后
1949年12月9日,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新编独立第7师等部在
五原地区改编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归
华北军区建制,由
绥远军区指挥。张世珍任军长,
帅荣任政治委员,卫景林、
冯梓任副军长,化博知任参谋长,
张逊之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09、第110、第111师和骑兵旅。全军共1.3万余人。按照绥远起义改编国民党军“干部不升不降,原职使用,允许干部超编”的原则,起义干部基本都是按原职安排,在整个绥远起义部队中只有两个人得到升职:一个是由旅长提升师长的鄂友三,另一个便是由师长提升军长的张世珍。
1950年12月,第37军归
华北军区第23兵团建制。
1951年1月,张世珍率第37军随第23兵团移驻河北省
衡水地区。2月中旬,张世珍率第37军师以上干部参加二十三兵团召开的紧急会议,听取传达中央军委要求二十三兵团部队在半年内做好入朝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拟列为第二、第三批部队赴朝参战的指示。9月,张世珍兼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员
董其武)修建委员会(兼主委董其武)第二分会主任,率领第37军随兵团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执行修建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张世珍亲自主持修建委员会第二分会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对付美军轰炸的措施,同时协助董其武进行指挥工作。12月,第37军返回祖国,进驻河北省
定县地区。在朝鲜的三个多月,第37军和第36军在敌机不断袭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共投工100余万个,修建机场跑道3条,各长200米,宽60米,停机坪8个,各长1500米,宽30米,滑行道、联络道共长9500米,推机道长8800米,飞机掩体190余个,各种附属工程30余项,还排除了敌机投下的重磅炸弹2000余枚。他们不怕艰苦,不怕伤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中央军委通电祝贺,朝鲜最高人民会议致函感谢。
1952年12月23日,第37军裁编,张世珍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
董其武任军长,
裴周玉任政委,
马卫华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世珍任副军长,
曾威任副政委)第二副军长,享受正军级待遇。
由于长期的军旅生涯,张世珍早年就患有肝病,时重时轻,1954年肝病加剧,离职休养。
1955年9月,张世珍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
解放勋章。
1956年12月26日,张世珍在北京病逝,终年54岁。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
人物评价
张世珍正派直爽,廉洁奉公,事业心很强。起义后有一段时间家距营房仅百余步,但他半年不回家一次。他在自我鉴定中写道:“个性孤僻,面貌冷淡,气浮性躁,语粗色难。忽视客观,偏持己见,律己不周,求人过严。修养不够,学浅才短,公事话外,不惯私谈。”这段评语可看出他为人处事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