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庆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张文庆,男,1965年7月生,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1.昆虫种群的遗传调节及群体替换
表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我们前期已发现2个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繁殖力的SNP分子标记(ACE-862和VgR-816),获得了褐飞虱高繁殖力和低繁殖力群体,其基因型分别为CCGG和AAAA。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这两种基因型的褐飞虱群体符合遗传调节学说,正在研究其分子及代谢机制,该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迁飞是昆虫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适应性特性,有助于昆虫的繁衍。褐飞虱是迁飞性水稻害虫,我们已建立褐飞虱CRISPR/Cas9技术,拟通过基因驱动(gene drive)技术把一定条件下的褐飞虱群体均替换成短翅型的,从而阻断其迁飞,该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2.褐飞虱味觉受体及其配体
参与完成了褐飞虱的基因组测序,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鉴定出褐飞虱味觉受体基因32个,并明确了3个味觉受体(2和糖受体和1个未知功能味觉受体)的配体,而且不同剪接体的配体可能不同;揭示了味觉受体通过AMPK和AKT这2个重要激酶调控褐飞虱繁殖力的信号通路。该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3.褐飞虱对杀虫剂和抗虫品种的适应机制
迁飞、高繁殖力和强适应性是褐飞虱成为大害虫的主要“本领”。通过分析褐飞虱抗药性和敏感群体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发现多个与抗药性相关的新基因,并详细阐明了其中一个基因的功能。发现褐飞虱共生菌Arsenophonus的一种新株系,携带该株系的褐飞虱对农药的抗性降低。
4.基于RNAi技术的害虫控制方法及产品研制
建立了重要农业害虫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褐飞虱的RNAi技术平台,包括注射法、饲喂法和转基因植物导入法;首次发现饲喂法RNAi可沉默昆虫非中肠基因,拓宽了昆虫基因的利用范围;鉴定了昆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蜕皮激素受体基因、snf7等多个有应用价值的RNAi靶基因,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正在研发基于dsRNA的新型生物农药产品,该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个人经历
2001.6-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1998.11-2000.7德国生物防治研究所,博士后
1995.11-1997.1美国康乃尔(Cornell)大学,访问学者
1993.12-2001.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1991.7-1993.1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
1988.09 – 1991.07中山大学,博士生
1985.09 – 1988.07中山大学,硕士生
1981.09 – 1985.07湖南师范大学,本科生
讲授课程
本科生必修课:生物统计学
本科生选修课:生物防治原理与技术、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
研究生必修课: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学术成就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杰青答辩资格。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生物防治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近3年。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十四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和昆虫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环境昆虫学报》副主编等。在昆虫RNAi及几丁质合成调控、褐飞虱种群调控以及水稻害虫生物防治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承担课题
(1)褐飞虱新型短翅群体对田间群体的替换能力及机理研究.国家基金重点项目,31730073,303万元,张文庆主持,2018.01-2022.12
(2)作物免疫调控与物理防控技术及产品研发,课题四:高效安全靶标基因筛选及RNAi作用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7YFD0200904),669万元,张文庆主持,2017.07-2020.12
(3)褐飞虱味觉受体调控其繁殖力的分子机制研究.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广东联合基金)(U1401212),240万元,张文庆主持,2015.1-2018.12.
(4)两种基因型褐飞虱群体的遗传调节及其分子机制,国家基金项目(31672021),70万元(直接经费),张文庆主持,2017.1-2020.12
(5)中印水稻褐飞虱抗药性变异和新基因的基因组比较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A050502021), 50万元,张文庆主持,2016.1-2017.12
论文专著
(1)Pang R, Chen M, Yue L, Xing K, Li T, Kang K, Liang Z, Yuan L,Zhang WQ*. A distinct strain ofArsenophonussymbiont decreases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its insect host. PLoS Genetics, 2018, 14(10): e1007725
(2)Kang K, Yang P, Chen LE, Pang R, Yu LJ, Zhou WW, Zhu ZR,Zhang WQ*. Identification of putative fecundity-related gustatory receptor genes in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BMC Genomics, 2018, 19: 970.
(3)Chen J, Li TC, Pang R, Yue XZ,ZhangWQ*. Genome-wide scree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reveal that the specific microRNA nlu-miR-173 regulates molting by targeting Ftz-F1 inNilaparvata lugens.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8, 9:1854. doi: 10.3389/fphys.2018.01854.
(4)Kang K, Yang P, Pang R, Yue L,Zhang WQ*.Cycleaffects imidacloprid efficiency by mediating cytochrome P450 expression in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2017, 26: 522-529.
(5)Li TC, Chen J, Fan XB, Chen WW,Zhang WQ*Nilaparvata lugens
(6)Pang R, Qiu JQ, Li TC, Yang P, Yue L, Pan YX,Zhang WQ*
(7)Qiu J, He Y, J. Zhang J, Kang K, Li T,Zhang WQ*. Discovery and func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fecundity-related genes in the brown planthopper by large-scale RNA interference.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2016, 25(6),:724–733.
(8)Zhu KY*, Merzendorfer H, Zhang WQ, Zhang JZ, Muthukrishnan S. Biosynthesis, turnover, and functions of chitin in insects.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16, 61:177–196.
(9)Sun ZX, Zhai YF, Zhang JQ, Kang K, Cai JH, Fu YG, Qiu JQ, Shen JW,Zhang WQ*. The genetic basis of population fecundity prediction across multiple field populations ofNilaparvata lugens. Molecular Ecology, 2015, 24: 771–784.
(10)Zhai YF, Sun ZX, Zhang JQ, Kang K, Chen J,Zhang WQ*. Activation of the TOR signalling pathway by glutamine regulates insect fecundity.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10694.
参考资料
张文庆.中山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3:32
目录
概述
研究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