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榕轩(1851-1911),名煜南,家名爵干,字榕轩,
广东嘉应州松口堡(今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晚清著名爱国侨商,他是一位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过一定影响的著名爱国者,也是印尼
棉兰的开埠侨领,被尊为“棉兰王”资产总额累计达数千万荷盾,成为该埠华侨中之巨擘。
人物生平
张榕轩(1851—1911),原名煜南;与
张耀轩是同胞兄弟,榕轩为兄,耀轩为弟。梅县松南圳头人。同是当时著名华侨实业家和印尼的侨领。
张榕轩少时就读于私塾,其父在松口经营小杂货店,因本小利微,难于维持十口之家生计。于是,只身赴印度尼西亚谋生。初在张弼士开设的公司当职工,不久升为高级职员。有了积蓄后,便自立门户,转往苏门答腊棉兰地区自行开业。
光绪四年(1878年),张榕轩与张弼士合资开办笠旺公司,经营种植
橡胶、
咖啡、
椰子、
茶叶等,投资数百万元,先后开辟胶园七、八所,茶叶加工场一处,后又合资开设日里银行,随后又开设万永昌商号,经营各类商品。历十余年之锐意经营,不仅企业发达,且促进了棉兰市场的繁荣,资产总额累达数千万盾,为棉兰地区华侨社会中之首富。荷兰殖民当局以张榕轩有功于当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先后委以华人“雷珍兰”和“
甲必丹”(皆前印殖民当局之官衔)。而张榕轩也因此成为棉兰地区公认的侨领。
张榕轩出国后不久,其父在家乡逝世,杂货店务由其弟耀轩经营。张耀轩因感在家乡难于施展其抱负,不久,亦离家南渡助兄。张耀轩为人敦厚老实,工作细致,到棉兰不久,即被其兄委任为其企业的总管,负责管理帐目。由于工作勤恳,并赢得当地华侨的信任,未及数年,当张榕轩提升为华人“甲必丹”时,张耀轩也被委任为华人“雷珍兰”。张氏兄弟出任荷印华人官职后,兴利除弊,凡苛虐华侨之条例,必出面与当局交涉,至取消为止。
对华侨纳税是估算个人收人计征的,往往多估,使华侨增加负担,蒙受损失。张氏兄弟为维护华侨利益,极力交涉,当局只好将华侨税务划归张氏任内之“玛腰”公署代征,收人微薄者减征,失业者免征,使华侨得到实惠,为当地华人所称道。
张榕轩的垦殖业在张耀轩的积极协助和经营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后来,张耀轩又在西甫兰收购一荷兰人经营不善之大种植园,并委任另一荷兰人安尼斯为其30多家种植园的总管。张耀轩成为委任白人为其总管的第一个华侨大种植园主。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弼士应清政府之邀,回国筹办
中国通商银行,因其深悉张耀轩能筹善算,故归国前将其在东南亚的一切企业委托张耀轩代管,使张榕轩兄弟一时成为东南亚举足轻重的华侨财团富豪之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耀轩随张弼士从巴达维亚前往新加坡办理商务时,因受德国邮船公司推行
种族歧视政策的刺激,又合股创办了裕昌和广福二间远洋
航运公司。光绪二十年前后,张耀轩应张弼士之请前往巴达维亚,会见当地华人“玛腰”许金安、“甲必丹”李全俊,参与筹办中华银行。张耀轩认购了股份中的三分之一(200股)。由此,张耀轩把他的事业发展至爪哇岛。
光绪二十年(1895年),张榕轩得到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推荐,继张弼士之后出任中国驻槟榔屿副领事,从此步人仕途。张榕轩在公余之暇,搜集当地民情风俗、历史沿革、经济地理等资料以及国内洋务派与改良派等大臣所写重要奏章和著述加以编撰,写成《海国公余辑录》和《海国公余杂著》两书。内容丰富,为后人留下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张氏兄弟爱国至诚。当时清廷筹募
海军经费、筹办京师医局以及陕西闹旱灾,顺直一带闹饥荒,张氏兄弟均捐巨款赞助或赈济。清政府曾多次嘉奖,并分别授予花翎二品顶戴候补四品京堂和花翎三品卿衔。后兴办潮汕铁路,又改授张榕轩为三品京堂候补,并升任为考察南洋商务大臣;改授张耀轩为四品京堂候补。
银行业是近代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客家华侨为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05年9月,由客家华侨张榕轩、谢荣光(
谢梦池)、
张耀轩等奉旨招商承办的
大清银行在北京西交民巷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
国家银行,民国后改称“
中国银行”。并参与筹办中华银行(拥有该行三分之一股份)。
张氏兄弟对振兴祖国实业更是不遗余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发起筹建潮汕铁路。总预算金额为300万银元,其中张榕轩、张耀轩各认100万元,谢梦池认25万元,张宗煌认20万元,林丽生认50万元,不足之数,由张氏兄弟补足。光绪三十年4月正式成立潮汕铁路公司,张榕轩出任董事长。是年8月底,勘测和划线工作顺利完成,9月28日正式动工兴建。中间几经周折,两年之后,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潮汕铁路终于建成。它南起汕头,北止潮州,全长39公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1月25日正式通车。1908年继筑至意溪,全长42公里,实际投资额为302.58万元。宣统三年4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为名,按投资总额公布以六成付款,企图强夺股权,收回商办铁路,并将路权转让给日本。因是年10月爆发
武昌起义,清朝被推翻,潮汕铁路仍归商办。然张氏兄弟对清廷掠夺华侨资产的行径,甚为愤慨。目睹清廷统治下的祖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影响华侨在外的地位,因而萌发了爱国民主主义思想,同情支持孙中山领导之民主革命。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张耀轩在同乡的同盟会会员谢逸桥的发动下,捐出一笔巨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在其带动下,南洋华侨亦踊跃捐款支持孙中山。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笔题写“博爱”两字,送给张耀轩。
张氏兄弟乐善好施,对于侨居地的公益事业鼎力资助。他们曾在棉兰独资创建敦本学校,捐建各埠中华学校校舍,捐资架设棉兰日里河大铁桥,在棉兰勿老湾海口设麻疯医院等,捐资逾百万元。对于祖国家乡文教事业亦十分热心,慷慨捐资4000元给松口公学,捐赠10万元给
香港大学,为
岭南大学捐建一座“耀轩楼”(位于今
中山大学校园内)等等。清末,张氏兄弟还出资辑录嘉应五属从宋至明、清先贤遗诗400余家,刊成《梅水诗传》初、续集共13卷传世,并资助《光绪嘉应州志》的出版。1910年,江南开劝业会,张氏兄弟带头捐款30万元,以倡导“实业救国”。
张氏兄弟热爱乡邦,振兴中华的宏愿,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今为人所传颂。张榕轩于1911年因病逝世于侨居地棉兰,噩耗传至祖国后,国人均为之惋惜。有一挽联颇能概括对张氏的评价:“潮汕辟路,日里殖民,中外失老成,岂徒泪洒葭莩,戕痛自关人物计;考察未终,实业待振,朝野方属望,忽尔噩传桑梓,公魂应向国家还”。张榕轩去世后,棉兰华人“甲必丹”遗缺由张耀轩继任,后张耀轩又被升为棉兰华人“玛腰”,其实业继续发展,时人称为“雄视一方的张玛腰”,其资产不下四千万盾,与新加坡的
陆佑和中爪哇的
黄仲涵并称为东南亚华侨的三大巨富。
轶事典故
少年张榕轩
张榕轩年少时只身往南洋荷属苏门答腊谋生,初投大埔籍华侨巨商
张弼士(振勋)门下任职员,后初立门户,在荷属苏门答腊棉兰经营商业、垦殖业及开办银行等企业,并招其弟耀轩前往,协助发展事业。
巨擘初长成
清光绪四年(1878年),张榕轩投巨资与张弼士在爪哇日惹合办笠旺垦殖公司,经营橡胶、椰子、咖啡和茶叶,地广百余里,拥有职工数千人。后又与张弼士合资创办一家日里银行,以调剂全埠金融。历经十余年锐意经营,成为该埠华侨中之巨擘。
荷兰殖民当局以张氏兄弟开埠有功,授予他们兄弟为雷珍兰、甲必丹之职。张榕轩还被提任为华人玛腰职务后,尽力维护华侨利益,深为侨众称道。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朝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举荐张榕轩为清朝驻槟榔屿副领事。张榕轩上任后,友邦亲善,备受侨民钦敬。
乐善好施
张氏兄弟成为东南亚拥有实力财团之后,乐善好施,热心侨居地的公益事业。他们在棉兰独资创建华人敦本学校和捐建各埠中学学校校舍,捐建“济安医院”实行医药免费治疗。还在棉兰勿老湾海口捐设麻疯医院,收容医治麻疯病人,等等。
张氏兄弟对于祖国和家乡的文教公益事业,热心资助。1902年,以张榕轩名义捐献8万两白银给广州一所高级中学作基金。捐资4千元光洋给梅县松口(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公学,捐助10万元光洋给香港大学。并以张耀轩名义捐建广州岭南大学一座2层的“耀轩楼”。1910年,江南开劝业会,张氏兄弟带头捐资20万光洋,用于倡导“实业救国”。兄弟俩还于1901、1911年先后出资辑录刊成嘉应(今梅州)五属的《梅水诗传》初集续集共13卷。并鼎力捐资支持翰林院检讨温仲和总纂编成的《光绪嘉应州志》。
1903年,被清廷委任为粤汉铁路和广东佛山铁路总办的华侨巨商张弼士,特邀张榕轩一同回国洽谈兴办铁路事宜。张榕轩向清廷提出修建潮汕铁路的计划和成立公司的章程,很快获批准。潮汕铁路由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负责勘测设计,于1904年9月初动工兴建,1906年10月干线全部竣工,当年11月25日正式通车。后加筑意溪支线,总长扩增至42.1公里,造福潮汕地区,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商办铁路之先河。潮汕铁路总建筑费实际耗资达302万银元,张氏兄弟各投资100万银元,梅县松口(今梅县区松口镇)华侨富商谢梦池和旅台湾的厦门籍人林丽生等共认股投资95万银元,不足之数仍由张氏兄弟包下。该铁路于1939年被日本侵略军炸毁,营运了33年。
张氏昆仲还相继捐巨资赞助清廷扩充海军筹集经费和筹办京师医局,以及赈济陕西闹旱灾、顺直饥荒等。张氏兄弟还鼎力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张耀轩在梅州松口籍的同盟会员
谢逸桥发动下,捐了一大笔款给革命党人筹集经费。在张耀轩的带动和影响下,印尼华侨踊跃捐款。1912年建立民国后,孙中山先生特为张耀轩亲笔题赠“博爱”大字一幅,以彰其对革命之贡献。
兴建潮汕铁路
张煜南和张鸿南兄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尼西亚的著名华侨实业家和地方侨领。他们曾以投资兴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华侨资本经营的商办铁路——
潮汕铁路而载入史册。
张煜南(1851—1911年),号榕轩;
张鸿南(1861—1921年),号耀轩,广东梅县松口人。张煜南少时,因家贫中途辍学经商,在松口镇做米谷生意,后因经营亏损,便决心以家乡华侨先贤为榜样,告别双亲,只身漂泊,抵达巴达维亚谋生。起初,他投奔于张弼士门下任职,有了一些积蓄之后,便自立门户,转到当时荷兰殖民者开始经略的苏门答腊棉兰地区,发展他的事业。1878年,他与张弼士合资开办笠旺公司,垦荒种植橡胶、咖啡、椰子和茶叶,后又合伙开设日里银行,以调剂全埠金融。随后又开设万永昌商号,经营各种商品。经过10余年的锐意经营,张煜南逐渐成为棉兰地区华侨社会中的首富。同时,荷兰殖民者因看到张煜南有功于当地的开发,又操金融大权,先后委以他为华人“雷珍兰”和“甲必丹”之职衔,因而他逐渐成为棉兰地区公认的华侨头面人物。
张煜南出国后不久,其父在家乡去世,其弟张鸿南也感到在家乡难以施展其抱负,故想前往南洋,投奔兄长。1879年,18岁的张鸿南告别了慈母,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航行,于1880年抵达棉兰投奔乃兄。张鸿南为人敦厚老实,工作细致,到棉兰不久,即被其兄长委任为其企业的总管,负责管理帐目。由于张鸿南工作勤恳,并赢得当地华侨社会的信任,未及数年,当张煜南被提升为华人甲必丹时,他也被委任为华人雷珍兰。
张氏兄弟的垦殖业在兄弟俩的齐心协力下,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来,他们又在西甫兰收购一荷兰人经营不善的大种植园,并委任一荷兰人为其30多个种植园的总管。张鸿南因此成为拥有橡胶园并委任白人为其总管的第一个华侨种植园主。1897年,张弼士应清政府之邀请回国筹办中国通商银行,因为深悉张鸿南能筹善算,故归国前将其在东南亚的一切企业委托他代管,使张煜南兄弟一时成为东南亚举足轻重的华侨财团之一。1898年,张鸿南随张弼士从巴达维亚前往新加坡办理商务时,因受德国邮船公司推行种族歧视政策的刺激,又合股创办了华侨资本经营的裕昌和广福两个远洋航运公司。1910年前后,张鸿南应张弼士之请前往巴达维亚,会见了当地华人玛腰许金安和甲必丹李全俊,参与筹办中华银行,他认购了600个股份中的200份,其余由许、李等人认购。这样,张鸿南又把他的事业发展到爪哇岛。
张氏兄弟在实业上取得突出成就和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后,对社会公益事业也竭力赞助。他们曾在棉兰创建一所教本学校,同时还对其他各埠的中华学校捐款。他们还捐建一所“济安医院”,对病人实行医药免费,对年老和贫困者尤为照顾,另外还在勿劳湾海口捐设麻疯医院,收容麻疯病人。他们还架造棉兰日里河大桥,方便交通。因此,在当地人民中享有较高的声望。
对于祖国,张氏兄弟也一往情深。他们曾捐款资助清政府扩充
海军力量,
陕西闹旱灾,
顺直发生饥荒,他们都曾捐献巨款。对于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也予多方资助,如捐款4000元作为松口中学的建校费用,独资捐助出版宋明至清末嘉应历代名人诗选——《梅水诗传》十三卷,鼎力资助温仲和主纂的《光绪嘉应州志》,出版了《海国公余录》十卷。给
香港大学捐赠10万元;给
岭南大学捐了一座二层的“耀轩楼”;1910年,江南开劝业会,张氏兄弟带头捐款30万,以倡导“实业救国”。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乡、同盟会会员谢逸桥的发动下,张鸿南曾捐了一笔巨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起义,在其“大力相助带动下,南洋华侨由是踊跃输将”。为此,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特为张鸿南亲笔题赠了“博爱”大字斗方一幅,藉以表彰其支持革命的义举。
1895年,张煜南继
张弼士之后出任中国驻槟榔屿副领事,从此步入仕宦之途。此后,因为他向祖国捐助了许多救济款项,先后被清政府授予花翎二品顶戴,四品卿衔,四品京堂候补等头衔。1903年,在张弼士的劝说和鼓励下,张煜南应邀回国,决心参与家乡铁路建设。他进京不久,受到
慈禧太后的接见,这在当时是一种特殊的荣誉。他向清廷提出在韩江下游修建潮汕铁路的计划和潮汕铁路公司章程,获得了批准。从此,他向“实业救国”的理想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张煜南准备兴建的潮汕铁路南起汕头,北迄潮安,全长39公里,后来又加筑了意溪支线,共42公里。路线确定后,清廷即派著名工程师
詹天佑前来实地勘测,踏查就绪,决定兴工。全部工程、路轨、机车、车厢及站台由英国怡和洋行估价,计需180—190万元。据此,张煜南兄弟邀集亲友认股,股额定为300万元,其中张氏兄弟各认100万元。
潮汕铁路从1903年开始筹备,1904年动工兴建,至1906年10月全部干线完工,同年11月16日正式通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
潮汕铁路从1906年通车开始,至1939年被日本侵略军破坏、拆毁为止,共存在了33年。在这期间,它对韩江中上游和闽赣边区的华侨、侨眷进出汕头,当地的客货运输和城乡经济的繁荣,都曾起过有益的作用。潮汕铁路现虽已化为乌有,但是张氏兄弟为建设家乡所遗下的业绩,却永为后人追念。如今韩江三角洲平原有一条笔直的公路,贯通潮州和汕头,这条公路的路基,就是当年的潮汕铁路线。
潮汕铁路建成后,为了表彰张煜南的业绩,清廷授予他三品京堂候补。不久,又提升他为考察南洋商务大臣。正当他在花甲之年仍想为振兴祖国实业再献余热之际,却染病不起,1911年病逝于侨居地棉兰。
张煜南去世后,棉兰华人甲必丹遗缺由其弟鸿南继任。以后
张鸿南又被升为棉兰华人玛腰,其实业继续获得发展,被时人称为“雄视一方的张玛腰”。
1921年2月8日,张鸿南在棉兰侨居地病逝。出殡之日,不分种族和国籍,人们从亚齐、巴东、爪哇、槟榔屿、新加坡等地赶来参加葬礼,对这位曾为发展棉兰地区的经济、为当地社会做过许多好事的一代华侨先贤表示哀悼。
慈禧太后召见
1903年的9月5日和10月26日,慈禧太后两次召见了张榕轩,留下《张京卿奏对纪实》的文字。张榕轩在奏对中说:“方今国家举行新政,首以铁路为大宗,近年如津汉、京津、榆津等处铁路,莫不次第修造,或已竣工,或未蒇事,其浚无穷之利益,固不待智者而后知。广东之汕头,自各国通商以来,商务蒸蒸日上,查该埠为潮州一带咽喉要隘,由该处至潮州计九十余里,历来有水路可通,但河道淤浅,春夏之间,舟船无阻,一交秋冬,水涸舟滞,凡有载船人客来往,无不视为畏途。煜南等每次自洋回籍,目击其情,深叹行役之艰……拟于香港及南洋各华商招集股份,请于该处创办支(铁)路,所有购地一节,则仿照粤汉铁路章程……盖此举已开边省之风气,并杜外人之觊觎。虽道路不长,国家收效无几,但使商务从此愈形其盛,而厘金亦可益增其多矣。”在张榕轩力陈修筑潮汕铁路的好处后,慈禧太后立马表态,这是“利国便民的事,汝当赶紧认真办”,且下谕旨“着广东督抚与汝切实保护,现在汝办此路可开风气。汝又在南洋多年,多样熟悉,汝当多招殷实华商回来创办,庶务争回我们中国的利权”。有了朝廷的支持,又得到广东地方政府将予以切实保护的许诺,张榕轩一出京城便全身心投入潮汕铁路的建设工程中。
众所周知,宣统之前的晚清三十多年岁月里,清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是
慈禧太后,而并不是名义上的皇帝
光绪。在慈禧的垂暮之年,一位梅州人近距离地见到了这位权倾一时的老太婆,并把与她两次交谈对话的内容记录下来,这人就是梅县籍的著名南洋侨商张榕轩。1903年,张榕轩记录下来的对话内容,并不是普通的拉家常,而是 涉及清廷当 时的重要政策——修建铁路。
韩愈诗云:“一封朝奏 九重天”,在封建帝制时代的中国,最高统治者处于深宫高墙之内,保持深不可测的做派,向臣民发号施令,实行杀伐决断集于一身的威权统治。作为一介臣民,要想见皇帝一面,不论是近距离接触还是远远的看上一眼,往往是一生中不可遇也不可求的事,因此,当时的人们视一睹“天颜”为人生的一大荣耀。
因此,张榕轩很看重他两次觐见慈禧和光绪的对话内容,事后凭记忆整理记录在《张京卿奏对纪实》和《张京卿第二次奏对纪实》里,固然有以此为荣的心态,却把这段珍贵的历史用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为后人回顾晚清变幻莫测的政局提供难得的文献。
慈禧为何要召见张榕轩
自秦代至清代,中华帝国一直处于传统农耕社会,朝廷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受到歧视。缘何万乘之尊的慈禧会放下架子,接见一名从南洋苏门答腊岛前来的华侨商人呢?事情还得从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历史现状说起,这就是李鸿章形容的“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力日衰,国门洞开,主权日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实行
洋务运动,“海禁”政策被完全打破,沿海大批的百姓前往包括南洋地区的海外谋生创业,不少人还取得事业的成功,张榕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位梅县松口人以弱冠之年只身远赴南洋,辗转巴达维亚、槟榔屿,最后落脚苏门答腊岛的日里(今
棉兰),最初投身客属同乡
张弼士门下,后自立门户,艰苦创业,经营橡胶、烟草、甘蔗的种植,汇兑银行业和烟酒销售的专营。经过10多年的奋斗,张榕轩与弟弟张耀轩一起建立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
洋务运动后,清廷已意识到工商业是强国之本,对华侨侨商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开始鼓励他们回国投资公益事业和发展实业,特别是窘迫的财政,需要广大侨商的捐资输血支持,捐官制度也因此向侨商敞开大门。清廷还在南洋设立领事馆,开始注意保护当地华人的利益,晚清时期清政府驻英属槟榔屿的副领事,有5人均属于梅州籍人士,分别是张弼士、张榕轩、谢梦池、梁璧如、
戴春荣。张榕轩在任副领事前后,还受荷兰殖民政府委任,担任荷属日里 “甲必丹”、“玛腰”一职,负责管理当地华侨日常事务。
事业成功的张榕轩一方面投资家乡梅县的公益事业,建桥、修路、办学校、筹设团练,支持《嘉应州志》、《梅水诗传》等地方大型文献的编撰出版,一方面又不断为国内的灾区捐资赈灾,赢得很高的社会声望。张榕轩通过捐纳巨资,获得的政治地位也步步提升,初授福建同知,继升花翎三品衔、江西补用知府,直至花翎二品顶戴、广西尽先补用道。
1900年
庚子事变后,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把清王朝打成筛子。两年前曾镇压
百日维新的慈禧太后才意识到,提振国势挽回人心,非选择变法道路不可,于是宣布实施新政,内容包括办新学、练新军等。1902年,两广总督陶模奉命筹建武备学堂,苦于财政应付庚子赔款导致经费缺乏,张榕轩雪中送炭,一下子捐出8万两白银,被朝廷授予花翎头品顶戴、四品京堂候补,张榕轩被称为张京卿由此而来。虽然张榕轩获得的官衔并非实职,与黄遵宪的京卿官衔含金量有些差别,但也足以印证在朝廷的分量,已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注意。
张榕轩赴京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名义是叩谢朝廷的赐官,实质的目的是,他受张弼士的鼓励,响应清政府的号召,准备回国投资兴建潮汕铁路,寻求政府最高层的支持,促成此事的顺利开展。慈禧太后召见张榕轩,除了铁路建设事宜外,更想通过他了解南洋华侨的状况,委以他更高的职位,带动华商回国投资。
做摆设的光绪,权谋老辣的慈禧
张榕轩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深秋。第一次蒙召见的时间是九月初五霜降那天(阳历10月24日),张榕轩见到慈禧和光绪时为九点半钟,是当天第二位获召见的外臣。
遗憾的是张榕轩并未点明觐见的地点。1898年后的光绪被软禁在
中南海瀛台,并在庚子事变前险些被废。庚子事变后,慈禧迫于国际国内的压力,为塞视听,让光绪出席接见外国使节等礼仪活动,地点一般在乾清宫,亦有乐寿堂、仁寿殿。从这次慈禧一起出场的情况分析,特别是夏秋时慈禧喜欢居住在颐和园的习惯,至少张榕轩第一次觐见的地点可能是颐和园的仁寿殿。
第一次觐见的对话是从光绪一句可有可无的询问开始的。光绪问张榕轩:“汝是广东人?”对已成聋子的耳朵——摆设的光绪来说,吐出这句简短的话,内心也是包含酸楚的。想想,5年前,他还在一批包括
康有为、
梁启超、
黄遵宪等广东人的维新派支持下
变法图强,他也想做一位名实相符的君主。更何况,1896年,他召见从新加坡总领事任上卸职回国才一年的黄遵宪,话题中必然会涉及南洋外交事务,极有可能提到时任槟榔屿副领事的张榕轩。然而,对眼前这位黄遵宪的老乡,无奈的光绪也只能点到为止了。
对于慈禧而言,南洋的事务就没那么熟悉,恰恰是她急需了解的。因此她除习惯性劈头问广东地方是否平靖外,马上转入正题,以一连串的询问,了解张榕轩的南洋经商经历和赈捐的数额,了解南洋的地理与政治情况,尤其是南洋华民的状况。对话期间,年老的慈禧耳有点背,要求张榕轩靠近些距离说话,以便自己听得清楚一点。对于政府刚刚设立专门管理商务活动的商务部,慈禧还专门咨询张榕轩的意见,并问后者是否懂得英文。
就在第一次觐见接近尾声的时候,慈禧突然问:“汝是从天津来?”张榕轩如实作答。慈禧又问:“汝曾见过
袁世凯?”当时地方大员的权力日渐坐大,特别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东南各省官员的自保行动,令逃往西安颜面扫地的慈禧颇为恼怒,因此对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既要倚重又暗存戒心。她这一袭击式的逼问,就是想获悉地方大员有没有在她眼皮底下结党壮大私人势力。阅历丰富的张榕轩显然明白慈禧的用意,淡定地回答:“臣特意回京恭请圣安,未觐见天颜,不敢往见别处。”
张榕轩获得慈禧光绪第二次召见,时间在十月二十六(阳历12月14日),离上次见面已过一个半月,期间张榕轩一直为承办潮汕铁路的事项奔走,这次觐见意味事情有了着落。张榕轩汇报自己离京后的设想,先往天津向袁世凯借调一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然后到上海与铁路大臣盛宣怀商量建设事宜,最后回广东与两广总督
岑春煊商量落实。对潮汕铁路的立项,慈禧显然非常赞成,表示自己前一天已下谕旨,要求广东地方尽力支持,同时希望张榕轩利用在南洋的声望,多招殷实的华商回来投资,“创办庶务,争回我们中国的权利。”
获得高层如此的表态,按理张榕轩应该吃下定心丸。但他再次一段表白向慈禧亮明心迹,自己投资建设潮汕铁路,并非“为一己之私”,不仅仅为了投资获利,更可解决潮汕乃至嘉应州地区粮食输入和农特产品输出的难题,有利地方的稳定和发展。事实证明,张榕轩看似唠叨的解释并非多余,一年后潮汕铁路建设出现的征地风波和股份风波,如没有上层的鼎力支持,建设计划即使不夭折,也可能拖后腿。慈禧对张榕轩的细心很满意:“好,这才是利国利民的事,汝当赶紧认真办 。”最后,她再次要求张榕轩留心招商回国投资事宜。
赏赐御笔翰墨笼络臣下
张榕轩的北京之行无疑是成功的,取得了建设潮汕铁路的许可,三年后的1906年,中国的首条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如期建成,他的名字由此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重要一页。
张榕轩此行还带回当时对于他的家族颇算荣耀的物件,那就是慈禧的御笔折扇、纨扇和福寿字。第二年,慈禧再次赏赐以上三项御笔墨宝和玉如意、蟒袍给张榕轩。这是慈禧笼络臣下的手段之一,对于能书善画的她来说,是举手之劳,对时人却是很高的荣誉。此外,这些物件作为一种权威象征,支持张榕轩排除干扰完成铁路建设,还是起到无声的宣示作用。
这些赏赐物的一部分,经过百年的变迁,从张榕轩到他的长子
张步青,再到他的长曾孙张洪钧,被完好保存下来。张洪钧先生保存的慈禧御笔除了一幅《寿》字外,还保留有慈禧御笔《牡丹图》,上盖“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和“御赏”两个印章。另外保留下来的一张摄于1904年的慈禧照片,其时慈禧已年届七十,腰杆挺直,全然看不出,她已进入生命倒数的第五个年头。
慈禧一生掌权四十多年,召见臣下无数,被记录下来的对话当不止这一次,而与一位梅州籍的历史人物的对话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抛开这一点,对话实录的历史资料价值,也是弥足珍贵的。
个人著作
张榕轩出任清廷驻槟榔屿副领事时,曾著有《海国公馀辑录》6册和《海国公馀杂著》3卷,详述槟榔屿之地名沿革及民情风俗等,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续海国咏事诗》为张煜南(张榕轩)在南洋公余所作诗集,主要吟咏异域与中国不同的地理政治、风土人情、史事科技等,范围涉及全球25个国家地区,计403首诗,是张煜南内心情感及价值认同的真实反映。
在支持梅州文化工程的行动中,张榕轩投入更大热情的还是梅州大型诗歌选集《梅水诗传》及其续集的编撰出版。该书共收入嘉应州(梅州)宋代以来约480位诗人的3600多篇诗歌作品,成为研究梅州文学史的重要原典。
《海峤飞鸿——晚清侨领张榕轩奏牍书信集》一书以张榕轩的奏牍书信资料为底本。
亲属成员
女儿:张润英
曾孙媳:林素琴,张洪钧夫人
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是闽粤张姓始祖
张化孙的23世裔孙。父母生下兄弟七人和一个妹妹。
张步青是张榕轩之子,他继承父、叔志向,热衷于侨居国与祖国的教育事业、公益事业。他先后任中国驻棉兰领事、总领事14年,为保护侨民利益做了大量工作。
2018年1月24日,著名侨领张榕轩先贤的后裔、印尼棉兰客属联谊会原主席张洪钧先生夫人林素琴女士及儿媳专程回到“干荫堂”策划“张榕轩展馆”布展方案。
2018年3月17日上午,张榕轩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梅县区松口镇南下村举行,张榕轩长曾孙张洪钧以及来自印尼雅加达、棉兰、新加坡等地侨胞等近千人参加了开馆仪式。
人物纪念
1904年,当时的荷印政府为表彰开埠侨领“棉兰王”张榕轩开发棉兰的功绩,将棉兰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命名为“
张榕轩街”。它与“孙逸仙街”一道成为棉兰市仅有的两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街道。
1911年9月,1921年2月,张榕轩、张耀轩分别逝世于棉兰。出殡之日,棉兰市万人空巷,各族百姓都来送别这两位开发棉兰的功臣,可见他俩在棉兰市百姓心中的地位。徐省吾有挽联曰:“潮汕辟路,日里殖民,中外失老成,岂徒泪洒葭享,公魂应向国家还”。
张榕轩去世后,其弟张耀轩与其子张步青,在棉兰市洼武拉河修筑的成德桥,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
张榕轩桥”。此桥是印尼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存三等奖”的文物。
“
茂榕园”是张榕轩夫妇墓园,其曾孙张洪钧夫妇花重金购买了墓园旁的两栋建筑,重建为“榕荫堂”和“清河堂”,并创办了“
张榕轩纪念馆”。在筹建印尼棉兰“张榕轩纪念馆”的同时,还筹资数百万元,按“修旧如旧”原则对位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田镇南下村的
张榕轩故居“干荫堂”进行重修,也开办了“张榕轩纪念馆”。2018年,该馆落成开馆。在中国故居和棉兰墓园,两座“张榕轩纪念馆”同时用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和实物,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张榕轩传奇奋斗的一生。重现了他只手空拳“下南洋”的创富故事、殚精竭虑维护华侨权益的赤子情怀、“实业救国”的家国胸襟和崇文重教厚德报本的人生追求。
2011年8月,《楷范垂芬要千秋——印尼张榕轩先贤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在雅加达出版。
2011年9月17日,由北京国际公益互助协会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等联合主办的张榕轩、张耀轩、张步青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原中国侨联主席庄炎林、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张榕轩曾孙张洪钧等出席研讨会。
2018年3月17日,中国
张榕轩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梅县区松口镇南下村举行,作为纪念张榕轩的主题纪念馆正式开馆迎接海内外宾客。该馆的建成和开放将为著名的千年古镇、华侨之乡松口增添了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和旅游景观,是反映梅州和梅州华侨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贡献的重要展馆。来自海内外的近千嘉宾将参加开馆仪式,包括来自印尼雅加达、棉兰,新加坡等地的华社各界知名人士近百人,旅居海外印尼、英国等地的张榕轩后裔20多人,以及广州、汕头、梅州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特别是来自有关部门、侨团、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人士。
2021年12月24日,由嘉应学院和市侨联联合主办的“客家华侨与梅州侨乡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梅城开幕。来自北京、天津、福建、四川、江西、广东等省市的学者代表60余人参加。学者们围绕“张榕轩、张耀轩与南洋华侨史”“客家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客家华侨与梅州侨乡”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2024年11月23日,《张榕轩张耀轩家族与梅州侨乡社会研究》新书发布仪式在嘉应学院举行。该书是近年海内外有关张榕轩、张耀轩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海外客家华侨群体研究的一次集大成。
人物评价
张榕轩是一位非常崇尚文化的儒商,曾编撰《海国公余辑录》和《海国公余杂著》两部著作,出资编辑梅州大型古典诗歌总集《梅水诗传》。他还出资刊印著名岭东女诗人叶璧华的《古香阁集》,以及资助《光绪嘉应州志》的出版。
1911年张榕轩病逝于印尼苏门答腊棉兰市。噩耗传至祖国后,国人均为之惋惜。有一挽联颇能概括对他的评价:“潮汕辟路,日里殖民,中外失老成,岂徒泪洒葭莩,戕痛自关人物计;考察未终,实业待振,朝野方属望,忽尔噩传桑梓,公魂应向国家还。”
张榕轩逝世100周年的追思会上,棉兰市市长拉胡曼·哈拉哈先生对张榕轩兄弟有这样的评价:“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张氏兄弟在发展城市贡献甚巨,至使日里市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日里变成了现今的棉兰市。张氏兄弟交游广阔,喜欢帮助别人,不分种族、宗教和社会地位,更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或地方的商业和居住,使张氏兄弟都离不开棉兰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