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济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张济民(1896年4月1日—1987年11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担任赣西南红军江西军区独立第四团司务长、副官长、书记官,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第八师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兼政务处处长、司令部书记长,红三军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红军后方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红军大学教育干事、经济委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供给科长、经理处副处长、供给部部长、供给部政委,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部长、政委,东北贸易总公司经理,东北军区后勤经理部第二部长、供给部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政委、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6年4月1日,张济民出生于江西省泰和县苑前乡(今苑前镇玉田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原名张以宸。他是开国少将中11位19世纪出生的老将军之一。张济民4岁丧父,家道艰难,母亲为供他上学,甚至变卖房产和土地。
1914年,张济民毕业于南昌省立二中。高中毕业后,张济民种过地、做过豆腐,还当过两年小学老师,但生活一直很艰难。
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7月,张济民毅然告别家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因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办事严谨,张济民进步很快,入伍第二年9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济民先后任赣西南红军江西军区独立第四团司务长、副官长、书记官,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第八师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兼政务处处长、司令部书记长,红三军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红军后方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等职。
1933年6月,张济民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9月,张济民调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
1934年10月,张济民随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踏上了长征之路。途中,他和战友们历尽艰难困苦,靠着理想如天、信念似铁的革命精神,突破敌人一道道封锁线,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1936年6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办红军大学,张济民进入红军大学一科学习。这个科大部分学员是高级干部,科的管理干部均由学员兼任,科长为陈光,科政委为罗荣桓,学员有刘亚楼张爱萍苏振华杨立三杨成武王平黄永胜等著名将领,张济民为学员兼任教育干事。开学不久,学校随中央机关转移到保安县,红军大学一科选定距县城5里远的一个被废弃的牧场建营地。大家把山沟里圈羊的几个石洞整修为课堂和宿舍,把黑油墨涂在石壁上当黑板,用石块和土坯做成座位;没有床铺,就垒土炕或割草打地铺。有一次毛主席来讲课,风趣地对大家说:“不错嘛,自己动手住进了洋(羊)房子。”当时每人每天伙食标准仅5分钱,吃的自然很差,科党支部就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张济民在讨论中提出两条建议:一是把应发给个人的学杂费垫支一部分饲养猪、羊,解决没肉吃的问题;二是学员自己动手干杂务,把勤杂人员组织起来上山打柴,节省燃料开支。党支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对勤杂人员的任务做了调整,并派杨立三、王平、耿飚等同志与司务长一起到外地买回50多头猪和羊,学员轮流帮助炊事班打青饲料精心饲养。不久,红军大学一科的伙食得到了令人羡慕的改善。学员兼“红大”教育长罗瑞卿称赞说:“这个办法好,一定要把经验介绍给其他学员单位。”通过这件事,领导和同志们认为张济民有经济头脑,就让他兼任经济委员。
全面抗战时期
1937年1月,红军大学迁至延安,改编为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亲自修改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朱德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领导经常到抗大教学辅导,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也多次来检查工作。张济民尽管一直在红军政治部门工作,但因为红军大学的那段经历,显露了他的经济管理才能,于是被组织留在了抗大校务部,担任供给科长。西安事变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奔赴延安抗大的进步青年越来越多,特别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后,各部队来抗大学习的人也多了起来。到1938年春,抗大已增编为12个学员队、6000多名学员,但是这些人的吃、穿、住、学却成了大难题。当时延安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既无工厂也无农场,甚至吃粮还要靠外县供应;学员上课没有固定校舍,缺少桌椅和教学用具;由于日军飞机轰炸破坏,有的学员连民房都住不上,只好住在破庙里。尤其是办学没有经费来源,国民党政府只承认八路军、新四军的编制,不承认我军办的抗大,既不给学校军饷,也不拨给教育经费。抗大遇到的财经困难,引起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决定用党费为抗大解决实际困难。当时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王首道任中央局秘书长。张济民曾派人拿着中央领导的批条,到王首道秘书长那里领了几次党费,用来补助教学之需。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参加会议的八路军领导听说抗大遇到了经济困难,便主动支援了一部分物资。有的部队还把前线缴获的战利品、后方群众捐献的慰劳品转送给抗大,如一二九师竟把上级下拨做冬装的棉布、棉花交给抗大,以解燃眉之急。面对日伪军的封锁和严峻的财政困难,抗大校领导发动全体人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渡过难关。张济民作为学校供给科长更是奋战在第一线,他与大家一起挖窑洞、制作营具,按照校务部领导的要求,想方设法筹集粮、款,并组织实施生产自救运动,先后开办了采买队、合作社、粉房、豆腐房、洗澡堂等生产服务项目。同时,他还注重改进财经管理。如为了解决采买队与合作社占用经费较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后勤经常拖欠个人津贴的问题,他研究印制了《欠津贴证券》,按月发给教职员和学员,代替现金到合作社购买物品,合作社的买卖也兴隆起来,受到领导和群众的欢迎。由于他为抗大供给保障作出了积极贡献,曾荣获“教育战线优秀战士奖章”。
1940年5月,抗大校务部改编为供给部,张济民升任供给部长,后任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张济民带领供给部的耿万福、沈孝元、何流、黎琦、安钟昌、刘文、张化龙、胡荣绶、徐济民、李正荣、杨汝军、高月星等12名财务军需干部,跟随抗大副校长何长工率领的4000多人的学员队伍,离开陕北延安,骑马向遥远的白山黑水进发。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1945年10月,我军在沈阳组建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编制50余人。供给部的主要工作是接收敌伪的军需物资。12月,张济民率领的一批干部,风餐露宿两个多月,终于到达东北通化
1946年1月,他们一行在梅河口与原机构合并,重组了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供给部,高志洁任部长(未到职),魏廷槐任政委,张济民任副部长,下设财政处、粮秣处、经建处、军需处等部门。至此,东北民主联军的后勤机构正式建立。在此期间,张济民因部长未到职,实际是行使部长职责,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筹措经费和物资,保证部队作战需要。在解放白山黑水的伟大战争中,供给部组织领导广大后勤人员“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随部队辗转作战,与官兵生死相依。行军中守护着马背上的钱箱,宿营时盘坐在土炕上算账,用黢黑的草纸撰写供给标准,为筹措充足的经费殚精竭虑,有的在战争中献出了生命。4月至5月,在四平保卫战的关键时刻,部队物资供应出现困难,供给部星夜派人赶往驻旅顺苏联红军司令部,筹借苏军货币4200万元,购买了粮食等大批军需物资,及时运往前线部队,保证了作战部队的生活供给。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总供给部先后迁至抚顺、梅河口、哈尔滨,于7月移驻佳木斯,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后方供应保障基地。其间,张济民曾调到东北贸易总公司工作了几个月,任经理。8月底,供给部长高志洁调佳木斯任供给学校校长,张济民又由贸易总公司调回供给部任部长,高文智任副部长。驻佳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供应保障前方作战部队及转送和疏散物资,还负责东北党、政、军机关、学校、工厂和铁路局的供给,同时还负责各种物资制造、采购、运送及疏散物资和催粮等工作。9月,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和政权日益稳固,民主联军所需经费,由部队自筹逐步改为东北局供应。
1947年初,东北民主联军在北满进行了三下江南战役之后,战略形势大为好转。3月,总供给部主要机构迁至哈尔滨,佳木斯留军需处全部及所属工厂,继续负责制造军需物品。同时,供给部派出20余名干部组成前梯队,专门负责供给作战部队并随部队行动。年底,为加强后勤领导,以便有效地保证作战部队及其他军事机关的供应,成立了后勤司令部,总供给部亦改为东北军区后勤供给部,苏焕清任供给部部长,张济民任供给部政委。他与苏部长配合默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重视官兵的思想教育,善于谋划部队的供给工作,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财务保障任务。
1948年3月,东北军区后勤工作会议之后,全区基本上统一了财务供给制度和标准,对各野战部队经费实行统一供应,财务管理随着经费筹措方式、保障水平的变化开始完善。4月,供给部颁发了《供给标准修正草案》,战区内首次建立了统一的供给制度。这是军区财务工作历史上第一个经费供应标准。夏末,辽宁军区后勤部和骑兵师后勤部的王映曙、赵保全、李健飞、马存礼、安荣久、苏凤山、朱文福等70余名干部调入供给部,有力地充实了财务干部队伍。秋季,东北部队组成第四野战军,发起强大秋季攻势。军区后勤供给部向东北财经委员会申请了1个季度的经费,并预先为部队发足了两个月的需要量,为我军解放东北全境,并积极准备向关内挺进,实施了有力的经费保障。与此同时,因应战略形势发展,军区后勤供给部编制亦有很大变动。根据命令从供给部选调282名排以上干部,组成第四野战军后勤供给部,苏焕清任部长、殷承桢任副部长,随部队入关作战。供给部其他人员(军政大学后补入180名学员)组成东北军区后勤经理部,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徐林兼任经理部长,张济民任第二部长。经理部除供给东北部队及二线兵团和所有军事系统外,还承担着支援第四野战军入关作战的经费供应保障任务。据统计,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军区财务部门共保障各项经费31万亿元东北币。同时,军区还在平津战役对入关的四野部队经费实施了支援保障。为支援四野挥师南下进军中南和两广地区,供给部派干部带领押运班乘火车入关,共前送东北币5000亿元、银圆400万元,为全国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物质支持。
1949年2月,东北军区后勤经理部由哈尔滨迁至沈阳。7月,东北军区后勤部撤销,改为东北军区供给部,张济民任部长,耿万福任副部长。东北由战争环境转入和平建设,军区供给部的主要任务也转为:保障军区部队军事训练、生产和生活的各项经费供应。不久,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军区财务工作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建国之后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部队出关入朝作战。为及时保证各项供应,恢复组建了东北军区后勤部。8月23日,以原东北军区供给部为基础,和中南军区后勤财务苏焕清部长等117人及中央派来抗美援朝干部57人合编为东北军区后勤财务部,苏焕清任部长,张济民任政委,单志辉、张世昌任副部长,下设秘书处、政治处、会计处、预算处、被服处、粮秣处、实物处。另燃料处调归运输部建制;以营管处为基础扩组营管部,直接归后勤部建制。抗美援朝战争中,财务部承担的经费保障任务十分艰巨,除保障东北军区经费供应,还负责志愿军和部分朝鲜、苏联军队的供应,供应实力量多时达186万人。财务部提出、要发扬我军英勇善战的传统作风,不怕牺牲、不怕疲劳,为保障前线经费供应,实行特事急办,探索建立了作战费限额控制、首长责任支付的办法,还多次派人到朝鲜运送朝鲜币供部队使用,期间财务部牺牲1人,重伤多人。截至1952年10月志愿军财务部成立,东北军区供应志愿军经费17.7亿元。
1951年5月1日,为适应军委统一编制及供应情况,做到后勤各业务部门分工更加细密,以原财务部机构分组财务部、军需部,张济民任财务部长,张世昌任副部长,下设秘书室、政委办公室、预算处、经费处及1个供训队,9月增设检查室。此后,张济民还曾任沈阳军区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1955年9月,张济民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12月,张济民离职休养,为行政八级,享受副军职待遇。
1982年8月,张济民享受正军职待遇。
1987年11月6日,张济民在沈阳病逝,享年91岁。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20:5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