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耕野
中共佳木斯市委组织部部长、抗日英烈
张耕野(1901年11月30日—1938年10月),中共佳木斯市委组织部部长,黑龙江省双城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张耕野到佳木斯桦川中学任教,积极向学生宣传进步思想,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3年,张耕野担任桦川中学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以教学为掩护,在学生中秘密开展抗日活动,努力扩大党组织。1936年5月,张耕野担任中共桦川中学区委负责人,积极搜集传递情报,保证了党组织和抗联部队的安全。1937年1月,张耕野任中共佳木斯市委组织部部长。同年夏,张耕野领导策划了梧桐河金矿矿警的武装起义。张耕野还领导佳木斯地下市委为抗联三、六军筹集大批军需物资和军用器材,并设法送往抗联部队。1938年初,佳木斯抗日工作形势恶劣,市委决定派张耕野去寻找抗联部队,联系有关事宜。张耕野在佳木斯党组织被破坏后随抗联活动,积极从事政治宣传工作,随部队转战在深山密林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1年11月30日,张耕野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五家镇新丰村一个贫苦的市民家庭,原名张宗儒,后改名为张廷贵,别号耕野。家中兄妹六人,张耕野排行老二。全家十几口人仅靠父亲给一家商号当账房先生的微薄工资维持生活。张耕野聪颖好学,处事稳重。当他长到八岁时,有些文化的父亲节衣缩食,把他送进本城一家私塾谈书。张耕野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于是用心攻读,对所学功课门门精通,成绩优异,经常受到先生的表扬。尽管他常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可惜才的先生还是收留他读书。
1913年,张耕野在私塾读完了五年课程,被父亲送进双城县高级小学。
1916年,张耕野高小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本县县立中学。他一边读书,一边做些零活以补充学费。
1919年,由于坚持不懈,张耕野又考入吉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当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北平爆发,消息很快传到吉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新思潮、新文化的影响,打开了张耕野忧国忧民、苦闷彷徨的心扉,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热忱。张耕野很快投入这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中。
1923年,张耕野学习期满。因家庭生活所迫,父亲不再支持他继续升学,在本县给他找了个对象,准备让他完婚后在县里找个工作,维持家业。张耕野知道这件事后决意不从。
1924年,张耕野说服了父亲,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现北华大学的前身)附设的初中教员专修班理科学习。在这里,他进一步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张耕野结识了本县正白四屯的同学金凤英。金凤英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她正直、热情、爽朗、活泼,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旧社会十分不满,对广大劳苦群众深深同情。张耕野经常和她在一起研谈一些进步书刊,讨论俄国革命的经验和中国贫穷落后的现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27年7月,张耕野毕业后回到双城,曾先后在双城中学和吉林中学任教。他以朴素的爱国之心向学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自觉地为改造旧中国尽自己的力量。
1928年1月4日,张耕野与金凤英在家乡双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通过自由恋爱组成了幸福家庭。他们互敬互爱,努力工作。
1929年,佳木斯桦川中学随着学额的增大,急需补充各科教员。桦川县公署为适应中学发展的需要,出高薪四处招聘教师。桦川中学学监、吉林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初中教员专修科文科毕业生刘文翰立刻给同学张耕野写信,约他到桦川中学任教。张耕野复信表示同意,一是想要出去闯闯,见见世面,二是考虑到薪水高些,可解决眼下的生活困难。为减轻大哥的生活负担,张耕野带妻子金凤英、母亲张李氏、小弟张宗民于7月来到佳木斯。刘文翰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把自己的五间草房让出二间给张耕野一家居住。8月,经严格考试,张耕野正式被桦川中学聘为算术、自然教员,每月薪水110.5元。张耕野以他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讲课技巧,赢得全校师生的赞誉。妻子金凤英也找到了工作,在城内西南门里小学任教。第二年,由于张耕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薪水被调升为148.5元,为全校薪水最高的教员。
1930年,佳木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开拓者、地下党员唐瑶圃(原名唐吉昆,后改名为姚新一)从北平弘达学院来到佳木斯,在桦川中学任英文教员。唐瑶圃也租刘文翰的房子,住进了张耕野的对面屋,两家共用一个厨房。唐瑶圃、张耕野也是吉林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初中教员专修科的同届同学。意外地相遇使两位老同学激动不已。张耕野坦率地向唐瑶圃表露了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疑问和不满情绪。唐瑶圃从张耕野朴实的言谈中看到了他的反抗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思想,便如实地把他在北平弘达学院找到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和参加学生运动的经历讲给张耕野听,给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唐瑶圃的帮助教育下,张耕野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逐步改变了教育救国的思想,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群众革命斗争中,成为唐瑶圃在佳木斯秘密开展党的活动的第一个响应者和主要助手。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3月,桦川县男子师范讲习所成立,附设于桦川中学校内。张耕野被选任为男子师范讲习所算术、自然教员。同年秋,九·一八事变爆发,消息传到桦川中学,爱国师生群情激愤。张耕野同唐瑶圃秘密商量,决定组织领导爱国学生游行示威,声讨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他们拟定了行动方案,联合了西南门里小学等校的进步师生共同行动。第二天,张耕野配合唐瑶圃召开了桦川中学各班进步学生代表会议,宣传了这次爱国运动的重大意义,布置了具体行动计划。各班学生代表一致响应。全校二百余名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立即行动起来,有的上街买彩纸、笔墨,有的回家找旗杆、打浆糊,很快就赶制出了一大批五颜六色的小旗,上面写着抗日口号,同时还写了很多宣传标语。伪桦川县公署一再阻挠和禁止佳木斯人民群众的抗日爱国活动,不准学生们上街游行。张耕野带领学生冲破伪桦川县公署的重重阻挠,涌进县公署院内向县长请愿,之后勇敢地走向街头示威游行。张耕野走在学生队伍的最前例,带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起来,驱逐日寇!”等口号。张耕野带着这支数百人的游行队伍走遍了佳木斯的大街小巷。游行队伍所经之处,彩色传单纷纷从学生手中撒向路旁人群,各处都贴上了醒目的大字标语。为发动群众、进一步激发佳木斯人民的抗战热情,张耕野还组织赵敬夫等进步学生深入到街头巷尾进行讲演。张耕野亲自登上讲坛发表演说,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怒斥国民党不战而退、卖国求荣的政策。他又在桦川中学组织了一支文艺宣传队,自己动手创作节目,自编自导,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报剧”、“东北地方戏”等形式,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在张耕野创作的一个活报剧中,描写了一个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开设吗啡馆,逼着中国人去吸毒。谁敢反抗,他就指使满警殴打。中国人拼死拼活挣来的工钱,都送进了吗啡馆。最后,中国人被骗光了所有的钱,一个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悲惨地死去。每当演出到这里的时候,群众都无比愤怒。演出收到良好效果。这支文艺宣传队在街头活动近一个月的时间,演出数十场,深受群众欢迎。张耕野还借街头讲演和文艺演出的机会开展募捐活动。在演出前,布置学生先给有钱的开明人士送票,动员他们去观看演出,演出达到高潮时便穿插讲演,发动群众和各界爱国人士捐款捐物,支援东北义勇军抗战。张耕野又领导了抵制日货的运动。他把进步青年学生划分成很多宣传小组,深入到佳木斯各个大小商店,宣传抵制日货的重大意义,动员商店不卖日货,教育群众不买日货。通过宣传教育,在一段时间里,市内各商店都把日货收了起来。
1932年5月17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佳木斯。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昔日市内各中小学校也变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兵营。县公署被迫宣布各校停课,教师工资减半。张耕野目睹日军的残暴罪行,悲愤交加,他决心奔赴抗日战场,参加武装斗争。于是,张耕野便和唐瑶圃一起,把两家老小都送到江北农村居住,然后带着几名桦川中学的学生去投奔爱国将领李杜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桦川县太平川,张耕野等人找到了李杜属下的一个营,便暂时留了下来。在部队里,他们积极做抗日宣传工作,向士兵们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但是,这个营纪律松散,而且抗日活动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同日军作战常靠“吃符”、“念咒”,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刀枪不入”,结果自然惨遭失败。张耕野认识到,旧军队没有正确的领导和明确的目的,只凭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于是,张耕野又带学生离开了这个营,继续寻找李杜将军的大部队。当时佳木斯周围土匪四起,日本侵略者搜查也很严密,交通十分不便。张耕野未能如愿,只好带学生返回住木斯。虽然没有找到抗日义勇军,但张耕野仍不灰心,带领学生另寻抗日途径,转入了地下活动。这一年,地下党组织根据张耕野的要求和表现,经唐瑶圃介绍,张耕野被发展为佳木斯市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他为发展壮大佳木斯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四处奔波,出生入死。
1933年,日本侵略者为巩固殖民统治,加紧推行奴化教育。伪桦川县公署按日本侵略者的旨意,宣布桦川县各中小学先后复课,并将桦川中学与女师合为一校。合并后的桦川中学是佳木斯唯一的一所中等学校,聚集了伪三江省大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和来自各县的知识青年。敌人很重视这所学校,企图利用这所中学把中国青年培养成为侵略者效力的奴仆和驯服工具。敌伪势力驱逐了中国人校长卢国士,由县日本参事官宾尾卓次接替,并派进日本教员白泽和一些汉奸教师,监视全校师生的思想动态。地下党也极其重视这所学校,因此桦川中学成了敌我争夺的一个重要阵地。复课后,张耕野按照党的指示,又回到了关闭一年之久的桦川中学。此时,唐瑶圃已经离开了佳木斯,到外地开辟工作,对刚刚入党不久的张耕野是个严峻的考验。张耕野勇敢地挑起了重担,领导桦川中学师生继续开展党的工作。张耕野在革命实践中体会到,青年学生是开展党的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于是,他采取各种方法团结青年学生,引导他们走革命道路。张耕野学识渊博,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还常常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补课。尽管张耕野自己家里生活十分贫困,全家六口人只靠他一人工资维持,全部家当只有一个桌子、两把椅子,但他对那些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依然热情相助,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接济他们。对一些交不起伙食费的学生,张耕野就把他们请到家里用餐。每年秋天,张耕野都让妻子金凤英多腌些酸菜、咸菜,炒熟后带给穷苦的青年学生。张耕野还利用教师的合法身份,借课堂讲课之机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给学生讲岳飞抗金,讲文天祥的正气歌,启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鼓励青年学生以民族命运和国家的兴亡为己任。对那些积极的进步青年,张耕野就把他们请到家中以补课为名,与他们促膝谈心,进一步给他们讲解中国革命的形势、前途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抗日工作情况。在他的影响下,一些青年学生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信仰从爱国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跟随张耕野投身到抗日救国革命斗争中。
1934年夏,中共桦川中学党支部成立,隶属于中共满洲省委吉东特委,张耕野为支部负责人。张耕野还担任“校友会”宣传部部长,把党员学生和思想进步的学生推举到“校友会”各部负责,利用“校友会”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创办校刊、板报、墙报,宣传进步思想,使“校友会”成了革命活动的阵地。在张耕野领导下,党组织发展了陈雷马克正赵敬夫冷云等二十余名桦川中学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使得桦川中学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这批党员许多人后来成为了抗联的重要领导人。张耕野以一个坚定稳重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桦川中学也成为党在佳木斯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活动基地。张耕野还教育引导自己的亲人参加革命,妻子金凤英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桦川中学读书的妹妹张宗兰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妻子、妹妹对地下党工作的开展都做出了许多贡献,最后都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1936年5月,桦川中学党支部改为区委,隶属于中共依兰县委,张耕野担任中共桦川中学区委负责人。当时,佳木斯已经发展成为三江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中心,伪三江省公署、桦川县公署都设在这里。9月18日,在抗联三、六军党委和汤原、珠河两个中心县委召开的联席会议上,通过了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冯仲云关于成立中共佳木斯市委的提议。12月,根据会议精神,中共下江特委派组织委员小孔(姜忠诚)来到佳木斯,将由张耕野领导的佳木斯区委同由桦川中学教师董海云(董仙桥)领导的西门外特支合并。
1937年1月,中共佳木斯地下市委正式成立,张耕野负责市委组织工作(组织部部长)。张耕野走上领导岗位后,在市委的领导下,带领桦川中学的学生更加广泛地开展党的工作,范围扩大到街道、农村,甚至是敌伪机关内部。在市委负责妇女工作的张宗兰从桦川中学毕业后,张耕野根据市委指示,以给妹妹找工作为名,设法将张宗兰送入伪桦川县公署,给一个日本参事官当上了文书。张宗兰战斗在敌人心脏,在工作中经常可以得到敌人一些机密文件,有些下班后就偷偷带回家给哥哥翻阅。张耕野阅后,认为特别重要的,就指示妹妹立刻复写,然后转给市委或下江特委。他们常常工作到深夜,搜集了大量敌伪政治、经济、军事等情报,并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保证了党组织和抗联部队的安全。张耕野家原来距伪桦川县公署较近,给党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当年春,他用节省下来的积蓄在中央大街福顺垣商店西侧的胡同里买下二间独门独院的小草房。院子较大,周围是用两米多高的木板围成的栅栏,非常僻静。由于环境清静比较安全,张耕野家成为地下党组织活动的秘密据点,保存和传递党的秘密文件,市委的许多重要会议,上级组织派人来往接头,部署工作等经常在这里进行。当时北满临时省委和下江特委负责人冯仲云高禹民等都曾在他家住过。由于张耕野经常给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补习功课,青年学生在他家进进出出,邻里们都习以为常,地下党同志也常以补课为名到这里请示汇报工作。为扩大抗日武装力量,中共佳木斯市委书记董海云同张耕野研究决定,组织发动梧桐河金矿矿警武装起义,并决定派桦川中学学生、十七岁的共产党员马克正利用其同族爷爷生前在梧桐河金矿做事的关系,打入金矿,当上了文书。不久,张耕野便通过马克正,把由他介绍入党、在市委负责士兵工作的陈芳钧也介绍到金矿当上了警察。他俩在金矿成立了党小组,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张耕野等经常听取马克正的工作汇报,并及时给予指示。同年夏,起义条件成熟,经与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联系,张耕野同董海云一起制定了里应外合举行起义的行动计划。7月29日凌晨,70余名矿警举行起义,击毙反动的矿警队长,携带70多支枪和一批弹药,300余两黄金和十多车被服和大米等物资,投奔抗联六军,被编入六军第四师第二十九团。马克正、陈芳钧同时被编入这个部队。马克正的父亲早逝,家里只有老母带着兄妹,生活十分困难。马克正上队后,张耕野承担了抚养马克正一家的义务,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二十元钱送给马克正的母来亲,使马克正在部队安心工作,奋勇杀敌。这次矿警武装起义使梧桐河金矿陷于瘫痪,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同年冬,敌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实行“归屯并户”、“保甲连坐”法,妄图切断人民群众同抗联的联系,将抗日部队围困在深山密林之中。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共佳木斯地下市委把筹集物资、支援抗联作为头等工作,并责成张耕野具体负责。张耕野同董海云通过关系,把共产党员李恩举(李晋三)调到佳木斯西郊敖其小学当校长,并在这所小学建立了党支部,由李恩举为党支部书记。以此为联络站,一方面负责与中共下江特委取得联系,另一方面负责给抗联部队运送物资,通过发动群众,采取分头购买、集少成多的办法,把军需物资弄到手,集中到张耕野家。张耕野趁夜深人静时,带全家人打好包装后运出城。运出城途中必须经过西门检查站,这里对行人搜查很严。为了顺利将物资运送出城,张耕野等同志设法通过伪保长把李恩举介绍给西门警察所长,使其对运送物资提供方便。在张耕野的积极工作下,地下市委为抗联三、六军筹集棉衣、鞋、棉帽六百余件,以及大量油印器材及大批药品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斗争。张耕野在桦川中学和在市委负责组织工作期间为党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党的组织发展和武装斗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受到市委的肯定和表扬。年底,形势越来越紧张,地下党活动更加困难。张耕野将老母送回双城,做好了应付一切紧急情况的思想准备。
1938年,敌人对三江平原抗日武装进行疯狂的围剿,佳木斯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为防不测,市委决定派张耕野去寻找抗联部队,联系将一部分党员转移、输送到抗联部队,同时确定在必要时市委撤出市区后的活动地点。3月初的一天,市委负责宣传工作的汽车司机周绍文和他的助手徐连太开车来到张耕野家,按市委指示,借到富锦县集贤镇拉货的机会送张耕野上队。张耕野脱去了平时常穿的西装,换上了一套协和服、一顶旧毡帽和一双高腰毡疙瘩,外穿一件棉大衣上了汽车,在集贤县夹信子镇找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3月18日,张耕野接到由徐连太的弟弟徐连庆送来的妻子金凤英亲笔信。从字迹潦草的信中,张耕野得知佳木斯的敌人已经开始全城大搜捕(三一五大逮捕),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市委书记董海云等共产党员先后被捕。妹妹张宗兰和妻子金凤英幸免脱险,已携孩子回双城老家。张耕野读完信后,知道自己暂时不能回佳木斯了,三军四师政治部主任金策就留他在师政治部工作。此后,张耕野随部队转战在勃利宝清一带。不久,张耕野从伪《滨江日报》上看到妹妹、妻子和女儿在哈尔滨道外天泰客栈服毒自杀的消息(被敌人杀害后放出的假新闻)。他悲痛万分,将信将疑地去抗联六军找到高禹民和周绍文,让他们分头到佳木斯、哈尔滨打听情况。但未等他们回来,部队便从夹信子开拔,张耕野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他怀着对亲人的无比怀念,化悲痛为力量,投入了抗日武装斗争。5月间,张耕野随部队转战到依兰,活动在黑背子、马粪包、舒乐河一带。此时,敌人调集了大批兵力,加倍向三江地区抗日武装力量进行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抗联部队斗争环境更加艰苦,不仅常常缺衣少食,而且常常受到敌人围追堵截,日夜转战在深山密林之中。在这艰苦的岁月里,张耕野毫不动摇,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必胜信心,同战友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张耕野有文化,理论水平也较高。虽然刚到部队,组织上尚未正式给他安排工作,但张耕野自觉地承担了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他经常做宣传鼓动工作,鼓励战士们克服困难,奋勇杀敌。张耕野不但是政治工作的宣传员,也是身先士卒、英勇善战的战斗员。在同敌人作战中,张耕野机智勇敢,不怕牺牲。
牺牲
1938年10月,张耕野随部队在依兰县黑背子附近筹集给养时,突遭敌人袭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7岁。
纪念
2015年8月24日,张耕野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参考资料
张耕野.中国军网.2013-12-24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9 17: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