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1011~1086年)字昌言,北宋
樊城人。
进士出身,任
大名府通判。那一带原有官司家牧地,但已为当地居民占有,数易其主,地契又已遗失。前任官司吏按旧凭索地,强夺民田,甚至毁民屋,掘坟墓。张问到任后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即上奏朝廷。仁宗同意予以制止,并赞许他为政“用心”,提升他为河北
提点刑狱,不久又升任河北转运使。当时,所属州县地震河决,有人主张征用附近民众20万,自
澶州(今河南
濮阳)筑堤抵乾宁(今河北
青县);他认为堤未能为益,而劳民伤财,不是好办法。神宗采纳其言。他在任内,10年不征
考课。后应诏入朝,任度支副使,
集贤殿修撰。不久,复任河北
转运使。
熙宁(1068~1077年)末,任沧州(今属河北)
知州。他对
王安石的变法颇有抵触,曾奏称新法不便于民。元丰(1078~1085年)间,有人推荐他为侍郎,神宗因其反对新法,不用。元祜初,任
秘书监,兼
给事中,
正议大夫。
张问,字昌言,
襄阳人也。进士起家,通判大名府。群牧地在魏,岁久冒入于民,有司按旧籍括之,地数易主,券不明,吏苟趣办,持诏书夺人田,至毁室卢、发丘墓。问至,则曰:“是岂朝廷意耶。”其上以闻。仁宗谕大臣曰:“吏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立罢之。
擢提点河北刑狱。大河决,议筑小吴,问言:“曹村、小吴南北相直,而曹村当水冲,赖小吴堤薄,水溢北出,故南堤无患。若筑小吴,则左强而右伤,南岸且决,水并京畿为害,独可于孙、陈两埽间起堤以备之耳。”诏付水官议,久不决,小吴卒溃。
徙江东、淮南转运使,加
直集贤院、户部判官,复为河北转运使。所部地震,河再决,议者欲调京东民三十万,自澶筑堤抵乾宁。问言:“堤未能为益,灾伤之余,力役劳民,非计也。”神宗从之。问十年不奏考课,诏特迁其官,入为度支副使,拜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坐误军须,贬知
光化军,未几,复使河北。诸葛公权之乱,郡县株蔓,连逮至数百千人,问上疏申理,止诛首恶。
熙宁末,知沧州。自新法行,问独不阿时好。岁饥,为帝言民苟免常平、助役之苦,反以得流亡为幸,语切直惊人。元丰定官制,
王安礼荐问可任六曹侍郎,帝以其好异论,不用。历知河阳、
潞州。元祐初,为秘书监、给事中,累官正议大夫,卒,年七十五。
问处己廉洁、尝仕鄜延幕府,与
种世衡善,父丧,世稀遗汝州田十顷,辞弗受。使归,未至而世衡卒。其子古,用父治命,亦不纳田,芜秽者三十年。后汝守请以给学,朝廷命反诸种氏。
舜俞,字令举,湖州乌程人。
博学强记。举进士,又举制科第一。熙宁三年,以
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诏俟代还试馆职。舜俞辞曰:“爵禄名器,砥砺多士,宜示以至神,乌可要期如付剂契?”缴中书帖上之。
青苗法行,舜俞不奉令,上疏自劾曰:“民间出举财物,取息重止一倍,约偿
缗钱,而
谷粟、
布缕、
鱼盐、薪蔌、櫌锄、釜锜之属,得杂取之。朝廷募民贷取,有司约中熟为价,而必偿缗钱,欲如私家杂偿他物不可得,故愚民多至卖田宅、质妻孥。有识耆老,戒其乡党子弟,未尝不以贳贷为苦。祖宗著令,以财物相出举,任从书契,官不为理。其保全元元之意,深远如此。今诱之以便利,督之以威刑,方之旧法,异矣。诏谓振民乏绝而抑兼并,然使十户为甲,浮浪无根者毋得给表,则乏绝者已不蒙其惠。此法终行,愈为兼并地尔。何以言之?天下之有常平,非能人人计口受饷,但权谷价贵贱之柄,使积贮者不得深藏以邀利尔。今散为青苗,唯恐不尽,万一饥馑荐至,必有乘时贵粜者,未知将何法以制之?官制既放钱取息,富室藏镪,坐待邻里逋欠之时,田宅妻孥随欲而得,是岂不为兼并利哉。虽分为夏秋二科,而秋放之月与夏敛之期等,夏放之月与秋敛之期等,不过展转计息,以给为纳,使吾民终身以及世世,每岁两输息钱,无有穷已。是别为一赋以敝海内,非王道之举也。”奏上,责监南康军盐酒税,五年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