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强(读音:qiáng,qiǎng,jiàng)为现代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字源演变
强,为形声字。《说文解字》籀文“强”字从䖵,彊声。“䖵”与“虫”同意,“彊”与“强”同音,所以上图中灰线标注汉字(非规范汉字)为“强”的繁体异构字。秦代以后“强”字的发展因其声符“弘”的不同写法而分为两系:一写作从弓从厶从虫,一写作从弓从口从虫。此“厶”、“口”皆置于字之右上角,而“虫”旁则置于字的右下角,故全字一写作“強”或一写作“强”。现以“强”为规范字,“強”作为其异体被淘汰。战国文字还有另外一系写法:图中字形4在“口”和“虫”之间加了二短横作为饰画,而“弓”旁的写法与“人”旁混同。图中字形5、10仍从“弓”,可以帮助证明“人”旁乃“弓”旁之讹。字形4的写法省“虫”即成图中字形9,此时之二短横亦可视为省形符号,代替被省的“虫”符,这是古文字中很常见的省略方法。《说文解字》中以为“刚”字古文,其实也是“强”字,假借为“刚”。“强”的本义是米中小黑虫。《说文解字》:“强,蚚也。”但此字本义罕用,主要被借为彊弱之“彊”(“彊”本义指“弓有力”),并逐渐取代了它,“彊”字渐废。因此“彊”字所具有的音义,“彊”字基本都具备。“强”读qiáng,主要意义是健壮、强大、刚强、坚硬等;“强”读qiǎng,义为勉强、勉力、强迫等;“强”读jiàng,义为僵硬、倔强等。
今以“强”为正体字,“強”和“彊”为异体字。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蚚也。从虫,弘声。籒文强,从䖵,从彊。巨良切。
说文解字注
蚚也。下云蚚,强也。二字为转注。释虫曰:强,丑捋。郭曰:以脚自摩捋。叚借为彊弱之彊。从虫。弘声。此声在六部。而强在十部者,合韵也。巨良切。
康熙字典
唐韵》巨良切。《集韵》《韵会》《正韵》渠良切。并音彊。《玉篇》:米中蠹。《尔雅·释虫》:蛄䗐强䖹。注:今米榖中小黑虫是也。建平人呼为䖹子。扬子《方言》:蛄䗐谓之强䖹。江东人谓之𧉪。
又《尔雅·释虫》:强,蚚。疏:强,虫名也。一名蚚,好自摩捋者,盖蝇类。又:强丑捋。注:以脚自摩捋。
又与彊通。《广韵》:刚强也,健也。《礼·曲礼》:四十曰强,而仕。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中庸》: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又《集韵》:胜也。《礼·中庸》注:南方以舒缓为强,北方以刚猛为强。
又《广韵》:暴也。《史记·田延年传》:诛鉏豪强。
又算家以有馀为强。《古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又岁名。《尔雅·释天》:太岁在丁曰强圉。
又姓。《左传·庄十六年》:刖强鉏。《广韵》后汉有强华,奉赤伏符。
又《广韵》《集韵》《正韵》𠀤其两切。彊上声。《集韵》:勉也。《尔雅·释诂》:勤也。《礼·中庸》:或勉强而行之。
又《韵会》:矫强。《左传·庄十九年》:鬻拳强谏楚子。《荀子·臣道篇》:率羣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曰桥君。注:桥音矫。
又劝也。《周礼·地官》:正其行而强之道艺。注:强犹劝也。《礼·乐记》:强而弗抑则易。疏:师但劝强其神识而不抑之令晓,则受者和易。
又姓。《广韵》:《前秦录》有将军强求。◎按后汉强华、前秦强求,同姓。《广韵》分二音,不知何据。
又《集韵》《韵会》《正韵》𠀤其亮切。彊去声。《韵会》:木强,不和柔貌。《前汉·周昌传》赞:周昌,木强人也。注:言其强质如木石然。
又《正韵》:自是也,㑃也。《前汉·陆贾传》: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注:屈强,不柔服也。《史记》作屈彊。
又与襁通。《类篇》:强,负儿衣。《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少,在强葆之中。注:索隐曰:强葆,卽襁褓。正义曰:强,阔八寸,长八尺,用约小儿於背而负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步骤
书法欣赏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
.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3-08-19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15:06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