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货币体系
IMF理事会发布的体系
当代货币体系的形成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后,IMF最高权力机构——IMF理事会即着手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
历史背景
1974年7月,IMF成立的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委员会,简称“临时委员会”接替“20国委员会”,并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IMF协定的修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就汇率制度、黄金处理、储备资产等问题达成一些协议;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这样,以“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得以形成。
主要特点
牙买加协定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非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全盘否定。一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IMF组织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元地位的大大下降,但尚未影响到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也有着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全然不同的特点。
第一,汇率安排多样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成为各国的主要选择。
第二,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货币脱钩,即不再是各国货币的平价基础,也不能用于官方之间的国际清算
第三,国际储备多元化特别提款权(S·D·R)拟成为主要国际储备手段。
第四,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国际金融市场的媒介作用以及有关国家外汇储备、债权债务调整等多种调节机制的相机抉择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收支调节渠道有限,调节机制经常失灵而导致的长期出现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
上述几个方面与扩大基金组织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资金融通数量和限额等,共同构成了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并成为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主要问题
当代货币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实践,对维持国际经济的正常运转,推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其积极作用是应当肯定的。但同时,该体系作用的结果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它使得国际货币格局错综复杂,缺乏统一稳定性。国际金融的动荡加剧,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受到严重的冲击。
首先,汇率安排的多样化与汇率波动的加剧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浮动汇率所导致的对各国财政政策约束的放宽,难免导致一些国家无限制地实行膨胀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从而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压力。除此而外,浮动汇率还为外汇市场的投机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亦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一个原因。
其次,国际储备多元化与各国国际储备资产管理难度的增加。
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多样化与国际收支问题严重化。在浮动汇率条件下,汇率机制是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方式,但它要受到进出口商品的弹性等的限制;利率机制的使用,亦要受到各国宏观经济面的制约;而国际收支逆差国和顺差国的对称性调节,则长期缺乏有权威和成效的引导监督。
第四,金融创新的纷纷涌现与国际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大。
最后,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不力。这首先表现在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乃至危机,缺乏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亦表现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传统的处理危机的“一揽子”救助措施常常不能对症下药,并且通常附带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条件。此外更表现在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背景下每天活跃在世界市场上数以亿万计的庞大游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使之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革趋向
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趋向:
面对当代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矛盾冲突, 尤其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旷日持久的国际债务问题, 以及二十世纪最后几年相继发生的国际金融的危机和动荡,如何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制度,使之能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客观上已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方案一·恢复国际金本位制
持这种观点者,主要以法国的吕埃夫和瑞士的海尔普林等为代表。而更多人则主张的是实行加以改进的金汇兑本位制,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的伯恩斯坦(主张建立新储备单位来增加世界清偿能力);英国的哈罗德等(主张提高金价来增强世界清偿力);瑞士的拉兹等(主张建立多种通货储备体制)。总的来说,这种将黄金为基准货币固定汇率体系的金本位,并非本世纪初流行的那种金本位简单复兴,而是所谓的“新金本位”。这种新的全球金本位并不依赖于实际存在的黄金储备,而是以中央银行发行保证本国货币按固定比率购回黄金的远期合约的意愿为基础。这样一来,根据对未来的预期,金融市场力量便可被用来扩张或收缩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同时,投机者的行为便具有了一种稳定效应,因为他们买卖债券的活动将会导致货币与黄金的相对价格走向其均衡固定比率。 新金本位制度相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而言有它的优势。因为黄金作为货币已有很长的历史,它容易被接受,而且各国中央银行仍能采取主动的货币政策。但是在要看到的是,在现实经济条件下,国际货币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及重归金本位制,必然要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且不说黄金储备分布的不合理,仅拥有世界黄金储备20%的发展中国家自然首当其冲就缺乏货币稳定的基础; 即使世界黄金产量,也跟不上国际经济增长对货币黄金的需求。此外,金本位制同各国国内的经济政策目标也有其矛盾的一面。比如,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条件下,要维持金本位制,就得用黄金去进行清偿。这不仅会出现黄金严重外流,引起国内货币量收缩,抑制着经济增长,而且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黄金用于这种清偿。如果希望保持经济增长,那就必须冻结黄金外流,但这不仅会加剧出现更严重的国际收支逆差,而且还从根本上动摇着金本位制的基础。
方案二·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制
从本质上讲,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类似,即所有国家的货币均与一核心币挂钩,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国之间的汇率且固定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金本位的区别仅在于核心货币:前者为美元,后者为黄金; 同时全球的货币政策也就主要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来决定。1947-1971年间的国际货币体系便是如此。尽管它问题很多,但终究为全球贸易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货币基础。在今天提出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张,其理论依据是: 1. 从1944-1971年这段时间的国际货币制度来看,总的情况是稳定的,对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有益的。
2. 恢复了布雷顿森林体制,也就是恢复了美元等同黄金的地位,这样,从理论上来讲,国际货币就有了稳定的基础。
3. 现在,美国虽不是世界产金和储金最多的国家,但却仍是比较多的地方,这也是有利条件。
4、和二战刚结束时类似,美国在冷战后世界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美国经济近90个月的持续增长,乃至在可预见到的将来相当一个时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均对该方案的提出起到推动作用。
这种方案尽管有其许多合理之处,但在具体的实行中困难也很多。首先,在70年代,美国的黄金尚且难以维持与美元的挂钩; 在世纪之交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则更不用说了。其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已成事实,美国的近十年来的持续增长,并不能改变欧盟、日本及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崛起,国际基准货币国际储备的多元化善亦难以逆转。最后,让美国独家主导全球的货币政策,通过控制世界基础货币发行,再次享有向全球征收铸币税和转嫁其国内通胀压力的权力和机会,也难以为包括南北方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方案三·创建单一世界货币
创建单一世界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的国际管理通货本位制。建立世界中央银行并让其发行统一货币的思想,最初源于哈耶克1937年出版的一本题为《货币的民族主义与国际稳定》的著作。哈耶克指出,货币改革者的理性选择只有两种:建立国际货币政策的“世界中央银行” 和与通常理解的货币政策毫不相关的“完全自由的银行”。哈耶克的第一种方案认为,与其由民族国家执行货币政策,不如由一个单一的世界中央银行负起责任。哈耶克的这一思想,在后来美国的另一个经济学家特思芬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主张创建起国际中央银行作用的世界中央银行,其任务是建立世界储备,控制国际货币发行,实行统一的国际通货管理。这种世界中央银行有协调各国央行业务的职能,在此基础上世界主要经济活动中心应采取措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该方案较为理想,但其实施的困难在于,它与各主权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要想建立高度统一的世界银行机构,统一行使权力,必然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的众多压力。实行固定汇率,固然有着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的一面,但推行固定汇率的弊端亦早已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领教过。此外,这种要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一种统一管理通货的设想的实行中,也存在着许多具体的困难。
方案四·建立区域性货币联盟
根据地理和经济的联系及特点,将世界分成若干货币区,货币区内各国实行固定汇率或准固定汇率制;各货币区之间的汇率则可据市场供求而自行变动。面对九十年代国际金融的动荡,建立类似欧洲货币联盟式的区域性货币联盟的构想,业已成为东亚国家近来常加讨论的议题。其中,较为具体而现实的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提出的那个旨在降低对美元依赖的货币联盟方案,即在东盟的四个关键国家(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间进行贸易时,用新加坡元来取代美元,并使之成为东盟各国货币的标准。他的这一建议已经受到了泰国的欢迎,并将在其它东盟国家得到认真的讨论。有些分析家指出,此方案实施后将会减少30%甚至更多的对美元的需求,并且能缓和这一地区的货币波动。
尽管这一建议的实施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但其建立区域性货币联盟的动向已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方案五·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之所以继续维持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是因为, 其一,到现在为止,各种建立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主张都缺乏现实的可行性,无法很快就加以实现。这样就只好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本身来想办法。其二,美国的经济现在仍是最发达的, 其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首位,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 美元现在仍然是国际上的关键货币和主要的世界货币。其三,其他国家的货币,如日元、西德马克、瑞士法郎等,可以相配合同时起世界货币的作用。虽然其间矛盾在深化,但经济全球化多极化已成定势,欧元的启动已经开始逐渐改变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传统独霸地位。因此,改革应是在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它包含诸多不同的方面和层次。
其中的一种意见,就是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稳定国际市场。鉴于市场本身往往要作出过度反应,并且垄断市场是所有竞争者的目标,故市场无法纠正其自身的错误。这样一来,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而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是必要的。
立足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基础进行改革的另一种意见是,在现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系下继续推行金融自由化。其具体涵义是,要求各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以及其它市场,减少政府管制,增加其透明度,并且力求凭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来完成上述目标。对此方案的支持,来自于1998年2月17日二十二个主要国家的官员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就以下三个关键问题达成的共识:第一,解决目前的并且防止未来的金融危机的基础是自由市场;第二,各国政府在提供金融信息时要增加透明度;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该继续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实现可能性最大的方案,因为它一方面顾及了金融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迎合了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其所包含的逻辑是, 金融自由化无疑对世界贸易和分工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但它本身却不是无条件的;存在一个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乃保证全球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1 13:50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主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