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
二战后以
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体系。
提出背景
两次
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
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
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两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
怀特计划”和“
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同是以设立
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
经济发展为目的,但运营方式不同。由于
美国在
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登上了
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
国际地位因其国际
黄金储备的实力得到稳固,双方于1944年4月达成了反映怀特计划的“关于设立
国际货币基金的专家
共同声明”。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键人物是美国前财政部助理部长哈里·怀特,凭借战后美国拥有全球四分之三
黄金储备和强大
军事实力的大国地位,他力主强化美元地位的提议力挫英国代表团团长、经济学大师
凯恩斯,“怀特计划”成为
布雷顿森林会议最后通过决议的
蓝本。
体系介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
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
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实行
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
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
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
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
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
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
经济复苏。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
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
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
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
美国政府在
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
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
汇率。
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
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
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
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
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若
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971年12月,这种
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决定“平价”的标准由黄金改为
特别提款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
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第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
支付结算原则。《协定》规定了各国
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
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协定》作了“过渡期”的规定。《协定》规定了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第五,确定
国际储备资产。《协定》中关于
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
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
国际储备货币。
第六,
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会员国发生
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
规定时间内以购回
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
会员国所认缴的份额越大,得到的贷款也越多。贷款只限于会员国用于弥补国际收支
赤字,即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会议召开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
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
布雷顿森林会议),商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通过了以”
怀特计划”为基础制订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以及两个附议,即《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
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和
世界银行(简称WB)。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之一,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先后恢复。
扮演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过数年的战争后人们在
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发现,美国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美国不但最后打赢了战争,而且在经济上美国发了战争财,据统计
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占当时世界各国官方
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几乎全世界的黄金都通过战争这个机制流到了美国。
1944年7月,美国邀请参加筹建
联合国的44国政府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各方签定了“
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
金本位制”崩溃后一个新的
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
等价物”,美国承担以
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
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了
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
储备货币。
体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同历史上的
国际货币制度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
第一,建立了
永久性的
国际金融机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统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各项原则、措施的推行。
第二,签订了有一定
约束力的《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金本位制对
汇率制度、黄金输出入没有一个统一的协定,
货币区是在规定的地区实施
宗主国、
联系国的法令。战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是一种国际协议,对会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它的统一性在于把
资本主义国家囊括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下;它的严整性在于对维持
货币制度运转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规定,并要求各国遵守。
第三,根据《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例如,
国际收支调节制度、国际信贷
监督制度、
国际金融统计制度、
国际汇率制度、
国际储备制度、
国际清算制度等。
体系特点
第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国际货币制度不是按各国的
铸币平价来确定汇率,而是根据各国
货币法定金平价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第二,战前,
黄金输送点是
汇率波动的界限自动地调节汇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的波动是在
基金组织的监督下,由各国
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
第三,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
自由兑换,对国际支付一般不采取限制措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许多国家不能实现货币的
自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四,金本位制度下,
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储备资产则是黄金、
可兑换货币和
特别提款权,其中
黄金与美元并重。在
外汇储备上,战前包括
英镑、美元与
法国法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国际货币制度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所有
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
第五,
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战后的
国际货币制度,有不少国家实行
外汇管制,采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
第六,国际
金本位下,黄金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的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美、法三国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国家也允许居民用外汇(英镑、
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国兑换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体系支柱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
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
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
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体系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
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不同于
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汇价的波动界限狭隘。1929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
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局面。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第二,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注重外部平衡,国内经济往往带有紧缩倾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偏重内部平衡,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
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
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
购买力的作用。
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
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四,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一,基金组织提供的
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基金组织的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其二,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
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
技术援助、建立国际
经济货币的
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
国际化。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
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
汇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
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体系缺陷
由于
资本主义发展的
不平衡性,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一再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日益暴露。
第一,金汇兑制本身的缺陷。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
特殊地位,加强了美国对
世界经济的影响。其一,美国通过发行纸币而不动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
资本输出,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其二,美国承担了维持金
汇兑平价的责任。当人们对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对短缺时,这种金汇兑平价可以维持;当人们对美元产生
信任危机,美元拥有太多,要求兑换黄金时,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平价就难以维持。
第二,储备制度不稳定。这种制度无法提供一种数量充足、
币值坚挺、可以为各国接受的
储备货币,以使
国际储备的增长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60年,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
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
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
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
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发生危机,危及
国际货币制度。这种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
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
特里芬难题”,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国际收支
调节机制的缺陷。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1%以内,汇率
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
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这种制度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第四,内外平衡难统一。在
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
汇率杠杆来调节
国际收支,只能采取有损于国内
经济目标实现的
经济政策或采取管制措施,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
外部平衡。当美国
国际收支逆差、
美元汇率下跌时,根据
固定汇率原则,其他国家应干预
外汇市场,这一行为导致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
通货膨胀;若这些国家不加干预,就会遭受美元
储备资产贬值的损失。
体系崩溃
前期预兆
1949年,美国的
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
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1971年上半年,逆差达到83亿美元。随着
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
越南战争的泥潭,
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冲击,爆发了多次
美元危机。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
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伦敦金价上涨。为了抑制金价上涨,保持美元汇率,减少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
瑞士、法国、
西德、
意大利、
荷兰、
比利时八个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
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
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
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
美元危机再度爆发。1968年3月的半个月中,美国
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
伦敦黄金市场的
成交量达到了350~400吨的
破记录数字。美国没有了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
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
自由浮动。
崩溃标志
第一,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1971年7月第七次
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
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
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1年12月以《
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
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第二,取消
固定汇率制度。1973年3月,
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
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
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
固定汇率。英国、意大利、
爱尔兰实行
单独浮动,暂不参加
共同浮动。其他主要西方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
浮动汇率。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
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
货币体系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发挥作用。
体系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
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相继两次宣布
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
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
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在伦敦,一位来自
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美元失去霸主地位,但迄今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
国际货币。
运转条件
以
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和
黄金储备分不开。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需具备三项
基本条件。但这三项条件却又是矛盾的,这便是
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第一,美国
国际收支保持
顺差,美元
对外价值稳定。若其他国家
通货膨胀严重,
国际收支逆差,在
基金组织同意下,该国货币可以贬值,重新与美元建立固定
比价关系。
第二,美国的
黄金储备充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政府或
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第三,
黄金价格维持在
官价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若
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
原因解析
根本原因
以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
支付手段与
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
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方面,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美元
币值稳定,其它国家就会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要求美国有足够的
黄金储备,而且美国的
国际收支必须保持
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会接受美元。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
外汇储备,美国的国际收支就要保持大量
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
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
黄金保证会不断减少,美元将不断贬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
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直接原因
美元危机与
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第一,美国黄金储备减少。美国1950年发动
朝鲜战争,海外
军费巨增,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源源外流。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不足以抵补当时的210.3亿美元的流动债务,出现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机。60年代中期,美国卷入
越南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
黄金储备不断减少。1968年3月,美国黄金储备下降至121亿美元,同期的对外
短期负债为331亿美元,引发了
第二次美元危机。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102.1亿美元)是它对外
流动负债(678亿美元)的15.05%。美国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
经济危机,黄金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第二,美国
通货膨胀加剧。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财政赤字庞大,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在两次
石油危机中因石油提价而增加支出;由于失业补贴增加.
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
政府支出急剧增加。美国
消费物价指数1960年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这给美元的
汇价带来了冲击。
第三,美国
国际收支持续
逆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大举向
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品,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其他国家的
黄金储备大量流入美国。各国普遍感到“
美元荒”(DollarShortage)。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
出口贸易的扩大,其
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
侵略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DollarGlut)。这使
美元汇率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出现下浮的波动。
失败启示
黄金作为
支付手段由来已久,正因为黄金产量少,且不可复制,所以将其作为支付手段才更为让人放心,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则与黄金无关,当时黄金并不与各国货币直接挂钩,问题应该出在作为可以用于兑换黄金的货币上,即美元发行过剩,无法支撑美-金互换,这才导致了体系的混乱和崩溃。
相关图书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一部讲述美元与英镑决斗的著作,居然席卷
欧美,口碑销量俱佳,让人吃惊不已。作为早已“作古”的事件,布雷顿森林的往事有何魅力重新吸引当代人的视线呢?
原来,历史再次走到了一个特殊时刻:世界如何重新建立一个国际货币新秩序?
人民币有能力挑战美元的
主导地位吗?这些问题,人们在回顾布雷顿森林的故事后,都能找到答案。
一方面,当时身为巨大
债权国和
贸易顺差国的美国,能以一场会议、一纸合约终结英国对
世界贸易和金融的
控制权,这背后的世界形势、外交风云、政治博弈颇值得探究。而作者把布雷顿森林会议作为
连接点,将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马歇尔计划、
国际金融体系、中美问题统统贯通起来,使整部作品相当有深度、有广度、有经济
政治战略的高度。
另一方面,《
纽约时报》《
华尔街日报》《
金融时报》齐齐称道本书的历史细节扣人心弦、充满娱乐性的同时,又左右着历史的方向。代表英国谈判的凯恩斯,虽然思想光耀千古,却在决定性时刻难敌美国谈判代表怀特。更不为人所知的是,一手缔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怀特,竟然是
苏联情报人员,于是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走向和结果都受到了不可思议的影响,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今日格局。
历史令人着迷又发人深省。今天,美国的许多论调与当年破产的
英国如出一辙,而中国则采纳了当年美国人所持的观点。真实的货币战争远比想象得更为复杂、更不可思议。请让我们牢记1944年那次伟大尝试失败的原因。
作者简介
本·斯泰尔(Benn Steil)
美国
外交关系学会国际经济部主任、高级研究员,曾任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经济部主任。以上两个机构分别是美国和英国研究
国际关系问题的顶尖智库。斯泰尔的研究领域是
国际金融、货币问题、
金融市场、
经济史。
斯泰尔与
萨尔瓦多前
财政部长曼努埃尔·海因兹联合撰写的《货币、市场与主权》荣获2010年哈耶克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