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曲:
王惠然1965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取材于云南
彝族《
海菜腔》、《
烟盒舞》。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
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音乐富有浓郁的
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编成
古筝、
三弦、
扬琴、阮独奏曲及
管弦乐曲。
殷飚将它改编成吉它独奏曲,1987年参加在
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吉它艺术节中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扬,成为一首在吉它界中颇有影响的
吉它名曲。
(一)以轮指开始,慢起渐快,犹如悠扬的笛音。接着从彝族
山歌《
海菜腔》发展而来的缓慢自由、色彩朦胧的旋律,描绘了恬静朦胧的山寨美景。
(三)与(四)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运用扫弦技巧,刻画了小伙子们跳舞的阳刚勇猛气质,使舞蹈场面更为热烈。(五)出现一小段以均匀音型陪衬的长音旋律。速度的突慢,对比鲜明。尾部又回到(四)段的快速度。(六)段浑厚深沉的一连串
排比短乐句,乐音坚实有力、热烈红火。尾部以
音区的逐层提高把把音乐推向高潮。
在此曲中,
王惠然首创”四指轮“技法。即在传统扣轮、挑轮、勾轮的指法基础上,把右手大指分离出来,用食、中、无名和小指作轮。大指弹奏独立的伴奏声部,以奏出
复调或和声效果。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
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
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
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皎洁,夜色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意境。”“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
丰富多彩的
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
其中最感人的是
彝族舞蹈《
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
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作品于1959年开始创作,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乐曲问世后,很快流行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
琵琶教材。
由著名古筝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
潘妙兴先生根据同名琵琶曲整理而来的《彝族舞曲》,自上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在筝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它有婀娜旖旎的旋律,也有粗犷强烈的节奏,有令人心醉的彝寨美景,也有阿哥阿妹的尽情欢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