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仁孝皇后
明成祖朱棣的皇后
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1362年-1407年),濠(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明成祖朱棣皇后。
人物生平
出身将门
徐氏父亲徐达是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徐达曾多次出任征虏大将军,挥师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元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此后多次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进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予世券。洪武十八年二月因病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徐氏作为徐达长女,自幼被徐达夫妇悉心教养,不但饱读诗书,更能参与军事,披甲守城。由于明代皇后多出自民间仕宦人家,徐氏更是明朝为数不多的、出身功臣勋贵之家的皇后。
女诸生
徐氏天资聪慧,她的父母也并没有浪费这份天资。其父中山王徐达曾对其母谢氏说:“此女天赋非常,宜以经史充其知识。”,并请来老师为其授课。徐氏饱读诗书,记忆力超群,读书时过目不忘,一览成诵,连她的老师都感到十分惊异,因此博通载籍,每每读到古人的美德与言行,都会深思效仿。因此,徐氏自幼便有“女诸生”的美誉。在明代,“诸生”即为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工于经史的生员,徐皇后能有“女诸生”之名,可见其才学修养。
夫妻情深
明太祖朱元璋在徐氏孩提时曾对徐达说:“是女必贵,其以为吾儿妇,宜善视之”,后又闻知徐氏才德俱佳,便将徐达召来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到今日仍然同心同德,始终没有嫌隙,自古以来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朕的第四子气质不凡,知道你有个这么好的女儿,能将她配给我的儿子吗?”徐达马上叩头拜谢,徐氏与朱棣遂约定婚姻。
徐皇后与朱棣虽为朱元璋指婚,却并非“先婚后爱”,而是在婚前已经相识。在正式成婚前,朱棣与徐氏早已相伴三载,是一对名副其实的少年伉俪。在永乐三年正月初一的《内训》自序里,徐皇后提到自己很早就被选入宫廷,早晚侍奉马皇后并聆听训言,恭敬地侍奉当今皇上三十余年;在永乐三年二月初九的《劝善书》自序里提到,自己早年被选入宫,每日侍奉马皇后左右,独被眷爱,恭事今皇上“三十有三年”;在永乐四年二月的《高皇后传》序里又提到自己“夙备宫庭之选”“日侍左右”“列诸妇之后”“独被宠眷”。因此,徐氏在洪武六年前后,即在她年仅十二岁时,便已入宫陪伴侍奉朱棣,并接受马皇后的教诲。
由于婚后感情深厚,明成祖朱棣的九名子女中,前七人皆为徐皇后所出。婚后九年,徐氏便频繁怀孕生子,相继为朱棣诞下三子四女,在这期间,朱棣并未“雨露均沾”与其他任何女人生下过庶子女,直到后来徐氏未再生育,才有了生母皆不详的庶女常宁公主和庶子朱高爔(早夭,朱棣登基后并未追封任何爵位给他)。朱棣登基后,与徐氏的感情历久弥坚,二人时常同起居,讨论政事。“朱棣勤于政事,有时到了午后还未用午膳,徐皇后便等他一同进食。在朱棣退朝以后批阅奏疏、处理国事时,徐皇后时常亲自陪伴左右,朱棣不愿皇后劳累,便让她先去休息会儿。在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因痛失爱妻贤后而性情大变,在宫中多任性,时常躁怒不安。
除此之外,二人在精神上也十分契合,是一对知己。朱棣好读书,徐氏也饱读经史,二人在文化素养上可较高下。而在宗教信仰上,由于明初宫廷佛教信仰的盛行,徐皇后对佛教颇有研究,曾编纂多部经书传世,朱棣在位时期,不但册封了乌斯藏(今西藏)的大宝法王,也与当世诸多高僧大德多有往来。说到夫妇二人与大宝法王的联系,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据说朱棣曾于梦境中前往普陀山拜见观世音菩萨,因爬山之疲惫,正欲离开之时,眼前出现一枝硕大的青莲花,花葩盛开,朱棣精爽复生,疲惫立解,复涉山巅,于山顶上拜见了大悲观世音菩萨并得到加持。此后,徐皇后督促弘扬神圣佛法,迎请法王,并使疲惫的朱棣得到康复,所以朱棣也时常赞颂说“朕之良师善友,皇后也”、“朕的妙善者即是此皇后”,对徐皇后赞不绝口。此外,在审美倾向上,《明太宗实录》记载徐皇后“性不喜华饰,自御俭素”。徐氏喜欢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白玉观音,而《明太宗实录》中也有朱棣偏爱“洁素莹然”的甜白釉瓷器的记载,因此,二人的审美取向十分相似,使他们可以达到精神世界的融合。
燕王内助
洪武九年(1376年),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徐氏待人处事十分得体,深受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喜爱。
洪武十三年(1380年),徐氏随朱棣离开京师南京,远赴北平就藩,入主燕王府。燕王府机构庞大,下辖审理所、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有负责教育的伴读、教授,管理王府仓库的大使、副使等官员。要凭朱棣一人之力,管理好这么多的机构和人员绝不容易,徐氏便发挥了当家女主人的职能,井井有条地管理内务,使得宫中上下秩序井然。正如朱棣在立后册文和诏书里说的那样,“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嫔于肇封,家政辑宁”,在藩国做他的贤内助二十多年,使他的家庭和平安宁。
靖难守城
徐达是明初一代大将,徐氏自幼耳濡目染,也颇有将门虎女之风。朱棣起兵谋事,徐氏也参与其中,多有辅佐谋划,“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徐氏所提的计策多合朱棣之意。靖难兵起后,朱棣率军前去袭击大宁,李景隆乘机率军围攻北平。当时,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凡是部署防御之事,大多受命于徐氏,徐氏相当于北平守备军的总指挥。敌军猛烈攻城,情况十分危急,面对城中兵力缺乏、敌众我寡的局势,徐氏沉着冷静地与朱高炽及守城将官一起谋划、部署守城各项事务,号召全体守城将士誓死守城。同时,徐氏发动城中将领及士兵、百姓的妻子登城作战,每人发给一副盔甲,徐氏亲自登城督战,城中妇女在徐氏的激励下,披甲上阵,抛石块、掷瓦砾,与李景隆大军展开殊死战斗,支撑到朱棣顺利回师。北平保卫战充分体现了徐氏的有胆有谋、沉着机智。
徐氏在北平二十余年,不但是朱棣的贤内助,更具有军事谋略,府中内务事宜皆有她辅助管理,靖难时又亲自防御守备,因此,在后来给徐氏的立后册文中,朱棣提到: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
正位中宫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军攻入南京,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为帝,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册立王妃徐氏为皇后。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册立皇后前特意将洪武时期朱元璋规定的皇后金宝龟纽提升为盘龙纽,立后当日由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开读诏书诏告天下,开创了明清两代册立皇后时单独颁诏诏告天下的先河。而且,在立后册文中提到“济朕艰难,同勤开国”、“朕登大宝,允赖相成”,在立后诏书中也提到“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同朕恭勤,保兹天命,君临尔万姓之上”云云,表示自己登基为帝有赖于徐氏的辅佐成就,并要徐氏同他一起肃敬勤勉地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天下,君临万姓之上。种种言行,无不体现着朱棣对妻子由衷的感激与重视。
辅君治国
徐皇后是一个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女性,身居后位的她在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管理好后宫的同时,也时常对治国理政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施展自己对丈夫的影响,朱棣也认为她“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秉持好的方法辅佐他治理国政,绵延盛大的吉庆使百姓受益。
徐皇后是一位有政治见地的女性,她精通经史,深知治国之道有两大要素:一是关心百姓疾苦;第二是培养爱护国家人才。因此,徐皇后提醒朱棣说:“南北之间,连年战争,兵民疲惫不堪,为政应当宽俭,务必要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接着她提醒朱棣爱护人才:“从前伊尹辅佐商汤姜尚辅佐周武王,这些都是杰出的人才。如今的贤才都是太祖高皇帝培养造就出来的,望陛下在选拔任用时,不要分什么新旧,要一视同仁,一体擢用。”对于徐皇后的建议,“上悉嘉纳,曰‘后所言皆合吾意。’”,朱棣都给予赞许并采纳,并说“皇后所言都符合我的想法。”
徐皇后还曾问:“陛下与什么人一起治理国家?”朱棣回答说:“六卿管理政务,翰林的职责是研究问题、草拟文告。”徐皇后因此请求召见这些大臣的夫人,赐给她们冠服及钱币,并对她们说:“妻子侍奉丈夫,其道岂止于衣服馈食?应该还有道德品行上的帮助。古代的公侯夫人和大夫、士人的妻子帮助她们的丈夫,有表现在诗歌里的,有记载于史册上的,古今人难道相差很远吗?一般来说,朋友的话,有依从的,也有违背的,而夫妇之间的话,则温柔和顺,容易听进去。我在宫中朝夕侍奉皇上,未尝不以百姓为念,每次他向我咨商询问,我提的意见大都被听取采纳,现在与皇上一同治理国家的,是六卿和翰林这些大臣,各位夫人难道不可以在家内给予帮助吗?百姓安则国家安,国家安则君臣同享富贵,福泽子孙后代。”
有一次,朱棣退朝稍晚,徐皇后询问原因,朱棣回答说:“吏部选人都按照资历,朕今天亲自选拔二十余人做郡守,所以没有察觉就晚了。”徐皇后便针对官员任选一事提出自己的见解:“国家治乱在于百姓是否安定,百姓是否安定在于地方长官贤明与否,怎么能一律按照资历选拔地方官呢?资历可以避免选官的弊端,却会埋没人才。所以古今制度中,对于那些才能突出的人才应该破格提拔,而对于那些任职时间长的官员则按照资历或者劳绩升迁,这两种选拔方法同时使用,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朱棣也深表赞同。
徐皇后识鉴并洞达治理国家的方针策略,并且一心以生民百姓为念,她在政治上显示出的卓越见识,令朱棣十分欣赏。因此朱棣也经常向她咨询意见,而她提出来的意见建议大都被朱棣听取并采纳,正如她和大臣夫人所说:“吾在宫中旦夕侍皇上,未尝不以生民为念,每承顾问,多见听纳。”
厚德嘉贞
徐皇后恪守妇道、孝敬公婆,马皇后也多次夸奖这个儿媳:“燕王妃所行足以仪范宫闱”、“此吾孝妇也”。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徐氏按照礼制素食淡饭为其守丧三年。朱棣登基后提到先朝之事,问徐皇后是否还记得马皇后重要的遗言,徐皇后一一列举,并对朱棣说:“这些话都是帝王要道,理乱大原,希望陛下不要忘记。”朱棣听了十分高兴
徐皇后为人低调,自觉抑制外戚势力,不骄纵自家。当初,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投诚于朱棣,在靖难起兵之际有暗中拥戴辅弼的功劳,被建文帝所杀,朱棣非常惋惜,将追赠徐增寿爵位的事情告诉徐皇后,徐皇后极力申说,并不准许。朱棣说:“皇后想做汉朝的明德皇后吗?只不过现在不是因为外戚的缘故才追封他。”竟然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又让他的儿子徐景昌承袭爵位,命令下达后才告诉徐皇后。徐皇后推辞拒绝道:“这是皇上的大恩,却不是妾的意愿。”朱棣说:“不是有功之人不授予封爵,朕正以公道治理天下,哪里有私心呢?皇后从今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徐皇后说:“皇上的命令已经下达,妾还能再说什么呢?不过小孩子尚未有知,希望皇上赐给老师教导他,或许可以对上不辱没大恩,对下不使祖先受累。”朱棣说:“皇后说的确实很对。”于是命令吏部慎重选择老师教导徐景昌。
徐皇后在后宫中侍奉朱棣恭敬,不懈晨夕,教育皇太子和诸王要孝亲恤民,教育嫔妃要恭敬和睦,对于亲戚也有诸多约束,教育他们要遵守法令和规矩,听闻亲戚稍有放纵之事便召入宫中加以训责,听闻有谦逊慎重的亲戚,也不时召见给予赏赐以资鼓励。
徐皇后为人喜怒不形于色,下人有犯错的便教育他们改正,也没有不敬畏佩服的;徐皇后不喜欢华丽的装饰,自御俭素,后宫之中便形成了节俭之风。
徐皇后在后宫中主持女性的管理工作,懂得任人唯贤,时常召见和任用有才能的女官与妇女,领导她们发挥才干。《双槐岁钞》记载:永乐时期,御史翁庆巡按四川,为人刚正不阿,后来被人连累下狱,翁庆无子,她的长女效仿缇萦救父,到京城上书代父请罪,徐皇后甚为感动,就将她召入宫中,做了三个月的女官。
教养诸子
徐皇后在自己所出三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很是费心。当初册立皇太子,封汉、赵二王,徐皇后便对朱棣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诸王承担着藩屏帝室的重任,要选择成熟稳重品行端正的官员辅佐教导他们,使之成为有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的人。”朱棣对她的话予以赞同,并表示“此朕所注意也”,又对徐皇后说:“从前父皇的制度,东宫官属都让大臣兼任,才能不生嫌隙,今后东宫重臣都选择贤能的大臣兼任。”徐皇后表示认同,并再次提醒朱棣留意汉王、赵王也应该尽早教导。在三子赵王朱高燧撰写的《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后序中提到:高燧一言语举动之间少有所失,则斥曰:“自古圣贤何尝如此?”高燧兄弟终日侍侧,不敢逾越,惟聆母后教训。也说明徐皇后非常关注三子的德行教育。所以尽管汉、赵二王行为多有不法,在母亲在世终究没有做出出格举动。
徐皇后对三子也并非一味严苛训诫,也有深爱子女的一面。长子明仁宗朱高炽所作《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后序中感念母亲“鞠育之恩昊天罔极”,三子朱高燧也在后序中回忆自己来朝归国时母子分别的情景:母后观高燧“怆然”,高燧不觉“悲泣”,可见母子几人感情之深。
慈惠爱亲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出生于建文元年二月初九,在他出生的前一天祖父朱棣梦见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大圭,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朱棣拜受之后醒来,将这个梦告诉当时还是燕王妃的徐氏,不久之后朱瞻基便出生了,朱棣夫妇都非常惊讶。朱瞻基满月时徐氏抱着他去见祖父,朱棣便让妻子亲自抚养这个备受喜爱的嫡长孙。宣德时期清明节将往天寿山谒陵,朱瞻基回忆起祖母徐氏,对大臣说道“皇祖妣同历艰难,弼成国家,抚育朕躬,慈爱备至”,充满着浓浓的孺慕之情。
宝庆公主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女,年仅八岁便已父母双逝,朱棣登基后又把她交给徐皇后抚养,后来徐皇后崩逝,一直停灵未葬,朱棣等到徐皇后梓宫北上后一天才将皇妹册封为宝庆公主,并命皇太子送嫁,嫁妆也较之诸公主有所增加。
另外,徐皇后还向朱棣进言“帝尧施仁都是从亲族开始的”,临终时交代朱棣要对宗室以恩相待,在她的册谥文中也有“九族咸承于慈爱”的语句,无不体现着她对亲族的仁爱之心。
著作颇丰
辅佐君王之余,徐皇后还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叙述马皇后的教诲并加以扩充写成《内训》二十篇用以教导宫中后妃,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因其佛教信仰和维护朱棣正统性的政治需要,编纂了《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佛说五十三佛大因缘经》《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等经书。此外,《千顷堂书目》中还收录《仁孝皇后诗集》一卷,但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失传。
而对于爱妻的作品,朱棣也极为重视,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将《劝善书》大量印刷,颁给臣子及各地的府、县学。并将《劝善书》收录入《永乐大典》中。
身后哀荣
永乐五年六月下旬至七月初四这段时间,徐皇后生病,袁忠彻受朱棣之命连日进入西宫,观察皇后气色,太子、汉王在皇后病榻前侍疾,朱棣也一直陪伴在侧,便于袁忠彻随时向其汇报情况。七月初三日,看得皇后神思昏迷,虚阳腾上,皇后懿旨:赐白金二十五两,文绮二表,钞一百锭,纱衣二套。朱棣与太子、汉王皆在。到晚上,让袁忠彻到宫门外待命,半夜,皇后病危,袁忠彻再次入宫查看。次日七月初四日天明,朱棣出视朝,袁忠彻父子随身,朱棣令其于御道随走,随时待命。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初四未时,徐皇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明太宗实录》记载了这样感人的诀别一幕:徐皇后病危之际,朱棣前往探视,徐皇后嘱咐朱棣说:“当今天下虽说太平,不用兵甲,但民生并没有完全恢复,希望圣上多加体恤。”当朱棣问起皇后还有什么要说的时,徐皇后说:“在用人时,要广用贤才,明辨是非邪正,不要因为一个人有小过就弃之不用,也不要因为一个人有小聪明就委以重任,教导子孙以学业为重,对宗室以恩义相待。”并表示自己不能再报答朱棣的恩情,让他不要骄纵她的娘家人。朱棣听着,不禁泣不成声,徐皇后也泪流满面,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劝朱棣以国为重,说自己生死有命,只希望他弃绝私恩、珍重自爱,别为自己过于伤心。
徐皇后临终之际,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机会和朱棣再回一次北京,报赏当年靖难时随她一起守城的将校士民之妻,所以将这件事交代给皇太子朱高炽替她完成。永乐七年朱棣北巡,皇太子在南京监国,在车驾到达北京的第二天除赏赐北京官员军民之外,也对守城妇女给予赏赐,完成了徐皇后的遗愿。徐皇后还告诫皇太子朱高炽要“敬以事上,仁以抚下,肃以正家,恩以睦亲”,要他时刻记在心上。对于皇长孙朱瞻基,徐皇后也有教诲,让他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并对朱棣说这个孙儿是远大之器,让他善加看待。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情难自抑,恸哭垂涕,群臣只能对他婉言劝慰。朱棣对群臣说皇后仁爱明察、贤能善良,将皇后比作东汉明德马皇后和唐代长孙皇后那样的贤后,并说皇后虽然身处宫中,但一心爱护百姓。想到皇后音容宛在,他痛惜道:“从此朕在宫中再也听不到皇后的直言了。”
朱棣悲痛之余,又对徐皇后追思甚笃,遂决定不复立皇后,也使得永乐一朝后位空缺长达十七年。朱棣又因徐皇后之丧,缞服以后换成素冠布腰绖,白衣素服一年、辍视朝一年,日常只在西角门等地听政议事;皇太子诸王为母亲服斩衰三年之制,因徐皇后一直停灵未葬,皇太子在禫祭除服后又为母亲服素服即白衣冠絰带数月;群臣为皇后服斩衰二十七日、白衣素服一年,周年祭后群臣参朝时服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退朝办事仍然素服,朔望朝见服公服朝服,一直到二周年过后禫祭礼毕才恢复正常。又在灵谷、天禧二寺为她举行大斋,接受群臣的祭祀,由光禄寺准备祭奠物品。十月十四日,朱棣为其上谥号曰仁孝皇后,据《金陵大报恩寺塔志》记载,朱棣曾下令在南京大报恩寺广集僧众,为仁孝皇后举行了长达百日的荐扬法事。
此外,朱棣还致书大宝法王分别于山西五台山、南京灵谷寺为仁孝皇后建斋追荐冥福,现存两份书信均为黄蜡纸本、描金龙纹、汉藏文,原藏大昭寺;命正一嗣教真人张宇初率诸道众为仁孝皇后举荐扬大斋祈福超度。徐皇后的突然去世对朱棣打击很大,他一度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因而十分悲伤,在谥册中提到“岂意盛龄,遽焉倾逝,朕心恸悼,万姓尽伤。”由于朱棣的重视,徐皇后的丧礼规格在明清两代历史上都是极为隆重的。
永乐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冬至,以仁孝皇后丧免朝贺,朝鲜国王李芳远派遣陪臣朴山言奉仪物致祭仁孝皇后。
永乐六年八月二十日,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惹乃率其妃及弟妹男女并陪臣来朝,王妃所要进献给皇后的笺表为金缕文,并且有本地土产奉上。这时徐皇后已经过世,朱棣便命人将其所进献的笺表和土产陈列于灵前。
永乐七年正月二十一日,暹罗国王昭禄群膺哆罗谛剌派遣使臣柰使赖卒等奉仪物致祭仁孝皇后,朱棣命中官到灵前告知。
出于对徐皇后的深爱,朱棣从未在其生前册封过一位妃子,直至永乐七年二月,徐皇后去世逾年,朱棣才举行册封典礼,正式册封后宫诸嫔妃。
永乐七年二月(1409年),朱棣北巡,回到了盛满往事的北平,并着手迁都事宜,于是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等前往北京一带卜选陵址,随即选得吉地于昌平县天寿山,同年动工营建陵寝。由于徐皇后一时无法入土为安,朱棣便将她的灵柩停放在南京皇宫中整整六年。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地下玄宫落成,朱棣命次子汉王朱高煦将母亲仁孝皇后的梓宫从南京护送至北京葬于长陵。朱棣派遣北京僧录司左讲经智寿和尚率领僧人200员随侍仁孝皇后梓宫,在沿途经过的驿站三时按时诵经进膳。同时下令巡狩北京,跟随亡妻的灵柩北上。徐皇后也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此后朱棣频繁巡幸北京,动辄逗留数年。
徐皇后安葬北京天寿山长陵,朱棣尚在位时期,神主已经升祔太庙。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壮志未酬的朱棣病逝于征讨漠北回师途中,享年六十五岁,生前曾留下遗嘱将来让仁孝皇后的神主暂时从太庙迁出与自己的梓宫合于一处祭祀。同年十二月,朱棣与徐皇后合葬长陵。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初一,仁宗朱高炽遵照朱棣临终时的遗嘱,将母亲仁孝皇后的神主与父亲朱棣的梓宫合于一处祭祀。神主乃是灵魂所依,朱棣有此遗嘱,也是为了死后可以早日与自己的皇后魂灵相聚。九月初十,仁宗为朱棣上尊谥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为仁孝皇后上尊谥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升祔太庙
家庭关系
祖辈
曾祖父:徐四七
曾祖母:周氏
祖父:徐六四
祖母:蔡氏
外祖父:谢再兴
公婆
公公:明太祖朱元璋
婆婆:孝慈高皇后马氏
父母
父亲:中山王徐达
生母:谢夫人
庶母:孙氏、贾氏
弟弟
同母弟:徐辉祖徐添福徐增寿
异母弟:徐膺绪(生母孙氏)
妹妹
徐氏,代王朱桂妃(生母未载)
徐氏,安王朱楹妃(生母未载)
丈夫
明成祖朱棣
子女
儿子
长子:明仁宗朱高炽
次子:汉王朱高煦
三子:赵简王朱高燧
女儿
长女:永安公主朱玉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下嫁广平侯袁容,永乐十五年(1417年)薨。
次女:永平公主朱月贵,下嫁富阳侯李让,正统九年(1444年)薨。
三女:安成公主,建文四年(1402年)十二月下嫁西宁侯宋晟四子宋琥,正统八年(1443年)薨。
四女:咸宁公主朱智明,永乐元年(1403年)下嫁西宁候宋晟六子宋瑛,正统五年(1440年)薨。
个人作品
内训
内训》一书全面细致地从理论上阐述了女教之道,内容详实,体例完备。全书共分为二十篇,前有《原序》。二十篇,篇名为 《德性》《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警戒》《节俭》《积善》 《迁善 》《崇圣训 》《景贤范 》《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 》《母仪》《睦亲》《慈幼》 《逮下》《待外戚》。不仅从德性修养 、谨言慎行、勤劳节俭 、积善迁善等方面系统论述女德修养的标准和规范问题 ,而且就分别处理与君主、父母、舅姑、子女、外戚等的关系做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极有见地的看法。徐皇后的《内训》一书在有明一代受到极大的推崇,对明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书中有不少内容反映了明朝女性道德教育的思想观念,透过这些女教思想的论述,并结合社会背景,可以了解明朝对女性道德规范的标准以及女教思想的发展。同时,女教书作为皇帝后妃女教思想的物质载体 ,其中蕴含的女教思想也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内训》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永乐六年(1408),“日本所遣僧圭密等陛辞,致其王之言。请仁孝皇后劝善内训二书。命礼部各以百篇之。并赐其玉币彩等物。圭密等加赐衣钞。”日本使者专门请求皇帝赐予《劝善》、《内训》二书,带回日本以学中国的传统女教思想。在《内训》编撰完成的七十年后,朝鲜成宗六年( 1475),朝鲜成宗之母后——昭惠王后韩氏也编著了与《内训》同名的女教书。就其内容看,应是受了明朝所编《内训》的思想影响。《内训》在国内至海外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此书在明代的地位作用可见一斑。
清代乾隆朝编纂的《四库全书》,是官方意志作用下的学术整合。作为明代敕撰的女教书,《内训》受到了清代官方学术的认可,入选《四库全书》,类属《子部·儒家类》。《儒家类》小叙突出儒学在诸家学术中的正统地位,言“凡以风示儒者无植党,无近名,无大言而不惭,无空谈而鲜用,则庶几孔孟之正传矣”。符合如上学术旨归并具有实际作用的书目,方可入选正目。《内训》既入正选,说明在四库馆臣看来,此书内容纯正、实用,可作“孔孟之正传”。统览《子部·儒家类》书目,《内训》是唯一的教女之作,也是唯一由女子撰成的书籍。
四库全书《内训》一书提要分纂稿、阁书提要和总目提要三者俱存,便于考察三类提要之差异。《内训》提要分纂稿由翁方纲撰写:《明仁孝皇后内训》二十篇,明成祖徐皇后撰。后为中山王达长女,好读书,谥曰仁孝皇后。尝采《女宪》《女诫》作《内训》,又类编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是书前有永乐三年正 月自序一篇,中复申以训注,缀以音释。应存目。翁方纲认为,《内训》应为“存目”之书。经过四库馆臣的协商,《内训》被重新定位为正目之选,最终进入《四库全书》。由存目而正选,体现了清代官方对《内训》的肯定。
《永乐大典目录》卷之一万五千九百四十“训”字下收录《大明仁孝皇后内训》一书。
劝善书
徐皇后采辑历代儒、释、道三教中,足以劝善惩恶之言行,取其言为“嘉言”,采其事为“感应”,间采圣贤劝善惩恶之言,类编为《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永乐五年,徐氏崩后,皇太子请以颁赐臣民,世间始得刊本。我国首都图书馆的藏本为内府精刻,版式密丽,仍然保持蓝绫包背装原貌,各卷卷端钤皇后玺印“厚载之记”。
永乐大典》辑八十二霰韵善字内,现存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一、四十二两卷,四十一卷首缺第一、第二页,四十二卷中有嘉言感应二子目。一九六零年中华书局影印《永乐大典》,此二卷因此印出,流传于世。又明内府刊本《酌中志》卷十八,《仁孝皇后劝善书》十本八百七十六页。
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
徐皇后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正月一日,焚香静坐,阅古经典,心神凝定时,恍惚若于睡梦中,见观世音菩萨现大悲像,谓其必为皇后,朱棣将登大宝,引其升七宝莲台上之宫殿,已而授以《如来常说第一希有功德经》,谓该经为诸经之冠,可消弭众灾,诵持一年精意不懈,可得须陀洹果,二年得斯陀含果,三年得阿那含果,四年得阿罗汉果,五年成菩萨道,六年得成佛果。惊寤后乃取笔书写所授经咒,而成《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功德经》。然而,此经是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舆论工具,旨在笼络人心及神化朱棣皇位的正统性,因而也被后世认为是伪经。
清人郝庆柏所撰《永乐大典书目考》释部卷之二万二千四百三十四“德”字下收录《大明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一书。
历史评价
明史》: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朱棣:朕之良师善友,皇后也。
皇后仁明贤淑,汉马氏、唐长孙之伦也,虽处宫中,其一念惟在仁民。
《明太宗实录》:
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济朕艰难,同勤开国,今寰宇肃清,朕登大宝,允赖相成,宜正位号,今特遣使奉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以奉神灵之统,母仪天下。
毓兹贞淑,嫔于肇封,家政辑宁。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厚德嘉贞,壸仪懿范。同朕恭勤,保兹天命,君临尔万姓之上。
肃靖京畿,奠安宗社,实后有以相成之也。朕主典神器,后正位中宫,不以既安而忘危,不以既尊而自足,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万方密囿于仁恩,九族咸承于慈爱,德由成于天性,功实伟于古人。
后奉祭祀尽诚敬,事上恭谨,不懈晨夕,与皇太子诸王言惟孝亲恤民,与妃嫔以下言惟恭敬和睦,与亲戚言惟奉法循理,闻外家稍有纵肆,召至责之,有谦慎者,特加赐赉为劝。后言动以礼,喜怒不形,下人有过,教之使改,亦靡不畏服焉。后识达治道,言必师古,性不喜华饰,自御俭素,宫闱之内皆化之。
《明仁宗实录》:恭俭劳勤,相中兴之洪业。
《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群臣上表:
仁孝皇后之德,所以子育臣民者,尽其慈爱之极,臣福等均囿于甄陶之下,衣被于深仁厚泽,有莫之其所以然,譬如天地造化不可以名言,此劝善书之功所以为盛也。
仁孝皇后仁慈闵惠之心,用广布天下,臣福等受赐,获观懿训,跽而诵之,金玉药石之言,谆谆教戒,欲俾人人皆化於善,莫不咨嗟感怆,呜咽流涕,仰叹仁孝皇后之德,广大周备,同乎天地也。
仁孝皇后闵斯民之贸贸,如暝行荆棘而莫適所归,恒辑三教圣贤之言,著为劝善书,躬序於首,以嘉惠天下。
朱高炽《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文》:皇妣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徐氏,中山武宁王达之长子,贞静诚一,上佐皇考,孝徳彰闻,亲睦族姻,表正宫阃,内笃王化之本,协赞治平之道,功德之茂,追配任姒。
《玉镜阳秋》:后作为文章,原本经传,不作雕锼语。乃序梦感经中“远览太空,浩无端倪,俯凌例景,群山在下”四句,又绝似郦善长(即郦道元)。信矣睿圣之资,无所不兼也。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7:2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