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古代州名
春秋战国,梁惠王三十年迁于薛,改名徐州。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十年(前340),迁于薛,改名徐州”(《史记·孟尝君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楚世家》:“楚威王伐齐,败之于徐州”,皆指此。《鲁周公世家》: 顷公十九年(前254),“楚伐我,取徐州”。《集解》: “徐广曰:徐州在鲁东,今薛县。” 《续汉书 ·郡国志》: 鲁国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即此。
战国齐西北界
战国齐西北界上邑,后入燕、赵。在今河北省大城县。《战国策》:齐威王二十四年(前333年),谓魏王曰:“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即此。又威王曰:“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皆即此。一作“平舒”。《赵世家》“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
西汉置东平舒县
西汉置
西汉武帝所置徐州刺史部,辖境相当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新莽时,治所下邳县(今江苏省邳州)。东汉时,州名,治所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东汉末年时,治所下邳县(今江苏省邳州)。
三国魏移治彭城县 (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下邳郡下邳县移治彭城郡彭城县,彭城郡彭城县自始称徐州。西晋时期移治下邳县(今江苏省邳州),东晋初失淮北地,徐州治所南迁;义熙七年(411年)治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
南朝宋永初二年 (421)改徐州置南徐州,改北徐州置徐州。徐州治所在彭城县 (今江苏省徐州铜山区)。北魏魏孝明帝孝昌元年,置东徐州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邳州)。
隋大业初改徐州为彭城郡。隋大业三年,改邳州为下邳郡。
唐武德四年 (621) 复为徐州。天宝元年 (742)又改彭城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徐州。
宋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元至元二年 (1336) 省彭城县入州,属归德府。至正八年 (1348) 升为徐州路,十二年 (1352) 降为武安州
明洪武初复名徐州,属凤阳府。十四年 (1381)直隶南直隶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十六国后秦置
十六国后秦置徐州,治所在项城 (今河南省沈丘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商丘市太康县商水县以东地区和安徽省亳州涡阳蒙城等市县。后废徐州。
十六国后燕置
十六国后燕置徐州,治黄巾固(今山东省章丘市),后移治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又移治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北)。后废徐州。《十六国疆域志》 卷12: “ 《后燕录》: 建兴二年,垂以翟辽为徐州刺史。” 《资治通鉴》: 东晋太元十三年 (388),“燕青州刺史陈留王绍为平原太守辟闾浑所逼,退屯黄巾固。燕主垂更以绍为徐州刺史”。
十六国南燕置
十六国南燕置徐州,治莒城 (今山东省莒县)。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沂山东南迄滨海一带。《晋书·地理志》: 南燕慕容德以 “徐州刺史镇莒城”。《寰宇记》卷24: “ 《南燕录》: 慕容德以尚书潘聪为徐州刺史,镇莒城。又以桓遵为徐州刺史,亦理此。”
北魏置
北魏延和二年 (433) 置徐州,治所在济阳县 (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北魏皇兴初废徐州。北魏魏孝明帝孝昌元年置东徐州,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邳州)。
南朝宋侨置
南朝宋侨置徐州,治所在燕县 (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东)。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蚌埠凤阳明光、定远、来安滁州、全椒等市县地。南朝齐改为北徐州。
金置
金天会七年 (1129) 改安肃军置徐州,治所在安肃县 (今河北省徐水县)。天德三年 (1151) 改徐州为安肃州。
参考资料
徐州历史沿革.徐州市人民政府.
徐州.国学大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0 14:11
目录
概述
春秋战国
战国齐西北界
参考资料